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分析
媽媽在家里打掃衛生時,4歲的丫丫也跟著跑前跑后想幫媽媽的忙。但是丫丫總是給媽媽幫倒忙,不是把垃圾打翻,就是把水灑出來,忙得不亦樂乎。媽媽對丫丫說:“丫丫,別鬧了,媽媽在忙。”可丫丫執意不肯,就是吵著鬧著想要幫忙。這時,媽媽實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訓了丫丫幾句,丫丫“哇”地哭了起來。在書房的爸爸聽到丫丫的哭聲,連忙跑出來,當了解發生什么事之后,爸爸會意地笑了,蹲下身來安撫著丫丫。
“丫丫是不是想幫媽媽干活呀?”
“嗯。丫丫停止哭聲,點點頭。
“那丫丫為什么想幫媽媽呢?”
“因為,媽媽一個人很辛苦,而且我覺得很好玩,”丫丫想了想,抽抽噎噎地說著。
“但是,丫丫雖然想幫忙,卻被媽媽罵了,是嗎?”
“嗯,丫丫點頭,看了一眼媽媽。
“那你知道媽媽為什么生氣嗎?”
“因為,我把垃圾打翻了,媽媽又得重新收拾,是嗎?”
“既然這樣,那丫丫是不是應該向媽媽道歉呢?而且,丫丫在幫媽媽之前可不可以問一下媽媽呢?這樣的話丫丫就可以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這樣不僅可以玩,也可以很快地幫媽媽把活兒干完,你說對嗎?”
聽了爸爸的話,丫丫認真地想了想,然后跑到媽媽身邊跟媽媽道歉,最后,丫丫在媽媽的指導之下做了很多事情,還受到媽媽的表揚。
專家點評
共情心理指的是設身處地去為別人著想,體會別人的感覺、需要,表現為關切、關注、理解、尊重,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能充分理解別人的心事,并把這種理解以關切、溫暖和尊重的方式表達出來。
首先,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爸爸是一個共情高手,他能夠充分理解丫丫,在得知丫丫給媽媽添亂時并不是急于去責備丫丫,而是通過詢問了解到丫丫的真實想法并讓她表達出來,消除了她在受到媽媽責備之后的緊張和恐懼。而在和女兒的交流中,爸爸也讓她明白了自己為什么會受到媽媽的責罵,并且讓她選擇是否向媽媽道歉,尊重她的想法,同時也維護了爸爸媽媽與孩子之間建立起來的尊重和信任,更讓孩子懂得尊重別人。
其次,我們也可以看出,丫丫也擁有共情能力,雖然丫丫并不明白共情的力量,但她能夠準確表達出自己對媽媽的情感,她希望媽媽不要那么辛苦。在后來與爸爸的交流當中,她得到了信任和尊重,因此她能夠了解爸爸所說的話,進而了解到媽媽為什么生氣。在這當中,丫丫懂得了去為他人著想,去尊重他人。共情,為孩子帶來什么?
共情是為他人著想的基礎,一個具備共情特質的人能夠切身感受到別人的需要與苦惱,并且在必要的時候以尊重他人的方式向他人提供支持與幫助,在這過程中,他還能夠與別人建立起積極的、樂觀的、有建設性的人際關系。在日常生活中,擁有共情能力的人極少會與他人發生矛盾,即使發生矛盾,他也能夠以平和的心態去處理。
對于兒童共情能力,有研究表明,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表現是不同的。1歲左右的孩子雖然能夠把別人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感受,并且會表示擔心和安慰別人,但他在這個階段并不能區別他人與自己的狀態,而是將他人與自己的狀態統一起來。2~3歲的孩子開始有共情的過程,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理解別人的情感,并且能夠分清他人與自己不同的狀態。到了4~5歲的時候,孩子就能夠推測別人的情感,特別是到了6歲的時候,他已經能夠根據不同人物的特征或者情緒推測出不同的情緒,并且能夠給出合理的解釋。
通過研究,專家發現,共情能夠促進孩子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孩子的共情能力越高,他們在群體中就越受歡迎,從而為他們建立起良好的、積極的人際關系。由此可見,共情能力對孩子的成長是多么重要。
榜樣,是培養共情的最好方法
每個人一出生就會擁有共情能力,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帶給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如果孩子從小目睹父母對他人的關心和幫助,這種行為會一直留在孩子的腦海中,能夠更加促進孩子的共情能力和利他行為的發展,這就是榜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