摘 要:本文通過對文獻資料中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解讀,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以積極的方式重新看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并通過四個層面總結積極教育引導方式,以期能夠激發個體自身所固有的實際的或潛在的積極力量,塑造青少年的積極心理品質,完善其人格。
關鍵詞:青少年 逆反心理 積極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244-01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青少年期是個體進入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進入青春發育期,由于生理發育的加速和性發育的成熟,使他們感到不適應,出現不平衡的感受及種種矛盾和困惑,面對這些矛盾和困惑,青少年體驗著危機感,這促使他們要關注自我的發展和變化[1]。因此,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辯證的看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并對其青春發育期的心理與行為進行積極引導,促進青少年個體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完善其人格顯得尤為重要。
1 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傳統認識
發展心理學一般將十一二歲至十七八歲這段時期稱為青少年期。這段時期由于生理的迅速發展,呈現一定特點,具體表現為:青少年期隨著自我意識的飛速發展,表現出在自我意識方面個體開始強烈關注自己的外貌與風度,深切重視自己的能力和學習成績,強烈關心自己的個性成長;在情緒方面,青少年情緒和心境的發展呈現出動態的發展趨勢,煩惱增多,孤獨感壓抑感增強;在自我中心性方面,個體存在“獨特自我”與“假想觀眾”的特點。青少年的逆反主要表現在為獨立自主意識受阻而抗爭;為社會地位的欲求不滿而抗爭;為教師以及父母觀念上的碰撞而抗爭等。其反抗的形式包括外顯行為上的激烈抵抗以及隱于內心的冷漠相對[1]。
2 青少年逆反心理積極觀—— 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
積極心理學是“研究普通人的力量和美德的科學”,“對人類潛能、動機、能力采取更加開放和欣賞的態度”[2],其核心概念為積極心理品質[3]。傳統觀念對于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的看法顯得過分消極與被動,總是重在預防和治療各種逆反心理與行為現象,但這“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雖然是對“癥”的,卻是治標不治本的。青少年期,由于其發展的特殊性,是各種心理行為問題產生的關鍵期,也是塑造良好心理品質,完善個體積極人格的重要時期。但這一時期青少年思維的批判性、意識的獨立性、精神的創造性等積極特征被逆反的表象所掩蓋,未能起到促進積極心理品質形成的重要作用[4]。因此,在這一時期關注青少年的積極特征并進行教育引導,不僅能夠預防各種心理行為問題的產生,同時也能增強機體應對逆反心理的“免疫力”,促使個體全面健康的發展,這才是解決逆反心理問題的根本途徑。
3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積極教育引導
積極心理學主要集中在主觀層面積極情緒和體驗的研究;個體層面積極人格特質的研究;人際層面積極的人際關系研究;群體層面積極社會制度的研究等方面[5]。筆者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從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四個層面來探討青少年逆反時期個體的積極教育引導方式。
3.1 主觀層面:發現積極特征,體驗積極情緒
主觀層面是指青少年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方面。要有積極的人生觀,首先就需要青少年塑造積極的心理品質,而積極心理品質的塑造是從積極的情緒體驗開始。文獻資料研究顯示,經常體驗積極情緒的個體,能夠展現出更多的積極心理品質,在自立人格以及心理韌性方面展現出更多優勢,出現心理行為問題的可能性也越小。因此,教育應當重在發現青少年的積極特征,促進個體積極情緒的產生,引導個體體驗積極情緒。
3.2 個體層面:自我教育,塑造個體積極心理品質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6]青少年通過積極的自我教育,形成積極的歸因方式、正確的應對方式以及體驗積極的情緒(主觀幸福感),這三方面是積極心理品質形成的重要方面。在歸因方式上,引導青少年將失敗外歸因,成功內歸因,提高個體的自尊與自信水平;在應對方式上主動與積極,并在過程當中進行積極歸因并體驗積極情緒。在面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時候,教育要善于在個體層面進行積極引導,促進積極心理品質形成的三個重要方面良性循環,達到塑造積極心理品質的目的。
3.3 人際層面:發展積極人際關系
人際層面指同伴、師生以及親子這三對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影響。作為這三對關系的主體,即青少年個體、教師以及家長,在青少年積極發展的過程當中都肩負重大責任。作為青少年本身,需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教育、加強人際溝通,攜手其他同伴共同成長和進步;作為教師,需要培養自身的積極素質,以更加積極的方式和態度看待青少年,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做好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家長,在家庭環境與家庭關系中,以尊重、民主、平等的方式對待青少年,同時營造和諧積極的家庭氛圍。
3.4 群體層面: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的多維機制,促進青少年的積極發展
“孟母三遷”啟示我們環境對于個體發展的重要性,眾多教育家心理學家都一致認可個體的發展除了受到自身遺傳素質的影響,還受到環境以及個體自身主觀能動性的影響。因此構建一個和諧積極的社會環境,對于青少年群體積極情緒的獲得,積極心理品質的塑造乃至積極人格的養成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社會不僅需要弘揚積極心理健康知識,宣傳積極心理品質塑造的重要性,同時為青少年的積極健康的發展提供穩定的社會支持,為青少年個體的發展創設健康的成長環境。因此整個積極群體氛圍的營造,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等組織編寫.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民族出版社,2012:256-259.
[2]Sheldon,K.M.King,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216-217.
[3]孟萬金.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4]周炎根,仲云香.積極心理品質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探析[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32-35.
[5]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216-217.
[6]伍軍,文小莉.青少年逆反心理正效應探析[J].湘潮(下半月),2007(1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