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學校與家庭長期以來,只注重關心中學生成長的熱點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飲食,身體,學業成績以及升學就業等問題上,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隨著就業、升學等壓力,人際關系不協調,早戀問題的困擾,自信心不足等都造成中學生出現了許多心理的問題,我們社會、學校與家庭必須全面滲透、全方位推進,集思廣益,全心投入重視并解決學生的心理與健康。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健康 人際關系 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I2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249-01
中學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歷來被重視,中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教育者傾其心血,人們對中學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社會、學校與家庭長期以來,只關心中學生成長的熱點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飲食,身體,學業成績以及升學就業等問題上,而忽略了與每個中學生發展息息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如何正確認識、處理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當今的熱點話題。
當今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十分嚴重,隨著就業、升學等壓力,中學生出現了許多心理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學習帶來的心理壓力大,對挫折承受力差
中學生的心理問題首要是學習方面的問題,目前,由于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和家長仍然把學生的成績看得很重,學生能否考上高中,大學成為衡量學生是否成才的標準,學校的教育目標就是升學率,教師和學生談論最多的也是學生成績的問題,探討學習的問題,很少會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去傾聽學生的心聲,研究學生的內心世界,忽視了學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學習成了學生的全部任務,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競爭激烈,加上家長,學校的期待,使學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成績好的學生怕成績下落,會產生焦慮心理;成績差的同學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厭學心理,導致學生曠課,逃學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
2 人際關系不協調
由于初中學習成績好,常受到老師和家長贊揚,加上是獨生子,在家多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識強,人際交往能力弱,不善于處理與同學、老師、父母的關系,顯得人際關系不協調。有學生向教師傾述:“我真不知道怎樣與人建立好朋友關系”。一些學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學校”,“家是吃飯和睡覺的地方,學校是學習的地方”,最愛做的事就是“關在屋子里聽音樂”,自閉的心態使這些學生完全忽略了人際關系,以至于終于有一天發現自己“不能和別人多談”,“我總是加入不到同學們的談話中”,“我感到孤獨、寂寞”,到最后“沒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這些學生常產生焦慮不安,甚至恐懼感;有的學生因嫉妒心理而與同學搞僵關系。
3 早戀問題的困擾
中學生是處于青春期的關鍵時期,相對中學生來說,心理和生理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情緒波動極大,不再是對父母,老師惟命是從,他們都會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敢于對老師家長的主張提出疑問,甚至反抗。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由于第二性特征的發育,性意識開始趨于成熟,對異性有著好奇和向往的心境,渴望與異性交往,容易發生早戀,伴隨著情感的糾紛,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受感情的困擾。
4 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長、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值過高,表現出對學生的缺點看多,優點看少,拿家長和有些老師的話說就是“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極評價多于積極評價,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常因一次考試失敗“老覺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敗,考大學肯定沒有希望了”于是恢心喪氣,“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擺在我們面前,不容我們忽視,我們作為教育者,這些問題更值得我們探討研究,加強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我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4.1 全面滲透、全方位推進
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個重要屬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調動學校各個方面的力量,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應是學校首選策略。
學校領導和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給予高度重視,學校往往為了追求升學率,重應試輕素質,造成學生學習競爭激烈,學業過重,重尖子生輕差生,甚至開設重點班,造成有的學生心理失衡,對學習失去信心,喪失學習的興趣。因此學校在追求升學率的同時,也要關注一下學生心理的負擔,學生心理的變化及存在的問題,及時做好引導,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開設心理輔導課,或心理咨詢。讓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康發展。同時多開展一些課外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人際關系,讓學生在活動中找到信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4.2 家庭教育要注意引導孩子心理健康發展
家長在對待學生的問題上,一定要注意態度和方法,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尊嚴,不能只是以責備的方式教育學生,以命令的形式讓學生做其不想做的事情學生普遍存在有一種叛逆的心理,與家長缺少溝通,因此,家長在教育學生時,應當以平等的地位,勸告,建議的形式,讓學生采納你的意見,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分析其原因和后果,讓學生知道厲害關系,從而讓學生主動接受,而不是被動接受家長的意見;另外還可以通過親朋好友,兄弟姐妹對其進行教育,俗話說,朋友之交,貴在相知,以心換心,家長與學生也應當有這樣的感情,才能使學生的心理向健康方向發展。
4.3 社會的影響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環境育人,不良的社會環境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各界和社區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進其發展,形成一個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網絡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發達,使一些中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這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網絡的發展,拓寬了中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但同時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中學生迷戀上網,而不能自拔。因此,教師和家長要經常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疏導,使學生認識到網絡帶來的弊與利,糾正學生的思想。
總之,中學生的心理是復雜多變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能從對祖國未來高度負責的精神出發,集思廣益,全心投入,耐心教導,細心施教,就一定能讓中學生心理素質和綜合素質得到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姚本先,方雙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M].東方出版中心,2002.
[2]顧炎,胡潔.中學生心理障礙高危人群篩查狀況的分析[J].中國校醫,2003(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