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但他畢竟不是我們的附屬品。這話有些老生常談,卻也是真理,尤其是在很多父母都不自覺地成了孩子的“代理人”的時候。我們要幫助孩子尋找他的夢想,從旁協助他成才,同時也讓他充分享受成長過程。
然而,很多時候是我們為孩子規劃了未來,出于“好心”把孩子逼得很緊,要他們表現得如何如何優秀。每當孩子在各類競賽或考試中展現了才藝,取得了成績,我們都該捫心自問:到底是誰的夢想?是我們在孩子身上寄托了我們的夢想,還是孩子自己的夢想?
總有一些好勝心強的媽媽,督促孩子一定要表現出眾,不論是舞臺上、舞蹈室、溜冰場、網球場還是其他地方。每當看到癡迷選美大賽的媽媽們,跟著走路都不穩卻盛裝打扮的孩子一起練貓步,我都懷疑其實是媽媽們自己想要進入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
也許,有些小孩確實喜歡這種鎂光燈下的生活方式,天生就是演員。但很多時候,都是孩子的父母在推動這些事情,他們或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一鳴驚人,以完成他們多年未遂的心愿。
有時候,父母的愿望顯得比較實際,相比孩子自己的夢想,父母的安排更能讓孩子過上優越的物質生活。然而,更多的時候,父母不斷敦促孩子出類拔萃,只是為了享受由此帶來的虛榮。如果孩子沒有擁抱夢想的激情,那么夢想就會變成夢魘。
當然,也有些孩子胸懷大志,天賦異稟,并得到了家人理性的、適時的支持,這無疑是最好的情況。
媽媽下午茶
父母和孩子做著同一個夢
莎拉和邁克有一個十五歲的女兒。女兒天生熱愛表演,在禮區劇場已經小有名氣,而且一直夢想有朝一日能進軍好萊塢。他們家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父母的職業又比較自由,遂舉家遷移以支持女兒的夢想。
莎拉和邁兜都有演藝圈背景,他們深刻理解女兒對表演的憧憬。而且,他們還向女兒如實說明,女演員要在演藝圈立足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希望她謹慎考慮,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在這個家庭中,父母與孩子擁有共同的夢想,并愿意為之放手一搏。
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支持孩子的夢想與追求。但前提是:這必須是孩子的夢想。我們的人生中總有些未達成的愿望,但生活不是為了讓人有再來一遍的機會。也許你曾夢想成為運動員、表演家或者音樂家,但這并不意味著你能從孩子身上得到另一次機會。我們很容易忘記,我們就算撫養照顧孩子,他終究是個獨立個體。
如果你一直逼迫自己的孩子,總有一天他會因為缺乏熱情而放棄,因為這只是你一廂情愿的夢想。與此同時,他很可能會恨你,認為你竊取了他的靈魂,剝奪了他童年的快樂。你覺得冒這個險值得嗎?我認為很不值。
為了孩子,多問問自己:這到底是誰的夢想?這樣,你就會避免成為孩子的代理人,同時欣喜地發現原來自己還有夢。
小編有話要說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夢想,不論是否可從實現,他都會為自己的夢想感到自豪驕傲。但這個夢想,只能由你自己來實現。如果,你讓別人幫你實現了,這就不是你的夢想了。也許,世間最先美的事情就是你有屬于自己的夢想,而且有人陪著你實現你的夢想。
克瑞絲·卡爾森
風靡全球的暢銷書作家著名演說家和激勵大師
“不抓狂”哲學奠基人之一
作為已故全球暢銷書作家理查德·卡爾森博士的妻子,克瑞絲一方面延續著丈夫那非凡的“不抓狂”事業,一方面努力經營自己的生活。她參加各種公益性組織,為有需要的人進行心理輔導,并經常受邀參加全美的廣播電視訪談,還在NBC“今日秀”、奧普拉脫口秀、ABC“觀點”等訪談節目中表達過她的觀點。
對于她的兩個女兒和可愛的外孫來說,她是一名全心奉獻的好媽媽、好外婆?,F在,她仍致力于將愛與和平的信息傳播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