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呼吸時尚、觸摸藝術,它們為平凡枯燥的生活開啟詩意視角,讓每一個稍縱即逝的瞬間,幻化為美的盛宴。
時尚展覽最時髦
時尚界的女祭司Diana Vreeland在1972年受聘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后,以戲劇化的形式打造了十余場具有革新意義的時裝展,帶領人們以前所未有的角度感受時尚。如今,無論是為宣揚品牌文化,還是留存時尚精髓,各種多維度、多構思的時尚展覽毫無疑問成了探索時尚藝術的最佳途徑。2012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Schiaparelli and Prada”隔空對談;2013年倫敦設計博物館“Hello My Name is Paul Smith”將設計師作品、私人藏品、數碼影像及工作室的模擬還原等匯集一堂;Fendi以影院式的展區,講述品牌服飾與電影的親密聯系,每一個展都留給人們一段璀璨迷人的旅程。
Magazine
可收藏的雜志
在時尚界有這么一些雜志,它們的出版次數“陰晴不定”,它們的大小、材質、排版等也從不按常理出牌,而正是它們,讓我們體會到一本出版物的真正價值。擁有它們,也成為一個時尚藝術咖最好的炫耀品。《Acne Paper》和Acne Studio 都是當下最有影響力的名字,因為它們是把Scandinavian Ascetic北歐審美觀帶入時尚界的主要貢獻者,創辦人的初衷即希望它成為一本永不過時的讀物。從開刊到現在的《Visionaire》,是一本沒有固定樣子、限量發售、奢侈的時尚雜志,每一期都是一種藝術的體現,外表對它而言只是一種形式,真正不變的是里面對時尚藝術精神的無盡探索與創造。
銀幕中的時尚夢
你無法說清時尚與電影誰成就了誰,你需要的,只是享受其中,跟隨它將夢幻帶入現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時尚電影名單,到最后往往故事的是與非,劇情的深度與意義,都不重要了,因為那些時裝就是當中最擊中人心的態度體現,最直接最輕易引起共鳴。《蒂凡尼的早餐》中赫本的小黑裙造型讓設計師紀梵希與小黑裙都自此奠定江湖地位,從此,有品位的都市淑女,就是紀梵希。《工廠女孩》則是關于迷茫困惑、波普藝術的,華麗麗的60年代時髦標志。《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那些盛大的別墅派對拉開序幕時,人們都希望時光倒流,活回那個紙醉金迷的美好年代。
被定格的魅力
時尚攝影藝術家的鏡頭里存在一個與現實截然不同的世界,當攝影成為藝術,它總要在某些地方觸動人心,捕捉與呈現人們未知的領地。時尚攝影師很特別,因為他在創造攝影藝術的同時,也在表明自己的時尚態度。第一位捕捉動態的時尚攝影師Richard Avedon,用鏡頭記錄優雅和一種與世無爭的美;被譽為時尚攝影造勢者的Helmut Newton則透過黑白照片講述一種細膩、性感又充滿反叛危險的美;而Tim Walker則用魔幻般的畫面,呈現童真、浪漫、恐懼、孤獨或者是愛的困惑。時尚攝影就是他們的藝術語言,更多的故事隱藏在畫面背后。
畫廊時裝店
時尚界最有資本傲嬌的時尚設計概念店10 Corso Como,正是起始于名為“Galleria Carla Sozzani”的畫廊構想,逐漸發展成如今涵蓋時尚潮流、藝術、音樂、設計與美食的時尚空間。它的整體概念在不斷進化,而它的先鋒態度與敏銳視角,始終集中體現于Galleria畫廊。創始人Carla Sozzani對藝術的大膽視野與強烈熱愛以及對細節的執著堅持,型塑著10 Corso Como的發展。巴黎頂尖服裝店L'Eclaireur,與比利時的藝術家Arne Quinze合作的店內裝飾藝術,每個客人都將在店內經歷獨特的體驗,夜間商店則變身畫廊,在特殊裝置配合下變幻不斷。看,最前端的時尚都離不開藝術。
畫出來的風尚
在20世紀初期前攝影時代,時尚插畫師與風尚流行息息相關,當中不乏對如今的時尚攝影及廣告領域產生深遠影響的經典,René Gruau就是這樣一位擁有永恒經典風格的插畫藝術家。他為一生最親密的客戶也是摯友Christian Dior繪制插畫,也與《Vogue》《Fémina》等雜志合作,可謂時尚產業品牌最早的背后推手。百年來,時尚插畫以最直接的形式連結著藝術與時尚,記錄著每個時代的風格片段。用畫筆揮灑激情的Tony Viramontes輝映著1980年代的濃烈浮夸;David Downton的勾魂作品,則讓在上世紀50年代后處于式微境地的時尚插畫,再次登上頂級時尚雜志的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