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微信封殺一批草根大號,騰訊官方微博再次傳出消息:微信團隊正考慮調整微信群的邀請機制。群主必須征得被邀者的同意,方能將其拖入群中。
這對轉戰微信群,通過建幾百個群搞營銷的草根號而言不啻為晴天霹靂。
事實上,為求商業變現,不斷向垂直和細分領域靠攏的自媒體,同營銷大號之間的界限已越來越模糊。羅振宇的神話無法復制,便是程苓峰和潘越飛的蠅頭微利與蝸角虛名也愈發遙不可及。
表面上看,流量大戶百度通過“百家”替自媒體人找到了一套相對穩定的盈利模式——廣告分成,但據已實現團隊化運作、產量非常人能及的自媒體“信海光微天下”透露,情況并不樂觀:“在百家推出的第一天,微天下確實分了不菲的廣告收入,但這絕對是個例,隨著作者越來越多,狼多肉少,此后再也沒有奇跡發生,一切回歸平常。”
再看微信公眾賬號。
目前官方內測的“廣點通”在公眾號底部投放廣告鏈接,分成模式是與百家類似的CPC(點擊付費)。內測期間,點擊單價0.5元,收入100%分給公眾號,廣點通不參與分成。
五毛一個C,相當值錢了。根據自媒體“移動互聯網”的實驗,假設你的公號文章每天有10萬的瀏覽量,其中百分之一的用戶點擊廣告,那每天的收入就是500元,一個月就是一萬五。
每天10萬瀏覽量意味著賬號至少要有30萬粉絲,這個級別的自媒體(非營銷號)鳳毛麟角,排得上號的只有“鬼腳七”、“青龍老賊”等寥寥數人,投入的精力卻可用嘔心瀝血來形容。
而至于搜狐、網易和今日頭條的自媒體矩陣,就更等而下之了。
令人捧腹的是,這邊自媒體人正披星戴月地刷副本,那邊百度的老對頭360跳將出來,通過360瀏覽器開啟廣告攔截模式,導致入駐百家的自媒體人收入銳減,一石激起千層浪。
俗話說“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群情激昂的自媒體人揮動如椽大筆,從法律、道德和情理等各個角度對360發起了聲淚俱下的控訴。
可惜,鞭撻無法撼動360的股價,卻暴露了自媒體人的孱弱,就像多看副總裁胡曉東所說:“我相信個人的靈感與創造力的浮光掠影如果沒有機構的支撐,持續性與穩定性都無法保障。”
從這個角度看,所謂廣告從傳統媒體轉移到了以虎嗅、36氪和自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上的說法其實是混淆視聽。真相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都在同一條沉沒的船上,只不過前者那頭翹得稍高而已。
技術革命從來就不是媒體的掘墓人,而是助其飛得更高的翅膀。事實上,媒體面臨的真正危機是商業的“脫媒化”,互聯網抹平了一個又一個“信息差”,用戶不再需要通過媒體了解產品,他們關注企業的微博、微信,零距離互動,呼朋引伴,直接下單,連渠道都省了,廣告還有什么邊際效應?
一切產業皆媒體。小米、樂視乃至旗下擁有《華夏時報》的萬達,概莫能外。
從這個角度看,無論是甚囂塵上的自媒體還是漸進改良的傳統媒體,做的都是數字化轉場而非數字化轉型。
開個公號,弄個APP,把報紙的內容原封不動地搬上去,這是轉場。而真正的轉型是指從受眾需求、內容理念、組織架構到發行體系的基因重組。
任何形式上的創新和局部的零敲碎打都不足以挽狂瀾于既倒,這是一場浩蕩的革命,三五桿槍的自媒體在演好沖鋒陷陣的角色后,真正操盤的大佬們相繼從幕后走到臺前。
《壹讀》出品人林楚方認為 :“我理解的媒體,不是雜志,不是報紙,不是PC,不是手機,而是一群人。這群人的素質、表情、智商、品味,決定了他們能做什么。”把林楚方的話引申一下,其實就是對新媒體比較準確的定義:一群素質、表情、智商和品味都很到位的人,利用雜志、利用報紙、利用PC、利用手機做出來的媒體。
從這一點出發,對新媒體而言,內容徹底為王。
當你想看《甄傳》,你會打開樂視網;想看《來自星星的你》,打開愛奇藝;想看《行尸走肉》,打開優酷。
假如有一天,搜狐視頻買下了上述片子的網絡獨播權,可以想見,其用戶數將呈幾何級數增長。
于是你會發現,視頻網站只是渠道,什么操作簡便界面友好根本不在用戶的考慮范圍之內,他完全跟著內容在跑。
因此,不管Netflix怎么炒作其用大數據制作出了《紙牌屋》,大家心知肚明的是,此劇的價值在于導演大衛·芬奇和主演凱文·史派西的超高人氣,在于牛逼的編劇和專業的拍攝團隊,這些才是稀缺的資源和極高的門檻。
正如Netflix首席內容官泰德·沙蘭多所說:“我們要在HBO變成Netflix前,將Netflix發展成為HBO”,視頻網站不再滿足于搭建服務器,紛紛做起了自制劇。因為它們意識到,互聯網的本質就是建立連接,讓萬事萬物都回歸到其最真實的價值。而社交網絡越發達,內容就越能撇開渠道直達觀眾,原創力的馬太效應日益凸顯。
故《華夏時報》總編水皮說:“內容是永恒的。即便是互聯網,即便是各位埋下頭來看的手機上的內容,那也是內容。來自哪里?來自于報紙原創。成規模的、持久的提供的就是報紙原創。自媒體行不行?不是不行,但自媒體對自己有多少約束?有誰沒事吃飽了撐的,在手機上給你做原創,免費給你看?即使被人‘包養’,那也得有人付錢,所以我覺得都不是出路。”
曾經何時,自媒體人希望憑借一支生花妙筆單槍匹馬地攻下城池,樹立豐碑,只可惜夢想豐滿現實骨感,微信公眾號在步入同質化的窠臼中圖文轉化率每況愈下,365天的消耗式生產即使滿腹經綸也不免油盡燈枯。于是,積累不足的自媒體人如坐針氈,要么變現自己的渠道,要么變現自己的內容,要么抱團尋找商業合作。
其實,自媒體有別于傳統媒體的魅力本在于回歸初心,率性而為,行文能保持獨立性、客觀性和思想性,而一旦無法超脫于利益之外,在尋求變現的過程中棲棲遑遑,進退失據,則徹底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由此可見,自媒體的“自”并非單干的模式,而應表現為為自我品牌增值的特性。這是一種無形的價值,是超越了傳播載體無視其興衰罔替的口碑,是基于熱愛的我手寫我心,是四極八荒獨此一家的觀察宇宙的視角。
除此之外,一切都是虛無。
自媒體的本質是人,你是誰,就能吸引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