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南紅的定義及來龍去脈十分復雜,本文不探討南紅是什么,這里只是簡單的做一個大體的概念的講解和真假南紅購買時候的分辨方法。
顏色
南紅瑪瑙常見的顏色為柿子紅(橙紅)、大紅、粉,也有不常見的紫紅,以及這些顏色透明或半透明的變化色,包括接近透明的無色,都大致的定義為南紅的顏色范圍。其白色的紋路多少要看情況,有像絲帶一樣的紋理,也有白紅相間一半一半的紋理。這里注意,南紅的紋路十分銳利,所有的紋路轉折時候都會有明顯的角度(判定的重要標準之一),給人一種干凈利索的感覺(即是說紅白分明)。南紅除了白色紋路,紅色向透明漸變以外,一般不會有其他變化(有時會夾雜一些伴生礦,為黑色或深綠色)。
真瑪瑙色澤鮮明光亮,假瑪瑙的色和光均差一些,二者對比較為明顯。天然紅瑪瑙顏色分明,條帶十分明顯,仔細觀察,在紅色條帶處可見密集排列的細小紅色斑點。用石料仿制的假瑪瑙煙壺,多數在底部呈花瓣形花紋,絡成“菊花底”;而染色藍瑪瑙顏色艷麗、均一,給人一種假的感覺。
質感
南紅是膠質的,就算全紅的珠子也不是不透光的,可以看到顏色由內到外是通透的,一致的。反言之,就算無色的珠子也有種朦朧的感覺。這里注意,這種質感是暫時無法作假的,除非老料新工,所以假南紅基本都是做純紅的。
假瑪瑙多為石料仿制,較真瑪瑙質地軟,用玉在假瑪瑙上可劃出痕跡,而真品則劃不出。從表面上看,真瑪瑙少有瑕疵,劣質則較多。真瑪瑙首飾比人工合成的瑪瑙首飾重一些。
風化紋
珠子外表上,大部分老珠,特別是老玉髓/瑪瑙珠都會有半月形的風化紋,這種紋路主要是因為長時間使用的原因,天珠和其他高價值的老珠已經出現新仿的敲打制成的風化紋,但是可明顯看出和表面包漿不符,而且大小統一,呆板,紋路深處無光澤(月牙形內部,老風化紋月牙內部是有光澤的)。這里注意,暫時沒發現大批量產的染色南紅做有風化紋,大部分都是直接高溫燒色時候做出的瑪瑙表面的裂痕。
形制與包漿
形制上,常見的有橄欖型、圓形、南瓜性、片形,以及多面珠(6棱、8棱、12棱等等)還有各種雕件。現在市面上主要作假的為橄欖形以及圓珠,還有,注意老珠子在幾百年的使用中也是和其他珠子穿在一起,所以打孔處的兩端大都會有像切面一樣的磨損。
包漿上,現在已發現真珠子也有干澀的情況,但決不是新仿珠子或新工珠子那種明顯的拋光表面,老珠包漿始終油潤、自然(這點所有老瑪瑙,玉髓通用)。
打孔以及孔內
南紅瑪瑙的打孔很有特點,可能為大料先雙面打孔再出珠(孔不會很小),在經過長時間的使用。所以,孔內因為磨損十分光滑,如果發現孔內有明顯螺旋紋而且有白色粉末狀,即可判定有新工或染色南紅的嫌疑。
溫度
真瑪瑙(尤其未受酸堿等改變因素影響新料)冬暖夏涼,而人工合成的瑪瑙隨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天熱它也熱,天涼它也涼。
透明程度
真瑪瑙透明度不高(否則已至水晶界線),有的能看見自然水線或“云彩”“絲絮”。而人工合成的瑪瑙透明度好,甚至像玻璃球一樣透明,往往不自然。
天然瑪瑙和假冒產品的最顯著的區別,就是橫斷面有沒有同心層紋結構。整塊瑪瑙較為容易識別,而經切割后的制成品,沒有明顯整齊的圖案,容易認錯。但一般來說,天然瑪瑙手感涼,表面像涂了一層蠟,并有蠟的光澤;半透明;硬度在莫氏7級以上,用小刀刻不動;由于它是在溶融狀態下形成的結晶體,多為球狀(如雨花石),特別致密,表面研磨后更為細膩,可在硬雜木板上急驟地摩擦十幾下,一般真瑪瑙不熱,木板卻發燙;顏色常是多種色彩混雜于一塊瑪瑙中,形成美麗的花紋、層紋、錦花等絢麗多彩的圖案。
假瑪瑙除人工合成外,一部分是用美麗優質的石材來充當。其基本特征是:手感固然涼,卻沒有蠟狀感覺和光澤;硬度低于莫氏5級以下,用小刀能刻出痕跡來;砸碎觀察斷面,除沒有瑪瑙所具有的層紋外,顆粒較粗,甚至有裂隙,不透明;顏色之間界限分明;不同顏色的比重相差很大,主要是成分含量所致。另外,對一些在假瑪瑙表面粘上一層薄薄的有機物,仿佛蠟狀光澤的手感也要注意。
南紅的的作偽以及替代品,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人工燒色
人工燒色的原理是根據瑪瑙成分中含有少量顯色離子,若只含有Fe3+離子瑪瑙就會呈現天然紅色,若只含有Fe2+離子就會呈現青綠色。自然界中絕大多數瑪瑙都同時含有Fe3+和Fe2+兩種離子,在氧化f生氣氛下,通過簡單加熱方式就會讓Fe2+氧化成Fe3+,從而讓灰色瑪瑙轉換為紅色瑪瑙。
燒色紅瑪瑙,也就是收藏領域的東紅瑪瑙,從感官上和南紅瑪瑙有明顯區別。燒色的紅總體來說不那么自然。紅色偏暗,不亮氣,紅有浮于表面的感覺。從質感上,由于燒色紅瑪瑙是利用一些淺色瑪瑙來加工,這類其他產地的瑪瑙,沒有南紅瑪瑙的特有膠感,即油脂感,通常通透度較高,玻璃感強,和溫潤特性的南紅有著本質不同。
主要區別如下:料脆,容易出現類似玻璃的崩口;色悶,俗稱死色,缺乏清亮感覺,無法達到真正純正艷麗的紅色;顯微鏡下有細微的火劫紋,這是由于高溫造成。
2.人工染色
有些瑪瑙原石本身含鐵元素較高,經過加熱后會變為紅色,但多數則不具此條件,所以要用硝酸第二鐵或氧化第一鐵溶液,浸漬一個月后,再以硝酸鈉浸泡約兩周后,讓其干燥,然后加熱酸化處理,可以使其變為紅色。人工燒色在瑪瑙優化處理上歷史悠久,識別上也有一定難度。染色瑪瑙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能看到顏色沿晶體間空隙滲透的網狀顏色分布,玻璃感強,也無南紅特有的脂感。
3.人工注膠
注膠是南紅近代開始出現的一種優化方式。注過膠的原石較易識別,在外層有一層透明包裹體,間有細小氣泡存在。雕刻后的注膠南紅肉眼較難識別。仔細觀察會發現在內部有細如絲線的透明線紋。通常這種透明線紋較為平直,一般貫穿的幅度較長,甚至貫穿整體。這種透明線狀紋和南紅中的天然紋理有一定區別,是傷裂環氧膠填充后產生的。
4.紅碧石
紅碧石是成分中含有粘土礦物和氧化鐵等礦物雜質的玉髓,也有雞肝石、羊肝石等叫法。涼山南紅產地同時出產大量的紅碧石,其中一類火山紅碧石外觀皮殼和涼山南紅幾乎完全一致,從外表基本無法正確判斷識別。火山紅碧石外層也有高溫氧化的褐色至鐵黑色皮殼,塊度大小不一,既有小如豆子的,也有幾十公斤的碩大原石。火山紅碧石的完整性非常好,基本沒有綹裂。韌性比涼山南紅高,常規力度擊打很難破損。斷面顆粒感強呈砂面,光澤度差,無脂感。顏色以紅色為主,間有黑色斑點雜質。日光下紅碧石不透光,即使在玉石專用強光手電下,該石種也幾乎不透光。
5.料器
料器可以根據需要制作出透明、半透明甚至不透明形態,與天然南紅最大的區別是無油脂性,高倍放大鏡下可見一定的氣泡。料器的物理特性較脆,斷面成玻璃狀蹦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