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意見征集的截止日期臨近,6月中旬以來,數十家醫藥零售行業協會組織與連鎖企業集體向國家食藥監總局上書,反對全面放開網上開售處方藥和網上售藥經營“零門檻”。
互聯網人見慣了各種對互聯網發展不利的“新規”,但這回太陽從西邊出來了,這個新規是對互聯網有利的,有關部門終于難得地代表了一回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相信互聯網人會歡迎這樣的新規,也會由此增強對政府的信心。
這回是另一邊不爽了。互聯網的“革命對象”開始上書反對。他們的理由主要有三個:一、在互聯網上不適合放開處方藥交易;二、單體藥店不適合申請網上售藥資質;三、監管難度巨大、用藥安全難保障。政府這回開明了,但行業協會反倒扮演與互聯網作對的角色,值得注意。
說在互聯網上不適合放開處方藥交易,理由無非是會出假冒偽劣。這純粹地拿假冒偽劣制造者當傻子。沒聽見制假者私下交流經驗嗎,都是在說,到網下賣假的,網上最好賣真的。因為網上有記錄,容易被抓。“基于商務鏈的網上網下欺詐比較研究”用實證數據也證明,網絡交易事實上比網下交易更加誠信。由網下經營者向政府部門告網上經營的不是,角色有點奇怪。政府本應比企業更關心網上賣假藥的問題,現在反倒由企業聯名上書提醒。這更像是調皮孩子先告狀,央求大人把球給自己,不要給另一隊的伙伴,理由是另一隊孩子會把窗戶玻璃踢壞。事實滿不是這么回事。依我看,藥企上書中的這種說法,在嚴重誤導政府外,唯一積極作用,是會同時誤導那些笨賊,誘騙他們自投羅網,加速曝光。
其實,藥企上書的真正動機,在于自身利益。申訴“單體藥店不適合申請網上售藥資質”,是擔心一旦互聯網介入經營,會象網上售書那樣,急劇削弱中間暴利。這是連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
企業怕競爭,擔心利益受損,可以理解。反常的是這回社會組織的不成熟表現。他們并非不明白上述道理,但不僅沒有積極引導產業轉型升級,反倒參與上書,站到政府民生主張和老百姓實際利益的反面,站到了時代潮流的反面,成了解決問題的負能量。
行業的社會組織,在變革中應該做點什么呢?我倒是想到一件往事,當年鄉鎮企業沖垮國營企業的棉紡業變革是平穩完成的。因為政府事先采取了三招,一是在鄉鎮棉紡廠沖進來之前,先將國營棉紡廠的一部分,轉移到產業鏈更高端,讓其在變革后享有比以前更大的利益;二是轉崗培訓,將這部分人轉化在產業鏈的同等位置,利益與此前持平;三是對實在不可救藥者,實行下崗分流,從改革增量中再分配一部分利益,保障這部分人縮小的蛋糕在可承受范圍內。通過提前騰出籠子,使鄉鎮企業涌入并完全占領棉織業的過程,沒有帶來太大痛苦和激烈反對,成為一個皆大歡喜的過程。要主動引領變革,前提是有站在變革前方的預見性,能順勢而為。有關部門在互聯網激烈變革,觸及人們廣泛利益之際,是否也要主動做一些事情,引導變革漸進發生,成為推動變革的正能量?畢竟,醫藥領域的互聯網變革總體來說,是蛋糕做大,而非蛋糕縮小的過程,做工作還有充分余地。
講個故事,反革命這個罪名,最初是1927年發明的。國共合作下的武漢國民政府拿住的第一個“反革命”,叫劉玉春。劉玉春的反駁意見非常有意思,他說:“我從未入革命黨,何言反革命,中國人民四萬萬,隸革命軍者不過二十余萬,其余者皆反革命嗎。”言下之意,只有革命的人,在叛變革命后,才有當“反革命”的資格。這倒提醒我們,藥企并不是“反革命”,只不過還沒參加革命。希望藥企這些個阿Q,早點醒來,入伙互聯網,為了共同做大蛋糕,“同去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