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畫被“偷梁換柱”
趙家父親是抗戰干部,1955年解放軍第一次授軍銜時被授予上校軍銜。后到中國科學院工作。趙家母親在解放大西北時參軍,后參加了抗美援朝。之后響應國家號召,脫下軍裝到清華大學深造學習,畢業后留校工作,直至1993年退休。
1964年,由于趙家父親科研工作突出,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親筆書寫了一首毛主席詩詞《憶秦娥·婁山關》送給他。從那時起的二十多年間,趙家父親陸續收藏了90幅名人字畫,其中包括楚圖南、黃胄、啟功、溥杰、齊良遲)等名家作品。
1988年5月,趙家父親去世,這些字畫成了趙家母親的精神寄托。她把這些字畫包好,分裝在三個大箱子里。老人很仔細,給每幅字畫編了號。
2013年春節,在上海生活的大女兒回京。2月16日,母親讓她幫著打開箱子,給字畫透透氣。打開第一幅,娘兒倆就驚呆了:字畫和本子上記錄的對不上。
90幅全部打開,沒有一幅是原來的,里面全是粗制濫造的字畫。
女婿干的
一家人認為,這事兒不會是外人所為。
趙家母親說,她當時就能判斷出這事兒是小女婿干的。她的依據,一是小女婿以前曾跟她說:“我家二姐夫跟琉璃廠有關系,這些字畫可以賣好價錢。”另一個依據是小女婿曾經偷過她的錢。
2013年2月16日晚,小女婿回來了。開始很鎮定,聽趙家人說要報案,他有些慌了,出去給小妹打電話,說那些畫是他換的,“換成更值錢的了”。后在一家人逼問下,他承認2008年把十幾幅字畫賣給一家書畫經營的機構,共賣了18萬元。至于其他字畫去向,他再也不說。趙家母親回憶起2005年至2009年,為了外孫女上學方便,在孩子小學附近租了房,老人陪讀,小女婿有充分的“調包”時間。
那家書畫經營機構的網站上,2008年售賣名單中,確實“多出”那十幾幅字畫,包括郭沫若書法在內的部分字畫,目前已被買家買走。
之后,小女婿離開家。其間曾帶人回來,想把那些“替代品”拿走。“這是他的犯罪證據,我們沒讓拿。報警后警察來了,告訴我們以后他再來別開門。”
在北京電視臺《誰在說》節目現場,主持人播放了一段小女婿和小妹的電話錄音,前者口氣極其囂張:“你別把什么事兒都做絕了……我偷東西怎么著了,你們不是去派出所告了嗎?……把你們家全殺了再說。我什么都沒有,我怕什么呀?”
這件事情對八十多歲的老人精神打擊非常大,整夜睡不著覺,好像變了一個人。
女婿有罪嗎
在湖北電視臺和北京電視臺的節目中,趙家人均提到,2013年2月18日,也就是發現書畫被“調包”的第三天,他們去報案了。但派出所稱,一家人住在一起,箱子也沒有上鎖,因此未立案。
最高法院《關于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第四項規定:“偷拿自己家的財物或者近親屬的財物,一般可不按犯罪處理,對確有追究刑事責任必要的,處罰時也應與社會上作案的有所區別。”
兩高《關于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也規定:“偷拿家庭成員或者近親屬的財物,獲得諒解的,一般可不認為是犯罪。”問題在于:女婿和岳母之間,能算“家庭成員或者近親屬”嗎?
對于這一事件,不同職業的人會從不同角度解讀:社會學家看到的“東郭先生現實版”,婚姻專家看到的是趙家小妹“遇人不淑”,而作為法律人,筆者看到的是法律對被害人權利的保護不力。一旦這種保護不力的現狀不能盡快改變,對他們不僅意味著目前損失永遠無法彌補,甚至可能有人身受到傷害的危險。
事發一年,此事件進展不大。
(摘自《檢查日報》,圖選自原報刊,請作者與本刊聯系)
責任編輯:陳婉清
投稿郵箱:sjm83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