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一名醫生從上世紀穿越到現在的手術室,他一定會因為眼前的新型儀器而手足無措。但如果一名教師穿越到今天,他依然可以從容地站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從18世紀開始,一對多的集中式教育在東歐不斷蔓延。到今天為止,這樣的教育模式依然沒有被替代,從某種程度上講,教育業的發展似乎遠遠落后于其他行業。
不過教育行業的發展前景依然看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不惜重金堅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近日,互聯網上一則關于養孩子成本的調查引發熱議,山西省太原的一些家長計算出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高中畢業的20年間花銷超過60萬。毫無疑問,在邁入大學校門之前,教育開銷絕對是大頭兒。在成功孕育下一代的家庭里,孩子無疑是絕對的生活重心,家長兩個人的開銷都抵不過孩子一人,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因此,教育業躋身最具發展潛力的四大行業也就不足為奇,另三個分別是房地產、轎車、醫療。
在線教育的發展也牽動人心,近日滬江網聯合百度教育、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聯合發布《中國互聯網教育藍皮書》顯示,互聯網教育從2008年開始,一直保持30%左右的年增長率,預計2014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300億元。
目前,我國教育業存在以下兩點弊端,一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每當各地公布高考分數線時,北京考生毫無懸念的成為眾矢之的,擁有全國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分數線遠遠低于其他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的九年義務教育還難以普及,何談上高中,考大學?二是難以實現因材施教,盡管有的學校會分重點班和非重點班,但班里每個同學還是各有千秋,一對多的教學很難激發出每個同學的潛力。
歡聚時代YY攜“100教育”的強力殺入無疑讓在校教育的火燒得更旺,我們不禁要問,在線教育能否解決傳統教育的難題?究竟是機遇還是泡沫?
行業內部風云突變
在記者的中學時代,“老師寫板書,學生抄筆記”就是上課的主旋律。極少數的年輕教師會選擇“多媒體”方式授課,其實就是放映PPT。
高效率的數字化辦公在各行各業都是發展趨勢,體制內的教育行業卻是個例外。眾所周知,教育體系與企業體系不同,每個老師都是個體,都有自己思想,即便有更好的教學輔助工具,有的教師也不會選擇使用。所以,在體制內大范圍推進某一先進授課理念還是有一定困難。
在線教育細分領域主要包括K12(幼兒園到高中)、外語考試、留學咨詢、成人考試(考研、公務員、證書等)等。其中,K12憑借巨大的市場潛力成為在線教育入巨頭競相追逐的對象。
不過K12相比其他領域要復雜很多,和強調自主學習的其他細分領域不同,K12還需牽扯學校、家長等環節。特別是中學階段,教師組卷、學生線上答題、系統測評、根據反饋制定方案等環節需一氣呵成,否則只是徒增學生的負擔罷了。這也就是為什么“100教育”規避了K12,主推托福、雅思考試領域。
在線教育市場呈現出傳統培訓機構和互聯網公司兩強對立的格局。以新東方為代表的傳統培訓機構優勢不言而喻,如同他們的口號一樣——“專注教育20年,我們用‘心’做教育!”就像電影《中國合伙人》中演的那樣,俞敏洪的新東方成就了中國學生的留洋夢。此后,又憑借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迅速搶占了最為復雜的K12課外輔導市場,獲得了學生、家長的一致好評,很多學生甚至希望新東方成為他們的中小學課堂。
當時作為挑戰者的線下培訓班的成功令人側目,但俞敏洪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沒有被傳統培訓機構滅掉的新東方,竟然要面臨互聯網公司的強烈沖擊。就像進軍其他行業一樣,互聯網公司毫不留情地闖入在線教育市場,他們來勢洶洶,遠不是改變那么簡單,是顛覆!
谷歌4000萬美金入駐Renaissance;百度推出“度學堂”并350萬美元投資傳課網;擁有“淘寶同學”阿里巴巴另外投資全球最大的英語學習機構——TutorGroup;騰訊也希望在QQ教育模式外尋求新的突破。
離歡聚時代YY全新教育品牌“100教育”正式發布的日子已經過去了一個月,新東方面臨了前所未有的人才流失荒。在新東方兢兢業業12年的名牌教師蘇巍因為私下去網絡平臺授課而被迫離職,讓新東方的薪資結構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其實新東方早已不再是“高薪”的代名詞。
“100教育”通過搭建平臺的方式,聚攏線下教育機構的教師以及有學習需求的用戶,成為二者之間的橋梁,在學生上交給老師的課時費中扣去一定比例的服務費。教師也能獲得比教育機構更高的工資。就像當年重點中小學不允許老師課余時間當家教一樣,新東方自然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員工在外面接私活兒。
“互聯網思維”能否繼續發光發熱
盡管國家早就著手調控教育資源分配,例如共同辦校、設立分校等,無奈進展緩慢,互聯網思維滲入有望推動教育行業的發展。
互聯網公司依舊高舉“免費”和“燒錢”的大旗進入在線教育市場,微信的免費讓三大運營商苦不堪言,智能電視、盒子松動了歌華有線的壟斷地位,打車App一度讓路邊招車成為了難題。在“100教育”發布會現場,10億的投入、600萬的域名、永久免費等字眼吊足了人們的胃口,當然事后證明這只是宣傳噱頭,真正免費的只有兩個強化班。在傳統教育機構看來,簡直不可理喻,很多老師更是跳著腳地抱怨,“他們(YY)懂教育嗎?”
盡管新東方輕松歡快的課堂氛圍俘獲了學生的芳心,不過它的本質依舊是“一鍋燴”的教育模式。當教育從線下來到線上,能否賦予教育行業帶來更大的震動?在線教育的需求到底有多大,會不會只是像在線醫療一樣只是看上去很美?
在線醫療的火爆源于看病難的抱怨,醫院早已人滿為患,個別醫院的專家號早被黃牛炒得成百上千。在線醫療應運而生,病人不用去醫院排隊掛號,通過網絡就能輕松看病。
但轉念一想,大夫跟病人面對面都不一定能準確判斷病癥所在,隔著十萬八千里又豈能通過一個電腦屏幕就做出準確診斷?看病求醫絕非兒戲,即便是辛苦一些也還是要去大醫院瞧病。
教育雖然不比求醫人命關天,但終究也是馬虎不得。讓用戶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隨時隨地學習的愿望固然不錯,但缺乏學習氛圍,互動性差也是不爭的事實,任課老師往往會擔心視頻被翻錄而有所保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在線教育(E-Learning)即通過應用信息科技和互聯網技術進行內容傳播和快速學習的方法。概念早在十年前就橫空出世,但直到去年才在國內掀起風浪。在線教育絕不是把線下授課放到網絡平臺上那么簡單,就像移動互聯網不是把PC端的內容移植到移動設備上一樣。無論是傳統培訓機構還是互聯網公司,早已垂涎在線教育這塊大蛋糕已久,傳統培訓機構絕非不可撼動。能否隨時隨地保證效率地學習?能否針對不同用戶個性化定制課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概念炒作以及燒錢大戰結束后,在線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