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我想上幼兒園
“媽媽,你說幼兒園是什么樣的?”
“幼兒園有很多小朋友,有老師,有玩具,還有滑梯。”
“我好想上幼兒園,想和小朋友一起玩。”
媽媽摸摸孩子的頭,鼻子一酸:“好,等平平病好了,我們就去。”
媽媽名叫蔣翠紅,吉林通化人,和她說話的是5歲的兒子平平。2012年初,正準備上幼兒園的平平被查出患上急性淋巴白血病。很快,平平住進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下屬的血液腫瘤科病房。無盡的穿刺、抽血、化療,讓平平的臉白得像張紙,體重只剩下30斤。但結果卻不甚理想,醫生說只有做骨髓移植,可家人的配型都不符合,也遲遲等不到合適的骨髓。
身體狀況好一些的時候,平平便趴在四樓病房的窗戶上,看著外面不遠處的一所小學,看到高高的紅旗,平平便和媽媽玩升旗游戲:“媽媽,你看,我也會敬禮。”稚嫩的小手擺在額頭邊,讓人心疼。
2012年6月24日,平平病情惡化,必須再一次化療。平平哭著賴在媽媽懷里不愿去,怎么哄都不行。實在沒辦法,媽媽只能騙他:“等平平做完化療,媽媽就帶你去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玩。”
平平抽泣著問:“真的嗎?”
“真的!”媽媽淚眼模糊地點點頭。平平乖巧地躺在病床上,任由護士推著他去化療口
化療后,平平第一眼看見媽媽就問:“我們什么時候去幼兒園?”
媽媽繼續騙他:“等你身體好點就去。”
為了去幼兒園,平平非常聽話,哪怕吃了就會吐,他還是強迫自己吃東西。看著孩子如此渴望去幼兒園,蔣翠紅偷偷跑到醫院附近的幾所幼兒園和老師協商,讓孩子在教室里待一小會,哪怕十幾分鐘也行,可沒有幼兒園同意這樣的要求。后來,血液腫瘤科住院醫生張語桐知道平平的心愿后,她想滿足孩子的愿望,便向醫院領導提出在血液腫瘤科的四樓大廳騰出一小塊地方,給孩子建一個臨時的幼兒園。醫院領導得知平平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卻一直沒有合適腎源后,立刻同意了該提議。
為了讓它看起來更像幼兒園,張語桐和同事們在墻上貼滿卡通畫紙,擺上小桌子小椅子,還插上小紅旗,老師由醫院的醫生擔任。2012年7月13日,蔣翠紅帶著平平來到-“幼兒園”,在場的醫生和護士拍手歡迎。穿著白大褂的老師走過來對他說:“平平小朋友,從今天開始,你就是幼兒園小一班的學生了,趕快入座。”見此,平平開開心心地在小椅子上坐下,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課堂。
此后的日子里,醫護_人員輪流給平平上課,教他做手工。然而,沒多久,平平便離開了人世。平平走后,許多患兒家長希望“白血病幼兒園”能繼續辦下去,因為他們的孩子和平平一樣,也渴望和同齡小伙伴一起玩。面對家長的訴求,醫院研究后同意了。
把幼兒園力、下去
為把幼兒園辦好,醫院又給幼兒園添購了桌子和書本。2012年8月30日,“大愛尚美白血病幼兒園”正式成立。只要身體允許,所有患兒都可以去幼兒園上課。幼兒園還開設語文、數學、手工、音樂等課程。
由于醫護人員忙不過來,護士孫紅艷便在“吉林寶寶網”上招募志愿者老師,讓專業老師教孩子。帖子發出去后,很多志愿者報名,吉林長春市少兒美術基地的老師歐瑩成為白血病幼兒園一名正式的美術老師。
得知“白血病幼兒園”開課消息,家長們踴躍報名,有的孩子只有兩三歲,最大的不過十歲,7歲的彤彤表現得最積極。
彤彤家住吉林松原市,2011年4月被查出患有慢性髓細胞白血病,屬于早中期,—直通過藥物治療。生病前,她已是幼兒園中班學生。
彤彤的第一堂課剛好是歐瑩老師的美術課。歐瑩給孩子們_人一張畫紙,讓他們畫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彤彤想了很久,在紙上畫了一家三口。她對老師說:“以前爸爸媽媽常常帶我去公園玩,媽媽對我笑,爸爸也對我笑,可現在我只能看到媽媽哭,我想要以前笑著的媽媽回來。”聽見女兒的話,媽媽控制不住地大哭起來,壓抑已久的擔心和恐懼第一次爆發出來。
一些家長紛紛安慰她:“孩子吃的苦比我們大人多得多,他們都堅持著,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堅持,你哭,只會給孩子增添更多的恐懼。”彤彤媽媽強忍著眼淚,拼命點頭。此后,孩子上課的時候,家長們便坐在一邊聊天,互相交流治病心得,孩子開心,他們也開心。
2012年11月15日,歐瑩給孩子們帶來一盆水仙。孩子們圍著水仙唧唧喳喳,彤彤問歐瑩:“老師,你帶棵大蒜來干嗎?是要做菜嗎?”
歐瑩笑著跟孩子們解釋:“這是水仙,一種很漂亮的花,如果照顧得好,很快它就會開花。”孩子們像捧著寶貝一樣,把水仙放在窗臺上。那節課,歐瑩讓孩子們畫水仙花。下課時,她給孩子們布置任務,就是把水仙照顧好,等她來上課的時候,看水仙有沒有開花。
彤彤把老師的話記在心里,每天都會去看一看水仙。
幾天后的深夜,刮起大風。彤彤一下子從床上爬起來叫醒媽媽:“媽媽,幼兒園窗戶沒關,水仙會冷的。”她不顧媽媽反對,堅持要去關窗子,還說要把水仙拿到病房里來。安頓好女兒后,媽媽忙去搬水仙。等她趕到幼兒園時,已經有好幾位父母趕過來了。他們相視一笑,把水仙安頓好后才各自回到房間。
寂靜的夜里,似乎什么也沒發生,可是孩子的童心卻在悄悄發芽,像水仙一樣慢慢開花。半個月后,水仙開花了,嫩黃的小花傲立在枝干上。歐瑩讓每個孩子都形容—下水仙花的樣子。彤彤想了半天說:“它就像是天上的星星。”
孩子童稚的語言打動了所有人。是啊!普通的水仙花,在孩子們的生命中,就像一顆星星,給他們的生命帶去微弱的光。
事后,一個家長忍不住在孩子的圖畫本上寫道:“生命,給了我們改變不了的開始,與其整天提心吊膽,不如忘了結局是什么,忘了它會有多可怕,多難熬。”
讓生命唱出快樂
音符
經過治療,彤彤的情況趨于穩定,可以回家休養。出院那天,她和幼兒園的小朋友道別。看著彤彤走了,很多孩子哭著也要走。為穩定“軍心”,幾個老師商量后決定,每堂課前都從外面給孩子帶來一樣新鮮東西,讓孩子們感受到外面的活力。
歐瑩給孩子們帶來一只蝸牛,她把蝸牛放在桌子上,讓它自己爬,爬到終點就可以吃到新鮮的菜葉。每個孩子都仔細地看著,把小蝸牛圍在中間。等蝸牛終于爬到菜葉上,孩子們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為蝸牛歡呼。歐瑩讓孩子們在紙上寫下自己的目標,然后像蝸牛一樣一步一步去實現。
有的孩子寫我要不怕打針,有的孩子寫我要學會自己穿衣服,5歲的男孩聞聞寫下:“我想成為一只蝸牛。”歐瑩問他為什么想成為一只蝸牛,聞聞說,“蝸牛有人陪他玩。”孩子的話或許讓人有些想不到,但誰都知道,孩子太孤單了。在通往未知的路上,他們孤單地打針吃藥,卻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他們的心就像漂浮在空氣中的灰塵,起起伏伏不知道要去哪里。
2013年夏天,天氣很熱,歐瑩從花木市場買來一棵茉莉,小小的茉莉待在花盆里,看上去十分脆弱。歐瑩對孩子們說:“從今天開始,咱們得把茉莉放在外面,讓它經受風吹日曬,看它會怎樣。”孩子聽后很心疼,歐瑩一再保證茉莉絕對不會死,而且還會給大家帶來一個奇跡。
有了老師的保證,孩子和老師一起把茉莉固定在窗戶上。白天烈日炎炎,它看上去怏怏的,葉子都打卷了,但一夜過后,它又重新活了過來。一個月后,茉莉開花了,淡淡的香味散發在幼兒園的每個角落,孩子們互相轉告:小茉莉開花了。
美術課時,歐瑩把花盆解下來,拿進教室:“孩子們,茉莉經過風吹日曬,依然頑強地活下來,是不是很了不起?”
“是。”
“那它這么努力地活著是為什么呀?”
有孩子說:“為了開花。”或許這個答案最讓人滿意,其他孩子都跟著說:“為了開花。”孩子無意的話,像是一句禪語,道破了生命的意義,是啊!茉莉為了開花,而孩子們如此頑強,也是為了開出生命的花朵。
經過小茉莉的事,孩子們仿佛在一夜之間長大,以前會經常出現的哭鬧,現在基本上聽不見了。
白血病幼兒園學生的流動性很大,有時坐滿了人,有時只有兩三個孩子,可不管怎樣,白血病幼兒園卻始終堅持了下來。在這里,孩子們知道,生命存在的意義是為了開花,像茉莉一樣,在烈日下迎風搖曳。
現在,白血病幼兒園成了孩子和家長最愛去的地方,在那里,孩子們可以暫時忘記自己的病,肆無忌憚地享受著學習的快樂。
2014年1月7日,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領導決定將白血病幼兒園搬往新建成的住院大樓,并且專門安排一個寬敞的房間給孩子們當教室,和正規的幼兒園一樣,有老師,有同學,有正常的作息時間,他們也接收其他科室的小病人,實現更多孩子上學的愿望(文中除患兒姓名外均為真名,未經作者同意,本文禁止轉載,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