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8日,華揚聯眾上海分公司入駐新址的開幕Party上,舞者游走在搭成大腦形狀的磨砂透明盒子(華揚“像素”)之間,巧妙地把觸發傳感器的肢體動作編成舞蹈,配合動聽的音符展示出神秘、奇特的人機交互過程,使人記憶猶新;而此刻坐在我們面前接受采訪的就是整個“多媒體交互作品”團隊的負責人——華揚聯眾全國創意總監王雪松。
多媒體交互藝術的O2O
“多媒體交互O2O”,用淺顯的語言來闡述,即使用以傳感器為核心的一套技術連通互聯網、手機端以及現場活動,不僅能夠在人機之間實現互動,也能夠在廣闊的互聯網大平臺上實現人和人之間的交互,呈現為一場“傳感移情”的聲光電盛宴。
雪松為我們介紹到,以往廣告公司的數字創意往往局限于基于互聯網的PC端或手機端內容交互,而藝術家則更多采用一些偏現場與裝置的做法,例如今年正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新媒體三年展上,大多數作品都是采用單片機、電腦相結合的應用,形成各種投影和機械力學裝置等等。但美術館利用數字手段呈現的電子化作品,往往封閉在美術館空間之內,缺乏更好的和觀眾進行互動與分享的手段;移動互聯網爆發以來,手機APP的交互體驗增強,有較大的創作發揮空間,但存在下載不便、個人化、碎片化的尷尬。隨著數字技術、傳感技術以及物聯網的發展,手機、PC與現場應用的結合已經成為主流發展趨勢。套用流行的互聯網思維及O2O觀念,今天的多媒體藝術需要實現更好的O2O情感體驗。
此次與著名聲音藝術家、新媒體藝術導演陳弘禮合作,也是借公司搬遷活動的契機,來呈現從移動互聯網到現場落地活動的整合、交互,實現聲音與視覺體驗在現場空間合二為一。
華揚聯眾
在多媒體藝術O2O領域的探索
其實,早在2013年華揚聯眾團隊戛納之行時,雪松的團隊就開發了一個基于移動端的現場雙屏交互游戲“金獅搶繡球”,人們可以通過手機傳感器控制現場大屏中的金獅,爭搶繡球,實現交互,并贏取真實的繡球禮品。
而華揚聯眾北京新址開幕Party之時,雪松和他的團隊再次基于多媒體藝術O2O理念打造了數字化的簽到方式:來賓們通過掃二維碼登錄到簽到頁,提交自己的照片和名字,隨后就會幻化成一只飛舞的蝴蝶,在投影墻面上不停飛舞。
簽到只是多媒體交互的一個小的組成部分,在Party的開場秀中,傳感器再次和人們的情感相連——在回廊、扶梯的兩側分區裝有紅外傳感器,舞者在其中翩翩起舞的同時觸發傳感器,傳感器隨即將信號傳回電腦,電腦則立即觸發所對應的程序,發指令給裝置設備芯片,激光與聲音素材隨機組合,如同舞者通過肢體動作演奏出音樂一般,最終實現了我們所看到的精巧靈動的“人機互動”舞蹈。
根據場地條件的不同,北京的作品凸顯了聲音,而上海則更著重光的呈現。上海開幕作品的創意由點、面、立體發出,在數字抽象世界和現實世界中互相對應——每一個小盒子對應數字世界的最小單位“像素”,作為中國最大、最具創造性的數字營銷解決方案公司,華揚聯眾以數字化基本視覺單元像素為基礎延展自身,名為“思考的像素”。108個華揚“像素”作為華揚人的象征,組成一個俯視視角下的華揚“大腦”——互聯網正在形成一個日益智能、日益互聯的全球性大腦,而我們每個個體正成為這個全球意識中的基本神經元。
燈光交互裝置“思考的像素:華揚腦”正是對這個意象的詩意呈現,108個發光體以敏感的光、細微的振動相互感應,形成一個實時反應、移動靈敏、聲光璀璨的大腦。不僅每個華揚人都是這個數字世界中最活躍的“思考的像素”,以敏銳、細膩的方式感應、思考、并回應這個世界的微妙變化,“華揚腦”更聚合每一個華揚人的智慧、想象力與好奇心,在數字世界的永恒之境中閃閃發亮。這個大腦,經由互聯網,與個人情感、全球意識、乃至宇宙之心緊密相連。
在上海的活動中,“光”成為三個元素中最突出的表現——每個像素盒子中裝有2個光傳感器和1個震動傳感器,當來賓用手機發出的光去照射華揚“像素”,或輕輕拍打盒子,內置的傳感器就會控制芯片亮起激光,并激發旁邊盒子的傳感器,使所有的“像素”形成“多米諾”效果,接連發光。不僅如此,這些“像素”還可以變換出不同顏色的光,而相鄰的一組盒子又會保持同一色系,這意味著這個“華揚腦”的內部和外部都有靈敏的感應,都在進行著密集的交互行為。
組成“華揚腦”的每一個小盒子都是使用獨立電池的,所以在形式上是自由的、可延展的——在上海的開幕酒會上,先是由十幾個同事抱著盒子從公司各角落入場,隨后會有人來根據自己的想法重置各個盒子的擺放位置,最終才是舞者的精彩表演,這些設定的環節正是為了充分展現“華揚腦”的可延展性和可創造空間是極大的。
談到展示“聲光電”效果最困難的部分,雪松介紹說,手工制作這108個盒子耗費了團隊大量的心血。時間緊任務重,致使原本可以交給工廠,使用高效的機械化方式來做的盒內傳感裝置組合件硬是被“電子民工和碼農們”一個一個地手工做了出來。
而現場的另一個交互投影作品則將思考的像素與華揚人的關系更生動有趣地呈現出來,通過臉部識別,人們可以在現場變身像素人歡蹦亂跳,與手機簽到過的像素人一起high party,完整實現了多媒體交互的O2O。
對未來的期待
雪松認為,傳感器是數字時代的重要表征,也是未來數字世界的發展趨勢。所有的電子設備、尤其是電腦之后的設備,都在發展傳感器技術,解決機器感知、人機交互等問題。回顧傳感器發展的歷史,從一開始產生的鼠標——攝像頭——內置攝像頭,到后來的GPS定位等等,都是傳感器的基本應用。智能手機出現后,傳感器進入爆發式的發展,2007年蘋果推出iphone,觸屏概念普及,表現和體驗空間都變大了,重力感應、陀螺儀等傳感器在手機上也普及了。與此同時,溫度、紅外等傳感器也越來越多的出現,至今,傳感器已經發展得更為多樣豐富——可穿戴設備可以實時監測心率、腦電波、運動情況,并收集數據做出關于人類健康狀況的報告,大數據、物聯網將真正得以實現。我們甚至可以預測未來每個人的身上將會佩戴超過十個傳感器,來感應、記錄發生中的一切。這就意味著傳感器不僅僅是一個機器裝置,它是機器感知人的器官,也是人指揮機器的觸角,因此在創作中注重傳感器的應用,才是電子作品真正實現移情、連通人類情感的基本語言,這種觀念被雪松稱為“傳感移情”。
華揚聯眾對傳感移情的探索從未停止。就在采訪進行的這一周,雪松和他的團隊已經開始馬不停蹄地對下一個作品進行創作試驗——華揚聯眾北京辦公室的回廊區域多媒體交互作品。因為回廊利用頻率高,在結構上較為獨特,日光照射又會對激光效果的呈現會有一定影響,雪松表示團隊將會充分考慮到員工平時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在多次試驗的基礎上創作出實用又有趣的多媒體藝術O2O交互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