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味道讓人覺得珍重,一是因為歲月的關系:從小吃起,整個味蕾浸潤在本地的調料和食材中長大,伴隨著長輩的絮叨、街坊的熱絡、市井的八卦,推推搡搡成一整張堆得滿滿的大飯桌,占據了我們所有童年里關于“好吃”的記憶空間。
二是因為地域的緣由:以家為起點,發散出方圓幾里地。小學的時候,吃親戚家的菜、鄰居家的點心、學校門口的攤販;中學的時候,就懂得推輛自行車,幾個女同學似懂非懂逛街,末了還要到城中小有名氣的餐館打打牙祭,中餐、西餐、甜食,縱使當年零花錢不充裕,也要一樣樣吃過來;到大學,未專精學業之前,學到的卻是一有機會就到處旅行,從近處的城鎮開始,漸行漸遠,這時候意識到,世界上原來有這么多不同的味道在等著我們去發現,而在我們走了大半個地球之后,會領悟到,最想念的滋味,仍在家門口,像媽媽一樣對我們不離不棄。
2012年中,歐陽邀請我跟他一起做這本《味道上海》,彼時我早就是個客居北京八九年的異鄉人了。我們在一間小小的咖啡館里聊著食物與城市的關系,離開和回來的各種情緒,其時,我特別想知道,為什么是我,而不找一個仍然生活于上海,牢牢扎根在上海的上海人來合作這本書。歐陽笑瞇瞇地回答,你看,上一本《味道臺北》,找的也是旅居荷蘭的臺北人韓良憶呀。有時候,離開故鄉的人會比任何本地的居民都要敏感,因為換了個角度來看自己居住的城市和喜愛的食物,百分之十的疏離,加上百分之九十的熟悉,反而是百分百最濃厚的情感。
確實,這幾年的我,穿梭于北京、上海以及其他城市之間,最快樂的事情,莫過于不帶任何工作任務的“回娘家”。而一到上海,快樂中的快樂,則是飛機一落地就去吃碗熱氣騰騰的鮮肉小餛飩,加塊蘸辣醬油的炸豬排。這都是對上海人來說再簡單不過,尋常不過的食物了,但旅居在外,往往就是最懷念這種最庶民的食物氣息。換言之,這樣的食物,代表著整座城市的煙火氣。所謂的“人間煙火”,和生活在城市中的樂趣,并不是來自那些鋼筋鐵骨的大廈,錦衣玉食的幻象,而是來自一碗小餛飩中,熱湯里泛著細細油花的光暈,一咬一包鮮汁的肉餡和如金魚尾巴一般搖曳的縐紗餛飩皮,也來自那一塊被捶打和拍松過的豬排外面,裹得細密炸得金黃的面包粉薄殼,和蘸過“泰康黃牌”的臨近骨邊的肥瘦相間的那一口。我總是有這樣一個心愿,要做一本關于上海吃食的萬能指南,其中對餐館唯一的篩選標準,就是看有沒有這個“煙火氣”。
感謝歐陽的書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既是工作,又不像工作,總之,我們一起回到了上海,每天用最大的熱情和最大的“肚量”擁抱著各種上海的食物,尋找著那些我記憶中帶著“煙火氣”的食物。
而今,《味道上海》終于完成,這是許許多多愛吃的上海人和非上海人一起努力的成果。我的力量,在其中何其微薄,但我的心愿,卻由歐陽及其團隊代勞,把它完成得極其妥貼。相信這是一本真正記錄這座城市各種精彩食蹤的覓食指南,異鄉客來到這里,可用它遍尋美味。它也應該是一本浸染了這座城市“人間煙火”的懷鄉指南,如我這般,深夜拿起這本書翻幾頁,心和胃便能感受到那些熟悉的溫暖呢。
《慢慢來,讓靈魂跟上來》
meiya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年9月版
社會不僅需要功名利祿,還是需要一些其他的東西的,而我們的輿論、標準卻忽視了。越是浮躁的社會,我們越是需要培養一些品質。堅守我們真正想要追求的,找到自己內心的節奏,讓心慢下來,在浮躁現實中從容的生活。
《吸血鬼》
〔日〕巖井俊二著,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9月版
日本著名導演巖井俊二熱門電影《吸血鬼》的同名小說版,區別于傳統吸血鬼題材作品,小說《吸血鬼》用作者自己的話說,“一般的吸血鬼故事都是一種套路,我不想模仿。只采用吸血這一素材,來講述一個現實中的故事。”
《典當(大結局)》
打眼著,中國戲劇出版社2013年8月版
《典當》是國內首部探秘典當行業與古玩市場的小說,銷量已過百萬冊。本書為該系列的大結局,故事仍然圍繞著撿漏、淘寶、都市等一系列異彩紛呈的精彩故事,敘述了主人公莊睿通過自己特有的技能與獨特的方式創造并積累財富的過程。
《雪國》
〔日〕川端康成著,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8月版
作為川端康成作品新版,由著名青年設計師采取典雅精致和風設計,以日式傳統服裝紋樣為基調,力求再現川端康成小說中空靈靜美的世界,讓人過目難忘,也暗藏從濃烈之美轉向樸素之美的日式美學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