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早晨7時半左右,一輛載有乙二醇的槽罐車在杭甬高速紹興出口處的匝道上翻車,所幸沒有人員受傷和危化品泄漏,但造成紹興收費站杭州方向進出口被迫關閉3個多小時,高速交警、消防、環保、安監、急救中心等救援人員趕到現場處置,僅救援的消防車就出動了7輛。
這種險象環生的場面,在杭甬高速紹興出口已不是第一次發生。從去年2月18日起至今,短短一年時間內,共有4輛載有危化品的槽罐車在該出口側翻,造成兩人死亡。杭甬高速作為貫穿紹興的一大交通動脈,紹興出口處接連發生類似險情,到底原因何在?為此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現象——一年4起槽罐車翻車事故,兩名駕駛員死亡
2013年2月18日上午8點左右,杭甬高速紹興出口匝道,一輛載有20余噸丙烯的槽罐車發生側翻,墜入到了落差約5米的路基下面,駕駛員不幸遇難。因為這起事故,杭甬高速紹興段中斷了9個小時。
2013年11月8日上午10時28分,一輛裝有23噸丙烯的槽罐車在杭甬高速公路紹興出口匝道突然側翻,部分丙烯泄漏,造成柯橋至杭州高速公路堵車近6小時,“車龍”最長約17公里。
今年2月1日,農歷大年初二。當天上午8時28分,一輛紹興牌照的重型槽罐車在杭甬高速紹興出口匝道內發生側翻,當時槽罐車內所運載貨物為化學品乙二醇,約40噸。事故造成液體部分泄漏,駕駛員不治身亡。
加上2月22日發生的側翻事故,杭甬高速紹興出口一年來已經發生了4起槽罐車翻車事故,而更令人費解的是,翻車的情況都驚人的相似:車輛全是槽罐車,側翻的地點十分接近,甚至連救援的場面都很像,而導致的后果也多是高速公路封道,嚴重影響了交通運行。
而記者在采訪當地市高速交警支隊和市消防支隊時,很多參與搶險的人士介紹說,幾年前一次事故因大動干戈而讓人印象特別深刻。那是2004年8月19日下午2點多,一輛載重20噸的液化氣槽罐車在杭甬高速出口處翻車。當時槽罐車頂部泄露,隨時有爆炸的危險,救援人員對事故現場周圍3000米內的2000多名居民進行轉移,附近的電線也全部截斷。這次事故造成杭甬高速封道長達12小時。
在杭甬高速的柯橋、紹興和上虞的三個互通中,為啥槽罐車側翻唯獨“鐘情”于紹興出口?2013年杭甬高速紹興段的4起危化品事故中,有兩起發生在紹興出口處,另外兩起發生在高速公路上,這也引起了很多業內人士的關注。
事故直接原因——司機超速行駛,運輸單位存在“包油制”
近日,紹興高速交警支隊出具了今年2月1日杭甬高速事故的調查報告,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司機超速行駛。據交警部門調查,事故車輛駕駛員王某是山東棗莊人,所在單位是新昌某裝卸服務有限公司。當天上午,王某駕車在進入匝道時未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車速,確保安全行車。事故發生前車輛的速度為58公里/小時(GPS記錄),超過了該路段40公里/小時的限速。
事故報告認定,王某未及時降低車速并確保安全行車,導致車輛側翻,負事故的全部責任。
據調查,該公司在運輸中實行“包油制”也給此次事故埋下了隱患,即公司付給駕駛員每趟固定油費170元,駕駛員在行駛中省下的油費即歸駕駛員所有。經調查,有不少駕駛員為了省油,在進入出口匝道爬坡時存在不剎車減速,甚至掛空擋來利用慣性爬坡的情況,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
背后潛在風險——危化品運輸車輛增加,暴露問題不少
為啥紹興出口處成為危化品事故的高發區?還有分析人士認為,這與杭甬高速紹興出口周邊地區危化品需求增長有密切關系。
目前,紹興地區有危化品生產企業73家,從事危化品運輸企業57家,運輸車輛845輛,總噸位15318噸(其中槽罐車608輛、噸位13038噸),危險化學品生產和儲存相對集中分布在杭州灣精細化工園區、袍江工業區、柯北、濱海開發區等。杭甬高速公路紹興段日均通行危險品車輛1030輛。僅紹興、柯橋兩個出入口危化品車輛每日通行數量就有150輛。
另外,外地危化品車輛進入紹興地區運輸市場也在迅速增加。
危化品需求的增長,直接帶來了危化品運輸事故的快速上升。據杭甬高速紹興管理處的統計,10年來,幾次大的危化品車出險事故,如2004年“8·19”、2005年的“4·26”、2010年的“8·24”、2012年的“2·14”等事故,都令人膽戰心驚。從事故地點分析發現,危化品車輛在匝道發生事故的概率最高。
與此同時,事故增多的另一大原因,與危化品運輸從業人員和單位自身管理的問題密不可分。如從去年的兩起危化品事故中不難發現,肇事駕駛員在出口匝道的車速均存在超速現象,GPS顯示去年“2·18”事故為69~72公里/小時,“11·8”事故為60公里/小時,今年“2·1”事故發生前車輛的速度為58公里/小時,都超過了該路段40公里/小時的限速。
駕駛員自身素質也是一大原因,有的還是剛上路的“新手”。如去年“11·8”事故車駕駛員11月6日才上崗,駕駛危化品車輛的第二天,僅跑了兩趟,就發生事故。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危化品的運輸體制也是造成事故增多的原因。如不少危化品的使用企業對危化品運輸企業采用運輸包干辦法,對途中的交通事故一概不管;而一些小的運輸企業內部則采用個體掛靠、層層轉包的方法,將運輸權移交或轉借給個體經營戶。運輸企業僅僅是一塊牌子,牌子下面是由幾個個體車輛組成的車隊,其內部安全教育、監督管理以及出了事故后的相應救援配套措施等形同虛設。
司機——事故發生與出口匝道設計標準過低也有關
對于杭甬高速紹興出口處連續出現翻車事故,紹興一些槽罐車老駕駛員認為,事故的直接原因自然與駕駛員超速或操作不當有關,但杭甬高速紹興出口也存在設計標準過低、彎道弧度過大等客觀問題。
2月12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濱海的一家物流基地采訪,今年50歲左右的陳師傅開槽罐車已8年,他給記者畫出了杭甬高速紹興出口處的草圖,并且還標出了具體事故的發生地點。他說2004年8月和今年2月的兩起事故發生在寧波至紹興方向的北邊出口匝道拐彎處,去年2月和11月的兩起事故發生在杭州往紹興方向的匝道拐彎處。碰巧的是,事故發生均在同一位置,間隔不到10米,4起重大翻車事故均是載滿危險品的槽罐車。
陳師傅說,對于事故的責任來說,首先是司機在主觀上有責任,可能存在速度偏快或疲勞駕駛,如果按照限速40公里/小時的規定嚴格執行,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就小,還有一個可能是司機對路口不熟悉或者是操作不規范。但是在客觀上,杭甬高速紹興出口設計標準有些低。“平時我開到這個出口時,都要特別注意,彎頭特別大,所以減速要特別及時。因為槽罐車車身很長,后面罐裝的大部分都是液體,在慣性作用下更容易翻車。”如果遇上雨雪天,稍微一剎車都會發生側翻。
一些司機還認為,該出口處的隱患與前幾年杭甬高速拓寬有一定關系。“原先杭甬高速是單向兩車道,后來車道拓寬成了四車道,但是紹興出入口的匝道只有這么點,因此車輛進入該匝道時,彎度突然變大,特別容易發生翻車事故。”
記者就此采訪了杭甬高速紹興管理處。據了解在去年11月危化品泄露事故發生后,’浙江滬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組織專家論證會,對此路段的設計指標的規范適應性進行了核查,對典型事故進行了調查與分析,結論認為目前該匝道平面、縱斷面、橫坡等指標滿足公路工程相關規范40公里/小時所對應的相關技術要求,施工與設計相符,達到設計要求。“拓寬后的改造也是按照國家標準來,沒有低于設計標準。”該公司負責人說。
對策——嚴查危化品運輸超速行駛,高速出口匝道升級改造
近幾年來,各地危化品運輸事故的增長,這也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前不久,浙江省交通、安監、高速交警和杭甬高速公司等部門和單位召開會議,要求加強對危化品使用單位和運輸單位的管理,加強對駕駛員的安全教育,取消“包油制”等不當規定。另外,加強對杭甬高速公路出口的改造升級。
日前,記者也從紹興高速交警支隊和杭甬高速公路紹興管理處了解到,該市已組織了杭甬高速公路柯橋、紹興互通局部改善設計方案討論會,紹興管理處將投資90多萬元,對柯橋和紹興兩個出口安裝4只抓拍系統,交警部門將對超速車輛進行嚴厲打擊,減少或杜絕匝道事故。
同時,對紹興、柯橋互通的部分出口匝道線型進行改善。柯橋、紹興互通杭州方向出口匝道通過延長漸變段、左側護欄長度,設置振蕩標線等方式,對出口車輛進行預警;寧波方向出口匝道進行拓寬改造,從原來的限速40公里/小時標準提升到時速60公里/小時規劃線型,但限速標志不變。預計此項提升改造將在今年5月開工,今年8月完成。
鑒于當危化品使用單位和使用量的增加,紹興、柯橋出口匝道通行能力受限,以及危化品車輛翻車事故頻發的實際的情況,交警部門也建議,由政府牽頭抓緊調研,建設新的出口通道(濱海出口)。在G92杭州灣地區環線高速公路222公里處附近開設新的出口,設置主副站,確保大型車輛能平穩駛離高速公路。(來源:2014年2月4日《紹興晚報》)(編輯/范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