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小時候,外公有個幾平米的小陶器店,我經常在里面玩,幫他擺設收來的各種紫砂壺、雜件等。學他也在手上拿把壺在嘴邊泯。有時勉不了摔壞些東西,可外公從來不打罵我,反而會教我損壞后的壺如何能再用,比如蓋子破了還能當花瓶,壺嘴破了還能裝醬油。當時紫砂壺已品種繁多,給我印象較深刻的有老洋桶、八壽壺、松鼠葡萄壺等。可能從那時候起,我就對紫砂有了種感情,它就像外公一樣樸實、大氣。
當初只懂得欣賞,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也會成為制壺人。畢業后,我踏上社會為事業奔波,兜了一大圈后才知道自己最適合干什么。懷著滿腔的熱血,進陶校學習紫砂作品的創作和設計,一次次將作品交去讓老師評價,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可我堅信,一定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通過多年對陶藝的學習與鉆研,所創作品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
也曾受到許成權、潘春芳等多名大師的指點,如今很多作品已被圈內人士認可,得到了許多專家及壺藝愛好者的好評。
我愛好有年代的壺,它們既然會被傳承下來必定是優秀的。我會深入理解那些佳作,豐富自己的藝術思想。器型決定著壺的成敗,所以我的壺在設計上仍以傳統造型為基礎,再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按自己的想法做些創新。另外還需注重泥料與壺形的完美結合。壺的裝飾也非常重要,裝飾方法頗多,但也要與壺相匹配。有些壺我會與其他陶藝人士合作,讓壺上多幾層藝術面。例如我2011年創作的《獅躍壺》取材于清代的《鐘形壺》,壺身既要穩,也要線條柔和,壺嘴要有向前沖的力度,壺把要有向上升的張力。壺蓋上以雕塑獅子做鈕,增加靈氣。壺身可篆刻一份信念相關的文字,底部刻青銅器花紋。泥料選擇色澤較艷的小紅泥,使壺光潔明亮,橙中略見紅光。意在為人處事要穩住身心,靜觀其變,抓住機會,縱身躍起。
如今,我還在紫砂之路上漫步,想想曾經因那風聲水起的市場迷茫過,也失去過很多成名的機會。可我從未后悔,仍會堅持自己的創作風格,希望創作出更多精品力作展示出來,能得到更多社會各界人士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