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流行越洋產子,不少家庭在懷孕之前就計劃著出國的事兒,但懷孕生產頭一回,肚子里一定藏著很多疑惑和問題,伴隨著興奮、新奇,還有緊張和焦慮。如果人在海外,遇到眾多疑難可以找誰呢?本期特邀身在美國的媽咪給大家支把招!
一問知識小冊
懷孕第一胎有許多事是新鮮和未知的,要從一張白紙開始學習。第一次產檢,醫院會給各位準媽媽派發好幾本孕期知識的小冊子,每本小冊子涵蓋的內容都很多元,除了提醒孕媽咪每個階段該補充的營養和該篩檢的項目,如頸后透明帶,唐氏篩查和妊娠糖尿病等,還會告訴大家這周baby的大小像蘋果,像牛油果,還是像香瓜等這些很形象的描述。
二問產科醫生
在小冊子里找不到答案,孕媽咪可以在產檢的時候向醫生提問。在美國,孕媽咪在產檢前會把平日里想到的問題記下來,有些專業術語不會說的,會先查一下,檢查時拿出來一一咨詢醫生。美國產科醫生普遍是比較有耐心的,雖然我們這些孕媽要問的問題有一籮筐,但他們還是很愿意回答的。
平時看診時,醫生喜歡強調“放輕松”,每次都是一副很淡定的表情,慢慢地,我們被她同化了不少,按照醫生的步調穩穩地往前走。特別是在臨產前,他們對產婦的心理支持就更重要,我曾和醫生傾訴自己產前的一連串的焦慮,他們卻說,我的擔心害怕都屬正常,懷孕荷爾蒙變化對情緒是有影響的,讓我學著放寬心,還針對我的情況給了我不少建議。
三問婦科專線
如果問了醫生還不放心,在美國,還有保險公司這個渠道,他們設有免費的產婦專線,孕期有狀況出現需要咨詢,一通電話就解決了。護士可以在電話中判定是否有進一步檢查的必要,這樣不必每次都預約進診所,實在是很方便。有一次我早上6點鐘的時候右小腿突然抽筋得很厲害,當時就讓家人給護士打電話,電話里護士讓我把腳尖往后勾,要勾成J的形狀,不是I的形狀,之后馬上止住了抽筋。還建議去超市買TONIC WATER喝,一種有氣泡的碳酸水,說里面含有奎寧,可以治小腿抽筋。
四問助產士midwife
除了問婦產科醫生和打專線電話之外,還有其他選擇。如果保險準許的話,孕媽咪還可以直接找助產士midwife,他們和婦產科醫生幾乎擁有相同的權利。他們當中許多可以配合產婦的需要提供上門服務,例如在孕媽媽懷孕期間,定期到準媽媽家中做咨詢,回答她們的各種疑問。即便是產后,還可以擔當起半個兒科醫生的職責,到媽媽家里探訪并指導如何照顧好新生兒才不會手忙腳亂。他們對產婦的態度甚至比婦產科醫生還和藹,而且會不斷地在一旁正面鼓勵和支持產婦。
五問孕產寶典
沒有人是天生知道如何當媽的,知識儲備很重要,多看幾本不錯的孕產書,在有疑問的時候也能派上用場,其實關于生產的知識了解得越多,對心理還是生理上的恐懼就能掌控得更好,看的過程中我還把一些要點還記了下來,有了這些知識的補充,心里感覺踏實了許多。
美國醫生向我推薦了2本書籍:The pregnancy Book和What to Expect When You areExpecting,是美國的兩大孕婦寶典,可以當作參考書,隨手翻閱或用來查詢疑難。和國內的孕產書相比,美國的孕產書要厚得多,涵蓋的范圍很廣,從準備懷孕到孕期身體的變化和情緒,還有每周注意的事情,應有盡有。美國的書語氣上則顯得更輕松一些,國內書上的許多觀念,在美國不太當一回事的。就拿護膚品這一項來說,之前我一直糾結涂還是不涂,看過書后才知道只要是涂抹面積在身體皮膚10%以下的,完全不會對嬰兒有任何影響,另外化妝也可以照舊,只是唇彩之類的少用。又比如孕婦喝可樂,國內對此一般視為洪水猛獸,但美國是200mg咖啡因的標準,只要不高于這個量,孕婦偶爾喝喝并無礙。
小編小語
每個國家的制度都不一樣,美國媽咪的經驗或者只適用于美國,如果希望“越洋”備孕的親們在備孕前記得了解當地的政策福利和過來人的經驗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