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居于江南園林,或將植物種于盆栽搬入房中,這仿佛是一種古老的習俗。酒店之于游客是旅途中的家,在旅途中干枯了的能量,在進入酒店那刻,躁動的心被恒古的植被一一撫平。
人與植被的關系是一個遠古的能量守恒公式,在酒店設計中,現(xiàn)代人如同迷失在了各種“Design”、“Boutique”的森林里,卻忽視了通過綠色的呼吸,展現(xiàn)植被的隱秘囈語。跳出鋼筋水泥的設計公式,把植物請入設計中,以多維度的感官語言,跳出傳統(tǒng)靜態(tài)展的模式,將古老植物與酒店建筑空間進行微妙融合,在整體上看,它將成為一個巨大的可參與性的建筑裝置。
當混凝土遇上苔蘚
世間中,繁星無數(shù)
寧靜地,朝日從大海升起
深山中,腳踏荊棘
人迷失在都市的森林
雨過青苔潤,守得一方墻隅
青蛙入水聲,驚得半池明月
相較于那些振臂高呼
我更愿意如苔那般靜默如謎
棲遲建筑以水泥為墨,光線行筆,完成了一次預謀的民居解構試驗;“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提取“橫木”的五態(tài)為核心,以六間客房為載體,分別加以詮釋。
這是棲遲第一次嘗試植物為主題,而主角選擇了“苔”:一種起源于泥盆紀的古老植物。苔與棲遲有緣,棲遲靠近山的那面巖壁,滿布著青苔,在建造棲遲的時候,植覺先生潘銳特意在墻上留出了四個觀苔的窗口,以便來棲遲的朋友們都能感受到苔的靜默如謎。
棲遲的建筑設計師AJohn也在這次的展覽中從建筑的設計思維中跳脫出來,又并非完全脫離得進行了全新詮釋,不知在他的青苔作品中,是否也能隱約看到棲遲建筑理念的些許影子呢?
遠古的姿態(tài):巖石+苔蘚
棲遲,設計師A John在多處空間布置了自然光、人造光與鏡面產(chǎn)生的光影互動,并在一窗一幾,一草一木中將時光慢慢拉長、放大。
植覺,不爭不搶,只玩好玩的事,只做有趣的事,他們憑著自己植覺,過自己的生活,活自己的狀態(tài)。創(chuàng)始人潘銳看來,棲遲和植覺一樣都很小眾,都在努力做設計,很多理念是相通的。
在人類還未出現(xiàn),恐龍未占據(jù)這個世界的年代,魚和苔是世界的主宰。苔蘚是最早的一種植物,水泥的姿態(tài)比較簡潔明了,帶著一點酷酷的硬朗,與綠色的苔蘚結合,會有種生命力的碰撞,仿佛是遠古的時候,遍地是巖石,先有了苔,附著在巖石身上,后來才有了蕨類,有了生物,有了動物,再有了我們,仿佛有一種盤古開天辟地的魄力。
“苔蘚特別容易被人忽視,我們希望用這種方式告訴人們,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東西,以自己的方式和狀態(tài),展現(xiàn)一種獨特的想法和思維,植物和動物一樣,是有生命的,是可以溝通的。”植覺先生潘銳通過苔蘚,將龐大靜謐的遠古氣場帶到當今世界,如同在悶熱潮濕的商業(yè)社會里,注入一道冰冽干燥的冷氣。
棲遲將這種起源于泥盆紀的古老植物與棲遲建筑空間進行微妙融合,成為一個巨大的可參與性的建筑裝置。
6個房間6種姿態(tài)
青瓦之上,石縫之間,滲入絲絲甘霖,幾日之內(nèi)即可染青。苔就在短短幾日間,在棲遲的角角落落里慢慢生長繁衍。一整面苔墻,延伸至墻頂。細看枝椏參天,若有光行走其間。
設計師A John讓混凝土和光影游走于棲遲的每一個空間里,他眼中的棲遲可以是一個什么都不是的存在,也可以接納一切從而創(chuàng)造出自己獨一無二的迷離氣質(zhì)。“當棲遲的色彩從黑白灰中生發(fā)出其它時,他并不會變,他只是融合了一切。當苔遇見混凝土,每一個房間都成為了新的作品,棲遲的角落都散發(fā)著青苔的情緒。”
考慮到酒店的特殊性,6個房間里的每個作品的布局雖然各不相同,但是都是以入住舒適度為軸線,“比如3樓的‘月輪’房間,淋浴房外本身就鋪就了很多青石板,我在青石板中間植入了很多苔蘚。”在潘銳的描述里,仿佛讓人找到了一種宿于自然的錯覺,就如同從山澗小溪出浴一樣親近自然。“而在一樓的‘寂照’客房,只有簡簡單單的一組苔蘚小盆栽,因為客人隨時可以看到落地窗外的池景作品。”事實上,考慮到與客房的自然融合,很多設計并非大面積布點,有些房間只是在浴室里的皂盒處放了一團毛茸茸的大灰蘚,簡單俏皮。
當談到最喜歡的作品,潘銳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擺在方形石塊上的一小團毛茸茸的苔蘚,事實上,這些灰色石塊平時可以替代石凳的存在,但是如今被綠色點化后,仿佛有了動態(tài)的生命力。“這個設計來源于我有次去深山老林,看到當?shù)刈o林員的房子屋頂上,如繁星墜落的鋪滿了小小的綠色苔蘚。”
拉近自然的距離
在人們傳統(tǒng)觀念上,圍墻被認為是領地的標識。棲遲的每根水泥籬笆間特意留有足夠的空隙以方便村落鄰里的小動物們自由進出,每根籬笆高低錯落,如躍動的音符一般,淡化了水泥材質(zhì)固有的冰冷感。A John站在籬笆之內(nèi),以歡迎的姿態(tài)指著籬笆外的臺階,“如果外面的村民對我們充滿好奇,我們歡迎他們爬上臺階來窺視籬笆內(nèi)的世界。”
逐漸收窄的吧臺是門前斜徑的延伸,吧臺區(qū)特意留出了4個窗孔,可以讓棲遲客感受到不同時間、不一樣的氣候狀態(tài)下苔蘚的細微變化。而如今,苔的時間軸被搬進了四個窗口:冒、始、襲、化;排列在棲遲入口,正對青苔放肆生長的山墻。展品隨從時間的走向,兀自生長。
這次展覽是分7組作品,30種苔蘚種類,最大的一個盆景,是位于半開放式的休憩處,呈現(xiàn)的就是當?shù)氐臈蠲穾X山貌,“我在制作這個作品的時候,思考了很多,覺得簡單的制作沙盤并不夠有趣,太具體化了。”于是,潘銳為苔蘚吸取當?shù)氐撵`氣,設計了一個抽象化的山貌縮影。
相對比市面上多見的垂直花園植物,苔蘚顯然要更好養(yǎng)活,潘銳的話打破了我們對苔蘚的偏見,“大家不要誤會認為苔蘚是生活在潮濕陰暗的角落的,其實它們喜歡一定的光照和干燥度。”

在魔都里洗肺
在上海這樣一個鋒利交錯的鋼筋森林,常常覺得自己像不能停下的飛鳥。
佘山腳下的月湖會館因為是坐落在月湖雕塑公園內(nèi),酒店的設計力求充分結合大自然元素,將陽光、盆栽甚至樹木都請進了室內(nèi)。它靜靜地在那里,你不會覺得它有多么奪人眼球的綺麗,亦不會覺得它有多么出眾出挑的個性。可是當你走近,你就會明白,這份超脫淡然的靜謐氣質(zhì)是多么直指人心。

把蟲鳴引入房間
這23間房面朝大自然,分為湖景房和山景房。房間更把自然搬進了房里,每個房間的墻面都有一個落地的垂直綠墻,墻上種植著各種綠色健康的植物,仔細觀察,還會發(fā)現(xiàn)星星點點的熒光燈纏繞其中,原來這些熒光燈在晚上打開后,不但如同螢火蟲般的浪漫,也兼顧綠色植物呼吸作用提供氧氣的養(yǎng)生之道。
把山水種進浴室
每個浴缸設計就如同露天溫泉,雖然是在室內(nèi),但是圍繞在一圈迷你的值被中間,這一方洗浴空間被布置得像一個小花園,陽光從挑高兩層的屋頂傾瀉而下,灑在被綠植包圍的大理石深陷式浴缸,以及旁邊那株細長的雞蛋花樹上。再抬頭仰望,兩側近十米的植物墻被各種耐水喜陰的花花草草覆蓋,大自然就這樣被請進了室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