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是人體發育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的發育和成長對其一生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如何能夠更好的促進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是家庭、國家、社會都極其關心和關注的。本文著重從合理運動這一層面闡述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
關鍵詞:青少年 健康成長 運動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266-01
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充滿活力,是一個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青春發育期是人生第二個生長加速期,也是青少年性格、品質形成的關鍵期,因此,應給青少年創造良好的條件,保證他們能參加足夠的體育運動。我國青少年體質和健康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教育部從2002年開始,在北京、內蒙古、遼寧等14個?。ㄊ小^)建立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網絡,每兩年對我國學生健康狀況進行一次監測并發布公告。2010年進行的監測結果反映中國學生體質發展趨勢很不樂觀。對18多萬名7~22歲城鄉男女學生進行的監測結果顯示,與2002年相比,我國學生在繼續“發?!钡耐瑫r,爆發力、力量等素質也繼續下降。超重及肥胖學生明顯增多,已成為重要健康問題。與此同時,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小學生三成,初中生六成,高中生接近八成,大學生八成。天津市的調查結果顯示,該地的學生身體素質甚至已經降到20年來的最差水平。在近幾年的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報考專業受限;在近兩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畢業生因體檢不合格被淘汰。這些數據給我們強烈的警示。從個人的角度來說,體質健康關系個人的幸福生活,而對于國家來說,則關系整個民族素質和國家競爭力。
造成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下。
(1)應試教育讓孩子遠離體育。為了孩子的未來,也迫于就業壓力,家長別無選擇地將孩子往高考升學的獨木上趕,許多孩子在補習班、輔導班中疲于奔命,沒有充足的時間參加體育活動。
(2)體育教學模式讓體育缺乏吸引力。中國體育教學的達標考核模式借鑒是前蘇聯的“衛國體育健身制度”,當時中國教育界是為了豐富體育活動而選擇了達標這一考核方式。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如今的體育活動變得豐富多彩,學生可以選擇的面十分廣,學校體育教學的達標模式已經滿足不了學生們的需要了,學生們盼望體育課上痛痛快快的踢一次足球、打上一場籃球,結果等來的卻是一些為考核達標而設置的課目。使學生大失所望,嚴重挫傷了孩子們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3)獨生子女受到畸形“呵護”。目前絕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家長小心翼翼地養育孩子,生怕孩子受到意外傷害,根本不允許孩子參加一些對抗性強、活動劇烈的運動。由于害怕學生受傷,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學校也不得不取消一些對抗性強和容易受傷的體育教學項目。
蔡元培先生說過:“完全人格,首為體育”。體育運動除了促進身體形態發育,改善人體機能,提高運動能力之外,對提高青少年的認識水平,培養良好的情緒和意志品質,形成優良的性格特征也能起到積極作用。
(1)體育運動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體育運動大多是集體性、競爭性的活動,自己能力的高低、修養的好壞、魅力的大小,都會明顯的表現出來,使自己對自我有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
(2)體育運動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較正確地認識自我的基礎上,便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認識和行為。培養和提高社會所需要的心理品質和各種能力,使自己成為更符合社會需要,更能適應社會的人。
(3)體育運動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體育項目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相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通過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有助于培養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4)體育運動能夠培養團結協作的意識和能力。在未來國際化和合作日益增多的情況下,團結協作這一素質顯得越發重要。這一代中學生幾乎都是獨生產子女,是家庭的中心,在整體性格上更加自我,如果在學生時期、在性格仍可塑的時期沒有形成團結協作的觀念,那么在未來的工作中就很難在一個和諧的團隊中占據一席之地。
(5)體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載體,是集體主義教育的極好平臺,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極好形式。從奧運會游泳項目的奪冠,就可以看出,每一項有影響的體育賽事都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愛國熱情。民族傳統體育更是民族傳統文化活動的載體。
形成社會重視青少年體育運動的合力,政府、學校和家庭必須從人材培養、社會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以為青少年一生負責的態度。充分認識青少年體育運動的重要意義,努力為青少年參加體育運動,加強體育鍛煉創造條件,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要繼續加強與教育部門的配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全面推進公共體育館和運動設施免費或優惠向周邊學校和學生開放;學校體育場館在課余和節假日應當向學生開放。要繼續辦好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各級各類體校,充分發揮其組織引導青少年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示范帶動作用。
學校要端正辦學思想,切實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加強素質教育,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加體育鍛煉,促進青少年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發展。要進一步加強體育科學研究,積極研發和推廣適應青少年特點的體育鍛煉項目和健身方法,提高體育課的趣味性,激發青少年參加體育運動的積極性,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作用,為青少年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提供科學指導。要廣泛開展體育器材、體育賽事、體育指導、健身科普等進校園活動,培養青少年的體育興趣和愛好,使他們養成參加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
家庭教育對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起關鍵作用,廣大家長要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注重從小養青少年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飲食生活習慣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與孩子共同參加體育鍛煉,要樹立正確成才觀,將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置,讓子女經風雨、見世面,經受磨練,把課外時間還給孩子,讓他們走出補習班,走向運動場。
參考文獻
[1]龔正偉.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論[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9,7:58-76.
[2]盧元鎮.中國體育文化縱橫談[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