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改建的設計項目是李瀧團隊最近幾年的主打方向,面對這些比自己年紀還大很多倍的老建筑,李瀧有著自己的設計想法:“不只是單純修舊,老古董復原,而是能融入現代感的元素,畢竟當年的生活方式與現在的生活方式已經有所不同。而且,精品酒店有它們與眾不同的商業屬性,從市場需求方面出發,我們更希望把客群定位為具有時尚意識的受眾。”因此,李瀧在一開始為這些鼓浪嶼上的老建筑酒店設計定位的時候,就秉著新舊結合,甚至產生碰撞的對比視覺效果。
為空間融入記憶的元素
其實,在日本與歐美國家,老建筑改造設計項目是目前的一種主打趨勢。而未來,老建筑亦不會消失,只會越來越多,設計師必須要考慮如何加入新的功能、新的屬性,怎么讓它們順理成章地融入到現代人的生活中去。
李瀧強調,在設計理念里,他和團隊自始至終都要求能清楚想要表達什么。“我們希望通過項目本身對比建筑物的張力。從這點上立足,北嶼和那宅相對比,北嶼的客群相對更年輕,而現代年輕追求裝飾性的潮流已經過時,我們更關注空間本身,并沒有加入裝飾性太多的元素,而更著重考量建筑物的氣質。”用現代手法構建北嶼的空間,調整梁架結構,引入天光,采用鋼結構和通透清玻形塑優雅硬朗氣質,“用舊建筑,說新故事”這是北嶼酒店和李瀧在設計上達成的一致觀點。


閩南文化的寄情與傳承

針對不同的老建筑改造項目,李瀧在用材上會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是每個項目我們都希望運用能體現當地文化的細節,隱隱約約中看到當地文化的影子。”李瀧就是廈門本地人,他從小就生活在被閩南文化包圍的建筑氛圍里,因此在他的建筑設計里,很多當地文化被運用的駕輕就熟。
在院子小池子邊的“L”型矮墻,深灰的墻面,粗糲的質感,主材料就是當地的海蠣殼,這種海蠣殼打碎攪拌上海砂后的外墻非常牢固,是閩南沿海地區延續了幾百年的工藝。甚至在一些閩南的小漁村,你可以看到一個個完整的海蠣殼鑲嵌在墻面上,充滿了海洋的氣息。這樣的墻面被海蠣分割的縱橫有致,因此閩南當地的方言里,把房子叫做“厝”,因此北嶼的這個墻面設計也算是呼應了其位于內厝澳的地理位置。
“雖然很民俗,但是這些建筑素材也還原了當地很傳統的建筑文化之一。”李瀧繼續舉例,在北嶼酒店一進大堂就能看到一個很粗曠的花崗巖墻面,這個就是閩南文化里很具代表性的材料。就連在東西餐廳的桌椅,都是他們從閩南農村收集來當地的老木板,并重新設計加工的。
而那宅作為華僑的別墅,他選擇保留了很多當時很具典型性的陶瓷花磚。“每個老建筑都有其自己的不同特色,我們會嘗試挖掘出老建筑主人最深處的特有韻味,適當地進行保留,并與現代的元素進行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