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漆藝是中國漢族最早的漆藝之卜,中國五大漆器之一。具有獨特漢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成都漆器又稱鹵漆“,歷史悠久,以精美華麗、光澤細潤、圖彩絢麗而著稱。2006年5月20日,該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成都漆藝,發韌于商周,興盛于春秋、漢唐,綿延至兩宋、明清,迄今已達三千多年。成都漆器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集藝術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手工藝品,是我國傳統技藝中的藝術瑰寶。代表性作品有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漆器,安徽馬鞍山三國時期朱然墓出土漆器、朝鮮古樂浪郡(今平壤)出土的漢代漆器等。
傳統漆藝的手工性、藝術性決定了成都漆器不能采用工業方式生產,而只能通過手工勞動制出成品。同時,只能通過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也制約著技藝的延續。
尹利萍,成都漆藝國家級傳承人。從事漆器工藝已40余年,獲獎無數,在業界享有極高聲譽。為更多了解成都漆藝,筆者專程拜訪尹老師,聽她講述關于她和成都漆器的故事。
一、四十余年漆器情結
五月的午后,筆者來到位于蜀華街72號的成都漆器工藝廠。因沒有標以牌,著實不好找,在附近繞了兩個圈才找到,尹老師已經耐心在漆器廠大門口等我一會了。尹老師整齊的發髻、合身的長裙,顯得利落而干練。黑眼圈和略失神采的雙眼寫滿疲憊,如果不說,實在看不出她已經年過五十,做漆器已經有30多個年頭。
漆器廠大門口,陳舊的白底牌匾上八個大字依舊蒼勁有力,井字型的廠區卻顯得十分寂寥,過道上的護欄有的殘缺不堪。因為提前看過漆器廠的紀錄宣傳片,了解了漆器廠的歷史。所以置身這里,讓人很難相信這里曾經的繁華,上世紀80年代這里外國友人絡繹不絕,訂貨的車輛連廠外的街道兩旁都停不下。
工廠很安靜,跟隨尹老師上到三樓一個房間。她的助手小周沏好茶,我們互相寒暄簡單介紹下自己后,我打開數碼錄音筆,尹老師開始娓娓道來,講述成都漆器廠,以及她和成都漆器的故事。
她說,這個成立于56年的老廠,在最輝煌的時候曾擁有300多名員工。而從這里制作出的成都漆器源源不斷的飄揚過海走出國門,成為80年代換取外匯的重要手段。然而近年來,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成都漆藝正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產品市場狹小,制作者后繼乏人,許多傳統技藝已開始變形和失傳。
尹老師現在是漆器廠的藝術設計總監。她從設計、制胎到打磨、出光,漆器制作的每一道工序對于已經從事漆藝39年的尹利萍來說都再熟悉不過了。39年前,她第一次跨進漆器廠的大門,此生便再也沒有離開過這門古老的手藝。
從小尹老師便非常喜歡畫畫,在課堂上她也會偷偷的在課本上勾勒古代侍女的模樣。1975年,看到的第一件漆器是一個赤寶砂工藝做的盒子,“有著大海般的深邃”,從此結緣。1975年,21歲的她進入成都市工藝美術公司后,被分配到了成都漆器工藝廠。“剛到廠里的時候,還是不大喜歡,覺得自己應該被分配到畫室或畫院。但接觸一段時間后,覺得漆器很漂亮,慢慢就喜歡上了。”尹利萍發現漆器藝術和繪畫有很大的區別,除了需要基本的繪畫功底之外,還需要掌握各種工藝手法。為了彌補不足,她虛心求教,沒日沒夜的呆在車間反復學習專研制作漆器的各類工藝技法,設計、制胎、底灰、髹漆……她花了3年時間才學會全部制作漆器的流程。
那時候,她主要做裝飾、精產品試制和漆藝。1980年,尹利萍考進四川美術學院漆器設計進修班,開始漆藝方面的專業學習,隨后又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深造。
制作漆器所需要的生漆又很容易讓人過敏,屬于過敏型體質的尹利萍經常雙手紅腫起泡,最嚴重的時候甚至連手都無法握緊。漆器廠里艱苦的工作,清貧的生活,曾讓她不止一次產生過打退堂鼓的念頭,曾想過有更好的工作就離開這里,但最后她還是選擇了繼續留在這里。“我覺得確實是真正熱愛漆器藝術的,不然可能堅持不到現在。”
90年代,成都漆器工藝廠曾經被迫停產5年時間。迫于生計的壓力,尹利萍到另外一家公司做環境設計,此時她的工資是在廠里的五倍。但當她聽說漆器廠恢復生產時,她毅然辭職返回了廠里繼續從事她心愛的漆器藝術。
設計、漆胚板、上底灰、涂底漆……一件精美漆器的完成,少則3個月,多則一年。“不管是復雜的,還是簡單的,都必須經過這些工序。”因為是全手工,幾十道繁瑣工序必須逐一學習。由于她是過敏陛皮膚,剛剛接觸到漆,手臂上、身上都長滿了水皰,最嚴重的時候,尹利萍的兩只手腫得握不起來。
快40年了,尹利萍的生活與漆藝從未分開過。“在我眼中,整個世界都可以聯想到它。”尹利萍手托下巴,望向門外。外出旅游時看到漂亮的風景,她會想著“回去設計成漆畫”。日常生活中的人、物、生活用品,甚至服裝的樣式、色彩,尹利萍都會產生靈感,把它們與漆器聯系在一起。“它不是我的最愛,而是已經完全跟我融為一體了。”
二、招收學徒,傳承古老技藝
尹利萍老師告訴筆者,漆器工藝工序非常復雜,決定了漆藝不是一個人就能傳承下去,必須各個環節協作配合,因此她希望更多人來學習這門技藝。成都有3000多年的漆器生產史,成都漆器是中國五大名漆之一,現在這門手藝卻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從事漆藝工作快40年,尹利萍最為擔心的事情是找不到合適的培養對象。尹利萍老師說,前不久剛收了4名年輕人。說起這4名學生,尹利萍很有些感慨,“他們都是主動上門要求學習的,放棄了其他地方給的高薪待遇和優厚條件。”像張小波,離鄉背井來到成都租間小屋,就為學習漆藝;又像何晶晶,大學本科畢業后,一心學漆藝。
見這批學生真正喜愛漆藝,尹利萍改變了教授方法。當年,尹利萍進成都市漆器工藝廠時,學藝主要是看師傅怎么操作,講的內容很少。現在,尹利萍把邊做邊學的傳統方式與集中培訓結合起來,不光讓學生學經驗,更要學習理論知識,要通曉歷史、美術等學科。教學中,幻燈、電腦等現代方式也“上陣”,“一起看圖片、看資料,討論”。
作為非遺傳承人,成都漆器藝術的集大成者,尹利萍的漆器作品被我國多家工藝美術館所收藏。如今,已過退休年紀的尹利萍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花在了培養學生上,“漆器藝術現在已經面臨斷層的尷尬境地,我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夠帶更多的學生,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歡漆器這門藝術,將漆器制作的工藝手法傳下去。”
已經到漆器廠上班的小周便是尹利萍剛收不久的一名徒弟,川大工業設計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小周原本可以找到一份高薪的設計工作,但憑著對漆器藝術的一腔熱情,她來到了漆器廠,領著微薄的工資,跟著尹利萍學習漆器設計。技能大師工作室掛牌后,已經有不少像小周這樣的學習美術的年輕人主動來到漆器廠,找到尹利萍想要拜師學習漆器藝術,這也讓尹利萍感到特別的欣慰和高興。“我覺得現在還是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漆器這門古老而獨特的藝術,這也讓我更有信心相信漆器藝術會在不久的將來重現輝煌。”
三、大師的作品
尹利萍大師金獎作品:“馨香漆藝套件”
《馨香漆藝系列》2013年中國漆器藝術精品展金獎;2013年“文殊坊杯”非遺手技藝精品邀請展金獎;
“馨香漆藝套件”由尹利萍老師耗時一年時間,手工精制而成。套件由罐、盒、壇有機組成,構圖新穎,虛實相間,冷暖相宜。花的寫實與葉的寫意處理,使精致細膩和粗獷奔放完美結合;層層堆高,多次打磨的浮雕牡丹,具有立體感。雕錫絲光暈彩工藝所產生熠熠光澤和色彩,突出主題。多層變涂工藝表現的葉叢和背景,似葉非葉,色彩斑斕,變幻有致,烘托了主題,仿佛濃郁的馨香正在彌漫開來。堆漆和雕錫的結合,多層變涂的重疊和色彩……工藝上的創新,使作品富有新意,富貴高雅又充滿浪漫情調。
《旋轉式荷花蜻蜓攢盒》1990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一等獎;作品收藏于中國工藝美術館珍寶館。
《雕銀絲光暈彩虞美人花瓶》中國工藝美術館珍寶館收藏作品;1990年全國漆器行業評比獲設計、造型、制作、藝術效果滿分。
2011年7月25日,尹利萍構思孕育20年,采用成都漆器獨有的“雕漆絲光暈彩”工藝,經上百道工序、耗時1年制作的一對凈高2.3米、直徑88厘米的《牡丹卷草大花瓶》漆藝作品亮相成都。
《荷韻漆藝掛屏瓶》2012年四川省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
《鶴之舞漆藝母子瓶》2012年四川省工藝美術精品展銀獎;
《牡丹瑞葉鼓形胎花瓶》2012年四川省工藝美術精品展銅獎;
四、大師談成都漆藝
成都漆藝歷史悠久
尹老師介紹說,漆藝在我國已流傳7000年有余,這是漆器行業人們每每提起這門技藝的源流時,都倍感自豪的事情。不過,由于從沒有專業的展覽系統展示過相關典籍和文物,這些說法不免讓人將信將疑。目前,國家圖書館共收藏有關大漆髹飾方面的中文文獻342種(其中善本古籍文獻90種)、外文文獻150種。文獻記載,最早的“漆”字出現在《詩經》里。不過,這個字那時候并沒有三點水的偏旁。它一木、一人、一水的結構,形象表現出割樹取漆的場景。
此外,考古挖掘資料表明,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外朱內黑的漆碗,證明了漆器歷史至少有7000年。現在,這樣的漆碗是漆器中最常見的器物,依然廣受歡迎,只不過,后世的漆碗大多是外黑內朱,算是一種變化。
如果說,春秋是青銅器的時代,那么戰國、秦、漢就是漆器的時代。展覽展出的漢代文獻《周禮注疏》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先秦時,我國已大量栽培漆樹,由于經濟價值高,政府甚至對漆業征稅達到“二十而五”,也就是25%。可當時的房產稅也不過才“二十而一”,也就是5‰
恐怕也正是由于漆業的繁榮,莊子一生中唯一的職業,就是曾為宋國漆園小吏,這后來被寫入了《史記》。“寧為漆園小吏,不為楚相”,說的就是這個典故。
成都漆器是我國久負盛名的傳統工藝美術,與揚州、福建、北京、廣東陽江漆器并稱中國五大名漆。
從戰國時代起,由于四川因盛產生產漆器的主要原料——漆和朱砂,開始成為著名的漆器制作基地,其中尤以成都的漆藝水平遙遙領先于全國,故而成都成為了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漆器制作中心之一,并且享有”中國漆藝之都”的美譽。
早在2000多年前,四川漆器已具有不裂口、不變形、光澤明亮、抗腐蝕性能強的優點,這在出土文物中已得到充分證實。中國漆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至今七千年的河姆渡新時器時代。其遺址出土的一件木胎漆碗,外髹涂朱紅色漆,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漆器。舉世聞名的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和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中出土大量精美絕倫的漆器,大多烙有“成市”、“成市炮”、“成市府”等戳記,經考證均為當時成都市府所轄的漆器作坊標記,成都漆器因此而名揚天下。2000年,從成都出土的戰國船棺中發現大量做工精細、紋飾斑斕、亮麗依然的漆器,說明戰國時期蜀人的漆器已非常發達。
漆器在隋唐以后逐漸退出普通人家的生活,成了高檔消費品。至今,它依然價格不菲。
到了漢代,四川漆器已風靡中原。品種有盒、奩、盤、耳杯、扁壺、案、卷筒等。漆器上有用色漆精細描繪的禽、獸、神仙等圖案。現代漆器在繼承傳統風格上又有許多創新,其中尤以雕填、彩繪、堆漆、變涂等品種為獨特。生活用品有盤、缸、盒、罐、碗、茶具、酒具、咖啡具等。陳設用品有花瓶、圍屏、座屏、掛屏等。
成都漆器工藝卓絕
成都漆藝裝飾工藝眾多、制作細膩、耗時久長,揚雄《蜀都賦》有“雕鐫知器,百技千工”之句。成都漆藝是集藝術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手工藝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域文化特征。其修飾技法獨特,尤以雕嵌填彩、雕錫絲光、鑲嵌描繪等極富地域特色的獨特技藝而聞名漆藝界。
人們較為熟悉的北京漆器是以雕漆為主,平遙漆器以推光為主,揚州漆器以鑲嵌螺鈿為特色,福建則是脫胎漆器,而成都漆器,是中國最早的漆藝之一,多用推光的髹飾技法或以雕填見長,或以研磨繪著稱。其中的雕花填彩在國內漆藝中獨具一格,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和審美價值。雕花填彩、銀片絲光、鑲嵌描繪等傳統手工技藝和地域特色,獨樹一幟,至今仍是與北京、福建、揚州、廣東陽江齊名的全國五大著名漆器之一。
成都漆器為手工制作,主要以木材、土漆為原料,根據設計要求將木材車制成型,再施以各色漆加工而成。其裝飾技法有:雕、嵌、描、繪、堆、貼等。成都漆器有木胎、麻布脫胎、紙胎、塑料胎等多個品種,其造型美觀大方、工藝精巧,漆面透明如水,光亮如鏡。
成都漆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尹利萍老師說,成都漆藝用料考究,所采用的生漆主要采自省內上佳漆樹,經篩選后,分類進行加工精制,這一過程俗稱“鹵制”,所以成都漆器又名“鹵漆”。制漆時首先要根據預定用途的要求,選擇適當原料的生漆,精制成用途各不相同的生、黑、紅、透明漆、快干漆、金底漆等。在胎型上,廣泛采用木胎、麻布脫胎,部分瓷胎和其他材料胎體,造型繁多。漆器木胎選用楠木、香樟、桐木、棗木且已放置30-40年的老木料。制漆及上漆所用的是天然大漆,由藝人親手調制成用于各個工序的灰漆、黑漆、透明漆、朱砂漆及用于粘貼金箔的金腳漆、膠漆等。
據尹利萍老師介紹,成都漆器制作工藝程序很復雜,一件漆器藝術品前后制作工序可以多達100多道,有些精品的制作甚至要花費幾年時間。成都漆器具有不變形、不褪色、耐酸堿、光澤度好,能保存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特色。金沙遺址出土的漆器殘片現在依然文飾斑斕、色彩亮麗。
五、成都漆器的現狀:漆器工藝繼承乏人
成都有3000多年的漆器生產史,成都漆器是中國五大名漆之一,現在這門手藝卻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目前,成都漆器工藝面臨困境,首先原料難找、工具難買。由于所用的漆必須是從漆樹中提取的天然生漆,古代帝王、富豪有專門的漆園,可現在漆樹越來越難找,四川不僅沒有專門的漆園,而且野生漆樹也不斷遭到人為破壞。隨著成都漆器工藝廠的衰落,制作漆器的工具也無處求得,只有靠自己手工制作。
從事漆器工藝已40余年的尹利萍老師說,成都漆藝經過千年傳承至今,正在不斷創新和發展,“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老百姓了解、擁有、享受漆藝之美。”但是,尹利萍老師最為擔心的事情是找不到合適的培養對象。“漆器制作工藝非常復雜,設計、漆胚板、上底灰、涂底漆……一個學徒至少要學5年,才能掌握基本的工藝流程,而要在表現力極其豐富的漆器制作中取得一些成就,更是需要多年的磨煉。”
制作漆器的每個人都是作品的完成者,所以許多老藝人手藝很好,但是不愿出去自己做事,而是為了這份文化藝術的責任感,默默無聞甘愿清貧,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因為他們知道,人散了再聚一起就很難了。人散了,技藝也就消失了。這一點,讓筆者甚為感動。
傳統漆藝的手工性、藝術性決定了成都漆器不能采用工業方式生產,而只能通過手工勞動制出成品,同時也只能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近年來,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成都漆藝正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產品市場狹小,制作者后繼乏人,許多傳統技藝已開始變形和失傳,必須盡快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以挽救這種行將滅絕的古老手工藝。
六、成都漆器廠
成都生產漆器工藝品的主要廠家是成都漆器工藝廠。成都市漆器工藝廠秉承3000多年的漆器制作技藝,致力于漆器藝術的傳承、保護、發展。主要產品有漆器屏風、攢盒、出土文物復制品、漆畫藝術品等,正把傳統的成都漆藝引向更高的藝術境界和更寬廣的市場。
2006年《成都漆藝》被國務院命名的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市漆器工藝廠被文化部授予《成都漆藝》傳承主體和保護單位,被四川省文化廳授予四川成都漆藝生產保護示范基地。
成都市漆器工藝廠秉承3000多年的漆器制作技藝,至今仍保持原生態的生產方式,保護體現傳統文化和技藝的本真性。以實木,生漆、金、銀、鋁、錫、麻、絲及礦物質顏料為主要生產資料,采用手工制作,工藝考究。裝飾工藝有雕、嵌、填、描、堆、繪、貼等。尤以雕花填彩、銀片絲光,精細彩繪等技藝獨樹一幟,以精美華麗、光澤細潤、圖彩絢麗色彩斑斕而著稱。成都漆器工藝廠致力于漆藝的傳承、保護、發展,是培養成都漆藝大師、傳承人的搖籃,有國家級、省級、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省工藝美術大師等一大批技藝人員,為成都漆藝的保護傳承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成都漆器工藝廠注冊商標《神鳥》牌漆藝曾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創作設計一等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暨國際博覽會銀獎、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百花漆花杯金獎、四川省優秀旅游紀念品金獎、全國漆器行業評比第一名、輕工業部優質產品、四川省優質產品稱號。其代表包括:現陳列于成都市博物館的《劉備出巡》大型脫胎漆器藝術作品;陳列于成都永陵博物館的《王建墓出土文物》,大型金銀鑲嵌漆器冊匣、鏡奩合等復制品;收藏于中國工藝美術館珍寶館的七件漆藝珍品:《針刻文君聽琴掛屏》、《脫胎龍騰堆漆大花瓶》、《龍紋雕漆六方花瓶》、《旋轉式荷花蜻蜓大攢合》、《喜相逢魚紋大攢合》、《脫胎百壽大桃合》、《虞美人花瓶》。在五星級酒店、賓館和政府辦公大樓都有成都漆藝的漆畫和漆藝作品。
成都漆藝憑其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被譽為“東方藝術瑰寶”。
七、結尾、守望漆器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四川省成都市的宋西平、尹利萍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DNA,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是走向未來的根基和源泉。非遺是人類的智慧結晶。因為成都漆器是綜合的藝術,大多器件需要集體的勞動才能完成,所以如何傳承成都漆器成為一個難題。目前,從事這一技藝的傳承人年事已高,而技藝的傳承離不開人,所以如何行之有效的培養年輕人,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另外,漆器需要生漆,野生漆樹都長在深山里,漆樹得不到保護,同時老漆人也越來越少,可持續發展需要穩定的原材料供應,所以成都漆器需要有自己的漆園;另外,成都漆器如何得到市場認可,需要我們在器件上做一些與時俱進的創新,比如,可以做一些實用的大家買得起的小物件,當然前提是在不同的形式上依然保留我們的技藝。
發掘民族記憶,保護精神遺產,這是每一個華夏子孫的文化使命,也是實現中國夢揚帆起航的力量。愿更多的人來了解和認識成都漆器,讓我們的民族技藝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