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坍縮——混亂的疊加態(tài)突然結束。在一個中西文化意識形態(tài)交融碰撞的藝術展覽上,能夠邂逅這個詞匯,實在讓人浮想聯(lián)翩:亞洲與歐洲、中國與德國、地理差距和歷史環(huán)境差異等等,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人,從而也產生了多元化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也借由“比較”的觀察角度,人們能有機會從中探索并發(fā)現(xiàn)更多的可能。
同質化時代的“存異”
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人們已經對身著相似服飾、手持同款手機、使用相同軟件在同一班地鐵中的現(xiàn)象見怪不怪。而這是否是“世界大同”理想一定意義上的實現(xiàn)?恐怕這疑問一時半會兒還難以被輕易解答。所以,在同質化已經無法逆轉的此時此刻,如何在表達上“存異”確實是個值得商榷的課題。本次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校內的“坍縮:審視文化碰撞和另一個角度——中德藝術家十人作品展”,將十種不同的藝術面貌帶到校園內,“同”和“異”的關系在這個藝術的場域內愈發(fā)引人深思。本次參展的有五位德國藝術家:Britta Jonas、Franziska Fennert、Matthias Bausch、Suntje Sagerer、Su-Ran Sichling;以及五位中國藝術家:儲悠也、浦捷、吳軍、小珂、朱杰軍。觀賞的重點也許并不在于從作品中去判斷藝術家的國籍、教育背景等身份屬性,而是試著敞開自己的心性去接納藝術品呈現(xiàn)的感官效果以及其背后的故事。
后東德時代的“童心”
眾所周知,德國是格林童話的故鄉(xiāng),在人們普遍認可為嚴謹認真的“德國印象”之下,亦是一顆柔軟的心。在本次展覽中我們有幸與其中一位德國藝術家——Suntje Sagerer直接對話。她本次展覽的攝影作品在溫和懷舊的情懷中更富沖擊力。Suntje Sagerer來自人們回憶中曾經的“東德”,她的攝影作品以靜物擺拍為主,而其中主角則是一個個大小、形態(tài)各異的娃娃。關于這個拍攝主體的由來,她提到是源于長大后一次回訪父母家中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十多年前屬于兒時的娃娃玩具們。仿佛是一場重遇產生的化學反應,由童年帶來的親切感,在腦海中形成了這個點子。于是她在自己的工作室中為這個系列作品的拍攝忙碌起來:搭建場景、尋找道具、置辦燈光等……畫面中的娃娃們化身生活中的各種人物,比如展覽中一幅作品中的娃娃站在床邊看著電話,場景中的她正在做出是否回應電話的決定。Suntje Sagerer說道,人們每天都在做決定,無時無刻不得不做出各種決定。而展覽中她在上海又搭建了一個小場景,中國的毽子、西方的象棋在一起,加上從酒店富麗堂皇的裝潢中獲得靈感的金色墻面組合出了這個作品。觀展的人們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去抓取不同的效果。
能夠有機會在一場展覽中,由藝術品的展示推測文化形態(tài)的變化,每個人都能獲取自己的答案。相同的時空,不同的思想,何其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