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前,中國政府曾面臨嚴峻的能源挑戰。始于2002年的經濟加速,導致全國能耗以每年15%的速度遞增,但與此同時,由于1999至2002年間政府禁止新建發電設施,持續數年的電力緊缺也隨之而來。
此類能源困局,不僅會引發經濟減速,還可能造成社會動蕩。因此,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能源需求。如今,中國的能源供給總體上已可以滿足消費需求。當前能源政策的重心也轉變為大力削減煤炭、使用清潔能源,以此防治大氣污染。
與2003年的情況類似,新一屆政府上臺后,能源政策調整成為施政重點之一。2013年9月,《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頒布。該計劃要求至2017年,將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從2013年的68%降低到65%,并規定了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壓減燃煤的硬性指標。
根據上述計劃,天然氣仍將在未來能源結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將從2013年的5%上升至2020年的10%,同時計劃還強調建立國內外多渠道保障機制。這將使得中國天然氣的供應規模,從2013年的1600億立方米上升至2020年的3500億立方米。其中,致密氣、頁巖氣和煤層氣的產量目標,分別被設定為800億立方米、600億至1000億立方米和300億立方米。
此外,還有數家企業制訂了野心勃勃的計劃,要興建煤制氣設施,產能有望在2020年達到500億立方米。同時,中國天然氣進口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其中包括沿海城市的液化天然氣(LNG)進口終端,和來自中亞、緬甸的輸氣管道等。
在大力保障天然氣供應的同時,中國北方各地政府還在繼續強化“上大壓小”—關停小煤礦、燃煤水泥廠和其它燃煤工業設施,并在轄區內實行強制壓減燃煤政策,就像北京市近期所做的那樣。
盡管從中期(2020-2025年)來看,上述措施可能會取得明顯成效,但要實現2017年的短期目標,難度依然很大。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盡管中國的非常規天然氣儲量可觀,但要具備現實的開采能力并形成預期產能,卻依然任重道遠。煤層氣開采試驗已進行25年,2013年的產量依然僅有30億立方米。政府將2020年的目標設定為300億立方米,就目前來看或許無法實現。
頁巖氣和煤制氣同樣面臨潛在困難。一方面,技術上的難關令后來者望而卻步,甚至讓企業產生退出想法。另一方面,民眾對此類項目的環境代價越來越擔心,開始呼吁加強監管。上述因素的合力,很可能導致未來幾年國內天然氣產量增長低于預期。
進口方面,中國已與俄羅斯簽署協議,未來天然氣供應源似乎已有堅實保障,但表象往往具有欺騙性。從俄羅斯到中國的第一條輸氣管線,最早也要到2021年才能貫通。中亞天然氣進口管線的設計輸送能力是從2013年的270億立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800億立方米。但出口國的供應能力不大可能完全按需增長,要么是出口國的創匯能力被推高到極限,要么是其國內消費量增加,導致沒有足夠的天然氣可供出口。
這樣一來,沿海液化天然氣(LNG)進口終端就成了最可靠的供應保障。但中國對液化天然氣需求的大幅增加,勢必推高國際市場價格,導致其相對于煤炭的競爭力進一步下降。此外,中國新增的天然氣需求熱點地區,許多距離LNG進口終端都非常遙遠,需要新建管道,才能輸送到位。
最后,在政府繼續鼓勵基礎設施投資的背景下,大力壓減燃煤的政令對改善國內污染成效甚微。真實可能出現的情況,無非是把污染源向西或向北推移,讓身受污染毒害的群體有所改變而已。而最糟糕的情況是:只要一陣風,就把污染吹回了使用“清潔能源”的城市。
限制天然氣供應的因素一旦出現,煤炭又將重新成為添補能源供需缺口的不二選擇,就像此前中國屢屢出現過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