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除了是高貴、典雅的象征,也是坊間俚語的主角。這些和馬有關的事或是影響、或是教育了好幾代人。都說古人的智慧遠超現代人,現在就來檢驗一下。
好馬不吃回頭草
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這句話等同于“前任都是隔夜飯”。
風馬牛不相及
“風”在這里是作動詞講的,意思是“放逸、走失”,另一種說法是獸類雌雄發情叫“風”,馬與牛不同類,不會相誘。與此相類似的還有一種解釋,《古文觀止》曰:“牛走順風,馬走逆風,喻齊楚不相干也。”后世則以“風馬牛不相及、風馬牛、風馬不接、風馬、風牛”等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可惜科學再次顛覆了人類原本的認知。公驢可以和母馬交配,生下的叫“馬騾”,如果是公馬和母驢交配,生下的叫“驢騾”。馬騾個大,具有驢的負重能力和抵抗能力,有馬的靈活性和奔跑能力,是非常好的役畜,但不能生育。驢騾個小,一般不如馬騾好,只有很少的有生育記錄,多數沒有生育能力。新品種“驢馬”,是斑馬與驢雜交的后代,實在聳人聽聞。
黑馬
黑馬原來是指在賽馬場上本來不被看好的馬匹,卻能在比賽中讓決大多數人跌破眼鏡,成為出乎意料的獲勝者。19世紀《年輕的公爵》這部小說中有一個精彩的賽馬場面。比賽剛開始,兩匹奪冠呼聲最高的良種馬一路領先,不料在接近終點時,忽然有一匹不起眼的黑馬從后面奮力追趕上來,風馳電掣地把兩匹良種馬拋在后面,領先抵達終點,奪得了冠軍。從此,“黑馬”一語不脛而走,由賽馬場上的俚語,發展成體壇上的慣用語,黑馬一詞漸漸地又擴大到其他領域的報道中。1861年,原本名氣不大的林肯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時,有人也把他稱為“黑馬式”的總統。黑馬在《現代漢語詞典》的注釋是:“比喻實力難測的競爭者或出人意料的優勝者”。陰險腹黑的人會尤其喜愛黑馬式的獲勝方式。
馬臉
上下拉長,像長長的瘦冬瓜,臉部略帶骨感,稱為馬臉。在相學中有一種說法,驢臉無子馬臉無后。這樣面相的人性格隱忍,咬人不露牙齒,過于算計別人,從而沒有了后人。這類說辭讓馬臉的人在一段時間內被排除在主流審美之外。但是時代變了,無論你看沒看過或者喜不喜歡由BBC出品的英劇“神探夏洛克”,英國男星Benedict Cumberbatch在其中演繹的馬臉大偵探已經全然顛覆了人們對男性美的認識、對性感的定義,狂熱粉絲對他奇異的長相頗為受用。
馬蠅效應
“再懶惰的馬,只要身上有馬蠅叮咬,它也會精神抖擻,飛快奔跑。啟示是,有壓力才有動力,出色的領導都善用激勵之術”。這則網絡上盛傳的Horse FliesEffect恐怕又是—個中國營銷時代的神話,由某些管理培訓人才杜撰出的理論。道理本身沒有什么問題,不過他們為這個效應找了一個美國代言人——林肯。繪聲繪色編撰了他從小看見馬屁股上的蒼蠅,懂得了馬被叮跑得快的道理,在成為總統后有機會實踐馬蠅真理,有了一個巧妙利用參議員野心來管理內閣的故事,在廣大企業管理層中推廣、借鑒。在中國,這樣荒誕的例子不少,為了說一個道理或引人向善,不惜弄虛作假。還好這次中招的是林肯。
露馬腳
“露馬腳”的意思是顯出破綻、暴露真相。這個說法的具體來源有多個版本。有說是唐代的一種游戲,在節日慶典之時,將描繪好的麟麒皮,裝飾于驢或馬身上,借以喜慶助興。但馬腳或驢腳難以包裝掩飾,耍弄起來,難免露出馬腳或驢腳來。又有一說,元曲“陳州糶米”中有句云:“這老兒不好惹,動不動先斬后聞,這一來則怕我們露出馬腳來了”。上溯宋代,還可以查到“露驢腳”一語。最出名的典故,莫過于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后的腳,這位出身貧寒拒絕裹足的新精神婦女,瞞天過海進宮享了榮華富貴,最后被一陣風出賣,將天生大腳公諸于眾,成為坊間八卦。即便她不是“露馬腳”最早的來源,也可以做“做女人不容易,做名女人更不容易”的代言人。
白馬非馬
戰國中期,趙國的公孫龍在《白馬論》中提出了詭辯論的命題“白馬非馬”。公孫龍認為,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差別的,所以概念與概念之間也絕沒有聯系。在他看來,“白馬”與“馬”這兩個概念不同,因此它們之間毫無聯系,從而推斷出:“白馬”不是“馬”。他認為“白馬”這個概念是既名“色”又名“形”的,而“馬”這個概念只是名“形”,故而“白馬非馬”。公孫龍為了證明“白馬非馬”的命題,提出了另一論據:“求馬,董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這樣論述自然是荒唐可笑的。古龍這樣說過:白馬非馬,女朋友不是朋友,是對這句話的最好理解!
馬尾辮
一種傳統、自助的發型,扎法繁多,一根皮筋就可以解決造型,由于不需要進發廊使用藥水或機械短暫改變頭發物理性能而廣受男女老少歡迎。然而這種發型并不適合所有個體臉型和社會場合,導致它幾乎成了青春、樸素的代名詞。美國研究人員Joseph Keller、Raymond Goldstein以及英國科學家Patrick Warren、Robin Ball獲2012搞笑諾貝爾獎物理學獎,他們的研究課題是“人類馬尾辮中頭發的運動及受力平衡”。馬尾辮為什么左右晃呢?這些科學家給你的解釋是:馬尾辮在慢跑時不是上下晃動,是因為上下晃動不穩定,而且馬尾辮也沒辦法前后擺動,因為慢跑者的腦袋擋住了運動路線。于是,任何導致上下運動的輕微沖撞,最后就只剩下左右搖擺這一種應對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