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術
馬術緣起于十二世紀中葉歐洲王室,至今已有七百余的歷史,可說是歷史相當悠久的一項傳統運動,當時稱為王者的運動,非王公貴族不得享也,可知馬術運動是何等的高貴氣派。由于馬術運動的參賽者皆穿著高尚華麗的禮服出賽,加上馬術可看性十足,往往吸引大量觀眾,因此被譽為運動的王者。
馬術運動是人在馬上進行的競技運動。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人已經開始了騎馬競賽活動。古羅馬時代人們在競技場上開始把騎馬競賽作為一項娛樂。此后的古奧運會上就陸陸續續出現了有馬加入的競賽項目。但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馬術運動雛形是在16世紀的歐洲出現的。直到18世紀末馬術才成為了一個獨立的體育項目。現代奧運會上馬術的歷史卻并不那么曲折,1900年的第二屆奧運會上馬術便被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奧運會的馬術比賽共設三項六枚金牌。它們是障礙賽(個人、團體);盛裝舞步賽(個人、團體);三日賽(個人、團體)。馬術運動是目前各種與馬有關的運動中唯一屬于奧林匹克運動會項目,而且在所有各式各樣的運動中,選手都是使用某種工具,只有馬術運動所使用的工具是有生命的動物,人馬之間的互動,有生理、體能、心理、技術、觀念、感覺等因素的相互影響。馬術運動可說是世界上最困難、最具挑戰性的運動之一。
馬具
眾多馬具之中,馬鞭是騎士必備的,一股可分為長鞭和短鞭兩類。普通騎乘和速度賽馬均使用短鞭。休閑騎乘用的短鞭帶手腕套防止掉落。速度賽馬用的短鞭桿粗、頭寬、質重、結實,長度不得超過70cm(中國馬協規定);細長鞭為調教鞭,訓練馬匹時使用,有的還帶有鞭梢。
另外,騎士服有點像緊身的休閑西服,是由獵裝演化而來,穿起來特別有紳士派頭。男士一般內著淺色襯衣,白色領帶,女士一般著高領襯衣,無領帶。在馬術場地障礙賽時,必須穿著這種服裝。一般深色上衣的騎士服最常見,至于紅色的騎士服,有的國家的馬術組織規定必須獲得過全國性大賽個人冠軍的才可以穿著。盛裝舞步比賽中,騎師要穿燕尾服,戴禮帽,很有宮廷意味。三日賽(越野)的騎師必須穿防護背心,這種背心在肩部和腰部有搭扣,后腰有一塊背板保護腰椎。國外規定未滿12歲(包括12歲在內)的兒童在騎乘時要穿防護背心。通常的騎乘穿休閑運動裝就可以,夏季可以穿襯衣或彈性針織衣服,冬季除了注意排汗還要注意保暖,所以可以內穿運動排汗內衣,中層穿絨衣或針織衣服,外罩防風、防水且透氣性良好的外套。傳統的騎裝顏色多采用綠、棕色系列,頗有自然氣息濃厚的鄉村風格。但現代設計則沒有色彩局限,上衣、馬褲、靴子、手套協調配置,既講究功能亦注重美感。一般而言,專業的騎士服通常需要訂制。
韁繩是騎乘時用來操控馬以及與馬溝通的工具。一整副韁繩是由頂革、頰革、額革、咽革、鼻革、手韁與口銜所組成。顧名思義,前面幾種革類的部分都是皮革制品,手韁則可由皮革或尼龍等不同材質制成,’而口銜則是用金屬做的。韁繩應依照馬頭的大小選用適當尺寸,口銜更是有許多種不同的設計,也各適用于不同的狀況與不同的馬。
馬鞍是最重要也是最昂貴的一個騎乘裝備,多為精致的手工皮革制品。英國古典馬術使用的馬鞍,可分為馬術鞍、障礙鞍、與一般騎乘用的綜合鞍三種,設計與形狀有點不太一樣。騎手除了因不同目的選用不同的鞍以外,也應依自己的體型選用適當尺寸的鞍。
掛在馬鞍兩旁的半圓形金屬,就是腳蹬,是騎乘時讓騎手雙腳踩踏的地方。它也有不同的設計與尺寸,但相較于其它裝備,選用不同的設計與尺寸就比較不重要。將腳蹬掛在馬鞍上的皮革,就叫腳蹬帶。它可依照騎手的腿長,隨時調整長度。
汗墊放在馬鞍下面,直接與馬背皮毛接觸的布墊。它的主要目的,是用來吸收馬運動時流的汗水,避免馬鞍因汗濕而在馬背上滑動。鞍墊放在馬鞍與汗墊之間,可用來平均分配這重量到整個馬背,緩沖騎乘時對馬背的沖擊,避免馬背受傷。以前多是用羊毛做的,現在有許多用泡棉或是硅膠做的,效果更好。
肚帶將肚帶兩頭的扣環系在馬鞍,繞過馬肚后束緊,可將馬鞍固定在馬背上。有用皮革做的,也有用尼龍或其它材質做的。馬術鞍用的肚帶,與障礙鞍及綜合鞍用的略有不同。當馬依照騎手的要求,作各種馬術動作時,有時候會不小心踢到自己的腳。為避免馬腿受傷,在一般騎乘或練習時,可將綁腿打在馬的腳踝關節上方的脛骨處。在障礙超越比賽時,也可以打綁腿,但在馬場馬術比賽時則不可以打綁腿,以讓裁判能看清楚馬腿的動作。綁腿的設計與材質可說是五花八門,但其作用不外乎保護馬腿。
馬場
馬場內的馬房一般分為單排和對排,一排馬舍加馬匹通道,需要設有獸醫室、草料間、鞍具房、釘掌間、馬匹浴室和馬匹烤電室等。專業高標準的馬房需要有隔熱、節能的輕型環保馬房頂部;安全方便的吊軌式馬房門;距離合適的格柵;適合馬匹喂養的純鋁食槽;優質鋼料;東南亞進口優質硬木板;透水、耐磨、防滑的特制磚;安全水管、紫外線消毒燈、滅蠅燈等專業設施。一個馬場像是一首詩,包含了主人和設計師強烈的個人風格與價值取向,見過許多用金錢堆積的馬場,繁瑣和精心測量的設計,寫滿了“這里造價不菲”的意味,卻忽略了人與馬始終應該與合理的舒適度并存,才能真正享受到馬術的樂趣。造價的高低,應該是看那些實在的材料細節,而不是俱樂部里散發著金錢氣味的歐式鑲金沙發,或者假貴族般的戴著白手套的服務生。說到馬場就不得不提及安藤忠雄為時尚設計大師Tom Ford在新墨西哥州設計的馬場將清水混凝土風格在這片24000英畝的土地上發揮的淋漓盡致。本身Ford就是個出了名的完美主義者,需要一個極簡設計又不失品位的馬場,在攝影師Guido Mocafico的拍攝下,我們看到了這個馬場——灰色是馬場的主導色,簡潔的環形建筑冷靜的存在在天與地之間,格調非凡,馬道、馬廄、放養區以及住宅都是一種靜默的大地灰,在棕色的土地映襯下,在翠綠灌木的懷抱里,恢弘的幾乎讓人屏住呼吸。
坐落于北京順義天星調良國際馬術俱樂部算是北京馬場里程碑式的建筑,不浮夸,不虛妄,不用濃烈的顏色或者裝飾強調它的貴重,來自奧地利的設計師Chen把這里的賽道、跑道、環線、斜坡、臺地、松樹、磚面、墻體都變成了一個自然開闊的整體建筑,所有的環境像是一個屏幕,當你牽著馬走出來,在這個“屏幕”上行走停留,也變成了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簡單”,本身學室內設計的馬場主人史琪一直向我強調這兩個詞,他和妻子王薔經營這家馬場已經12年,所有的設計都有自己的身影,他們試圖創造出一個舒適的純粹空間,挖掘這片馬場場地與生俱來的特色,“當時一切都是從浪漫出發”。身為前北京奧運會馬術比賽主管的王薔說,這種浪漫體現在疏密有致的空間上,高大寧靜的建筑里,每一處細節可以推敲的建筑材料中。看似精致的馬場中間經歷了無數波折,2003年非典期間,馬場不得不大門緊閉,她天天戴口罩開車為員工買吃喝并采購馬匹的后勤供應,她形容那個時候自己24小時處在緊張狀態,為人擔心也為馬牽掛。她說:“我愛馬,相對而言,它其實給予我更多。它與生俱來的無畏、堅強和勇敢啟發了我,讓我時刻充滿自信,面對多么復雜的問題也能泰然處之,兩種生命之間的充分信任才是關鍵所在,這也是我們人類情感關系中最不可缺少的”。
建筑的第一要素就是可靠的材料,所有的真材實料都能給建筑帶來堅實純粹的本質,即使大片裸露在外的水泥,或者未經過刷漆的木頭,都代表著一種真實獨特,Chen一直覺得即使是墻體也帶有感情,他們可以表現出親和、諂媚、暴突、拒絕等情緒,而幾何的表現力也在這個馬場一覽無余,圓形的建筑、副樓投射出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都構成了整體的框架。天星調良馬場的自然處理也值得稱贊,Chen所謂的自然,并非泛指植栽化的概念,而是建筑化的自然。他認為植栽只不過是對現實的一種美化方式,僅以造園及其中植物之季節變化作為象征的手段極為粗糙。抽象化的光、水、風,這樣的自然是由素材與以幾何為基礎的建筑體同時被導人馬場才能呈現的,自然比普通的造園和植被高端很多,所以他給Ford設計的圓形的馬場,如同一枚水泥做的圓扣,當太陽從不同的時間照射,光與影投射出一種電影般的場景,正如馬場主人史琪本人一樣的嚴謹又透出智慧。
來到天星調良馬場,發現在北京也能親眼窺見這股極簡風格的清流,不由得相信,有馬的生活或許不再是專屬于愛炫耀身份的人的專利,而是代表了一種有品質的人接受的生活態度。這里的人愛馬,馬場主人說過:“這是一個一切以浪漫出發建成的馬場”,我們有理由相信道出此言來的人,一定一直是以天為頂,以夢為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