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云計算的主流方向,公有云的發展正如火如荼。各大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不論是平臺搭建還是產品創新,不論是客戶服務還是資源整合,都顯現出差異化的傾向。不過殊途同歸,市場份額依然是各個公有云提供商追求的共同目標。
微軟Azure牽手世紀互聯,亞馬遜AWS加速推進中國市場,IBM、HP、阿里云等紛紛登場,目前的公有云市場競爭越發激烈。不過,亞馬遜AWS仍然是目前公有云市場的最大服務商,據權威市場調查公司Gartner數據顯示,亞馬遜AWS的市場占有率是其他主要公有云服務商市場份額總和的近五倍。
從綜合方面來看,造成目前市場現狀的首要因素是創新。公有云的技術創新不僅有助于打造全新的商業形式,而且讓各種公有云的產品處在不斷推陳出新的狀態中。伴隨公有云市場的快速發展,身處其中的企業為各類合作伙伴提供了業務創新的可能性,也為云時代的產業升級帶來了廣闊的空間。
事實上,對于公有云,大多數企業都知道它的優點是靈活性、高效率和低成本,殊不知其核心要素并非以上三點,而是開放性。沒有開放性,公有云就失去了題中應有之意。唯有在不斷開放的體系中,公有云服務商才能建構起具有自身獨特屬性的公有云產品及服務生態體系。
除了創新和開放兩個因素外,能夠左右公有云企業市場境況的因素就是品牌影響力了。不同于傳統品牌所言的影響力,公有云的品牌影響力帶有濃厚的互聯網特征。在公有云競爭進入群雄逐鹿的時代,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將促使市場形成“向云遷移”的實際需求。
另外,在互聯網為導向的開放平臺模式中,企業要提供徹底的公有云服務,還需要在多個層面上將開發者、企業客戶的利益與終端用戶需求,融合在一起,在業務、流程和資源整合方面,做得更為完善、更加到位。要贏得市場,公有云服務商的整合能力必不可少。
可以說,只有具備以上四點,一個公有云服務商才能夠在市場上立足。但是,僅有這些還不足以使其在市場中脫穎而出。公有云本質上是一種互聯網產品或服務,相關服務商要想留住大多數用戶,不斷提升產品體驗是關鍵因素。很難想象,蹩腳的產品或服務體驗,能夠催生出一個公有云領域的巨頭企業。
2014年已經過半,公有云未來將走向何方?仍然是一個可探索的課題。
對于公有云這個領域的企業,從全球范圍來看,提供SaaS(“軟件即服務”)服務是主流趨勢,但是目前國內的服務商,如阿里云、騰訊云、京東云、新浪SAE等,所提供的PaaS(“平臺即服務”)服務比重仍然超過SaaS,主要提供的產品則以應用托管、云數據庫、云內容分發等平臺計算服務為主。
相對于PaaS,SaaS模式的公有云服務對基礎計算能力、網絡環境、政策方面的要求都比較高,同時市場對SaaS的接受程度也比較有限。但是,由于國內信息化“重建設輕服務”正在逐步改善,廣大中小微企業及獨立開發者對于SaaS仍有巨大需求,相對于國際巨頭來說,國內服務商在SaaS方面仍具有較大的市場挖掘和發展潛力。
與SaaS、PaaS領域形成明顯對比的是,IaaS目前市場規模較大,占到了公有云領域的近半以上份額。據Gartner預測,到2016年,IaaS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將達41.3%,IaaS將成為公有云服務中增長最快的領域。
不論公有云的主流模式是哪一種,產業趨勢已經很明確,那就是提供像用水用電一樣的信息處理能力,包括計算、存儲及網絡等,勢必成為公有云服務商共同的未來。
另外,由于云計算的概念來自于國外,國際上的IT及互聯網服務商在構建公有云服務體系方面,具有先天的技術優勢,目前,它們也在不斷地進入中國市場。雖然國內公有云服務商尚未形成規模效益,但是從市場體量方面來看,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借力經濟持續上行優勢及規模巨大的市場體量,勢必也將成為公有云產業的一大引擎。
未來,中國的公有云服務商們,需要能夠充分吸收國外經驗,利用本地化的資源、人力及市場優勢,以用戶體驗和服務創新為核心,從提供建設支持轉向更多地關注數據分析、移動應用和社交等公有云應用服務,既要能“上天”也要敢“入地”,如此才能在未來進入公有云服務市場的排頭兵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