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觀我國3大運營商在4G的發展策略上有著明顯的不同:中國移動是最激進的,其采取的是快速建網、大規模覆蓋、大力發展用戶的策略,以期利用牌照先發的優勢快速搶占市場,中國移動2013年4G投入超過400億元,預計2014年更將超過500億元。
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雖然都受制于FDD-LTE牌照發放時間的不明確,但兩家公司的做法又有很大不同,中國電信采取的是未雨綢繆的做法,其2013年啟動LTE試驗網建設,當年投資約100億元,2014年4G投資將大幅拉高至457億元,無論是TD-LTE“補網”還是FDD-LTE“試驗網”部署上執行能力都很強,取得了不錯的4G開局;中國聯通則是3大運營商中最糾結的,其剛剛將3G WCDMA網絡升級至HSPA+ 42M網絡,此時大規模啟動4G LTE網絡建設無論是資金上和時機上都不太合適,預計中國聯通2014年4G建網費用大約100億元,其最可能采用的是和歐洲運營商類似的4G策略,即“依托3G網絡,穩步推進LTE”,預計其將優先保證北京、廣東、浙江、山東等重點區域的4G網絡覆蓋。
從上述對3大運營商4G網絡建設策略和投資力度的簡略分析上,我們可以對未來一段時間國內4G市場的基本格局有一個大致的認識,除此之外,運營商在4G業務的資費策略、終端策略、業務策略上的布局,也將會對4G市場的未來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資費策略:轉向流量經營
降價一直是國內電信服務市場運營商競爭的主要手段,這一點在4G發展初期仍沒有發生改變,前不久以中國移動為首的3大運營商紛紛調整4G資費,最高降幅達50%,調價后4G流量費用已經低于3G水平,這對推動3G到4G的用戶轉化率,加速4G在二三線城市的推進,無疑將發揮很大作用。但僅僅降價是不夠的,運營商還需在計費模式、流量經營等方面進行創新,借鑒成熟市場4G運營商的先進經驗,才能真正達到推動4G從網絡經營轉向流量經營、從注重用戶發展轉向促進業務發展的變革目標上來。
從2G、3G到4G,移動通信市場經歷了從語音業務驅動向數據業務驅動的轉變——運營商數據業務收入占比已超過語音業務;話音業務隨著VoLTE的商用在4G時代將真正成為數據業務的一部分;傳統短信被微信為代表的移動IM替代??梢哉f數據業務經過3G時代的培育已進入爆發增長期,將很快成為4G時代業務運營的重心甚至全部。此外,從終端角度來看,多終端、多屏時代已經來臨,用戶的使用模式和應用場景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針對這些需求趨勢特點,國外LTE運營商在4G運營中紛紛推出全新的流量分享套餐,其主要特征就是強調以數據業務為基礎的定價模式,將數據流量作為套餐檔次的主要區隔,而語音和短彩信等則作為套餐的輔料甚至是免費贈送的搭配。
比如美國Verizon推出的創新LTE計劃“分享一切”,其基本費用包括終端接入費和數據流量費,提供不限量的短信和語音服務,最多可由10個終端分享一個數據包,主要為了吸引多設備用戶和家庭用戶;在日本,NTT DoCoMo針對LTE推出的新資費模式,淡化語音資費、突出流量和終端因素,對數據業務采用更為優惠的單一包月計費模式,更適合大數據流量業務和多終端用戶的需求。此外,Softbank和KDDI也采取了類似的資費政策。
實際上,在計費方式上,中國電信與中國移動都在謀求變革。比如中國電信在3G時代推出的“積木套餐”,它允許用戶根據自己過往的消費記錄自主選擇語音、流量、短信組合,資費最低只需要19元。但該套餐的缺點也很明顯,就是過于繁瑣,對運營商的后臺系統是一個考驗,在FDD發牌后中國電信是否會進行復制,能否堅持下去,有待市場檢驗。
中國移動正在籌劃“4G套餐余量置換”方案,該方案允許用戶將每月數據流量存余,置換為語音、短信、彩信、甚至移動應用等;此外中國移動還在探討另一種思路:即按單位流量計算的類階梯水價模式,不過是用戶用的流量越多,單價越便宜。
值得一提的是,剛剛亮相的虛擬運營商在資費策略上則更加大膽,比如在阿里通信的資費方案里,全部業務以流量計費,其將通話時長和短信數量全部按照一定的公式折算成流量,所有業務采用單一的流量計費方式。與運營商通常采用的話音按時長、短信按個數、數據按流量的綜合計費方式相比,單一的流量計費方式更加“清晰、簡單、實在”,用戶使用的是完全自主的套餐,任何人都可以有任意的流量、通話和短信的組合,運營商可以只針對流量進行調價和優惠,用戶對套餐的選擇和升檔也更加方便。為電信運營商未來的資費套餐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終端策略:補貼減少終端廠商應早做籌謀
通過大額補貼刺激用戶購買手機轉網,大規模集中采購來刺激終端產業鏈成熟,是運營商此前發展新用戶、加速終端成熟、增加市場手機供應的主要手段,但隨著營改增的實行,舊有的一些方式已經不再可行。
以運營商在2G/3G時代最常采用的“預存話費贈送手機”為例,實行“營改增”后,這種營銷活動視同銷售,將計入銷項稅。這將迫使運營商改變傳統的粗放的營銷手段,尋求新的營銷方式,例如把送手機等實物禮品變成送電子/虛擬類產品、送自有的增值業務等。更加重要的是,運營商必須重新考慮其終端補貼策略,調整終端補貼的規模與比例。目前,全球多個運營商開始調整終端補貼政策,減少甚至取消部分類型終端的補貼,可以說,“營改增”將加快國內運營商改變以往靠終端補貼拉動用戶增長的經營模式,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和差異化的信息服務。
但從短期來看,運營商雖然終端補貼的消減幅度不小,主要影響的還是2G/3G手機,在4G終端上運營商還將繼續這一行之有效的終端策略;長期來看,建立一套新的4G終端策略是運營商的必然舉措,比如中國移動最近推出的自有品牌4G手機,未必不是這方面的一種嘗試。對于廣大手機終端廠商來說,如何應對還應早做籌謀。
業務策略:強勢回應OTT威脅
在4G時代,運營商的主要威脅已經不是傳統的競爭對手,而更多是來自于互聯網企業的OTT服務,對此運營商已有了充分認識。但在如何應對上,各家運營商的態度卻并不相同,聯通和電信選擇了妥協,去年7月聯通聯合騰訊推出微信沃卡,8月電信聯合網易推出易信,開始試探性地與OTT進行合作,但作為市場老大的中國移動卻遲遲沒有動作。
今年年初,中國移動在MWC 2014上高調展示了其最新的“融合通信”(Rich Communication Suite)業務,之后中國移動又通過媒體通報了短信的升級計劃,決定將傳統的短信、語音業務升級成類似微信的“融合通信”,把手機中原有的“通話”、“消息”、“聯系人”,升級為“新通話”、“新消息”、 “新聯系”。其中“新聯系”增加了“我”、群、公眾賬號等功能?!叭骸蹦芴峁┒喾N通信服務,包括群聊天、消息群發、群內內容共享等;用戶可以通過搜索、二維碼掃描、推薦等方式關注公眾賬號。從已經展示的“融合通信”產品形態來看,不同于此前的飛信、飛聊及Jego,中國移動這一次不惜犧牲其短信甚至話音業務,將VoLTE語音、短信、彩信、視頻、應用等不同業務進行打包,并與手機通訊錄進行綁定。以“終端+應用”的方式進軍4G業務領域,可以看作是對OTT威脅做出的正面、強硬的回應。據悉,根據中國移動的規劃,其即將啟動“融合通信”業務端到端系統測試,預計2014年4季度實現試商用,2015年中實現全面商用。
對于正在積極謀求轉型的電信運營商來說,中國移動的舉措無疑具有積極的示范意義,運營商在4G時代只有自我革命,只有全面加速自有業務融合,進軍電信增值服務市場,才能徹底改變扭轉傳統通信行業的現狀,更好地應對互聯網OTT產品的競爭。這樣才能更好符合我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服務業、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