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濤是“竹林七賢”之一,他半生縱橫官場,游刃有余,仕途之順暢通達讓人驚嘆:四十余歲才出仕,退休時卻已位列三公,顯貴無比。魏晉之際風云變幻,官場紛爭囂鬧,山濤緣何堅若磐石地居官三十余載?
山濤身居要職,有不少人想通過送禮來打通他的關系,達到當官或升遷的目的。但山濤為官清廉,潔身自好。陳郡人袁毅曾做鬲縣縣令,任職期間賄賂公卿,以求庇護提攜。厚禮也送到了山濤的府第,那是百斤真絲。山濤不愿接受饋贈,但也不愿獨自違抗當時的風氣,不想因拒禮而破壞官場“潛規則”得罪眾人,于是命令家人將真絲包好,貼上封條,懸掛于梁上,吩咐誰也不準動用,訓誡說:“自今日起,但見饋送者,均以此為率。”
后來袁毅惡跡敗露,被逮捕法辦,凡是他所賄賂的人,都被一一追究。監察人員到山濤府上問詢,只見那百斤真絲仍懸掛在梁上,雖已為蟲蛀食,上面積塵有銅錢厚,但封印還完好如初。眾人不禁欽佩山濤清廉自守,送給他一個雅號——“懸絲尚書”。這是山濤成功的原因之一:廉潔正直,與時俯仰。
山濤擔任吏部尚書,負責選拔官吏十余年。每當出現官職空缺時,則選擇才資適合選用者數人,交給晉武帝,供其從中去挑選。得到武帝明確的旨意后,再按照程序將人選公開呈報給他。武帝所選之人,有時并非山濤所首推的人才,大臣們不知道其中的原委,誤以為山濤在選拔人才方面不能知人善任,便以山濤在選拔舉薦人才時輕重任意,向晉武帝提出批評意見。山濤不在意別人的誤解,處之自若。武帝明白個中情由,更加賞識山濤,親筆寫詔書給山濤說:“夫用人惟才,不遺疏遠卑賤,天下便化矣。”一年之后,各種輿論自然平息。山濤在舉薦人才時,注意甄別所選人才的特點,而加以分別評價,時稱《山公啟事》。山濤前后選拔的官吏,幾乎遍及文武百官。凡是經過他考察的官吏,都和他說的并無二致。只有陸亮是武帝下詔任用的,當時山濤拒不同意,與武帝據理相爭,但力爭無用,結果,陸亮上任不久就因為受賄被罷黜了。這是原因之二:恪盡職守,堅持原則。
山濤對事物的拿捏極有分寸,身在官場,免不了要喝酒應酬。可是,與阮籍、劉伶、阮咸等人不同,他每次都以八斗為限,到了這個量,他再不多喝一杯。因此,山濤從來沒有喝醉過。晉武帝知道后,就想試試他,他請山濤喝酒,表面上給他喝的酒是八斗,私下里,他讓人趁山濤不注意又加了好多酒,誰知山濤飲到八斗,無論如何都不愿再飲。武帝這才相信,山濤連喝酒尚且如此有度。此后,對山濤愈加看重。嚴于律己,做事有度,便是山濤笑傲職場的第三點原因。
山濤在官場,一向有長者風范,不與同事相爭。晉武帝的親信大臣鐘會和裴秀爭權奪利,互不相讓。而山濤總是站在公平的立場上,平心靜氣地從中調停,讓兩人能夠和平相處。雖然鐘會和裴秀彼此不容,但他倆對山濤不僅不怨恨,還非常佩服他,稱贊他為忠厚長者。在當時混亂蕪雜的黨派之爭中,山濤不僅不拉幫結派,還能站在中間立場上化解矛盾,對穩定政局起了很大作用。這是山濤成功的第四個因素:交好同事,斡旋沖突。
山濤諳悉職場之道,雖居高官顯貴,卻貞慎而廉潔;恪盡職守,識大體而有原則;嚴于自律,識度而懂克制;交好同事,居間調斡爭端。這樣的山濤,在官場自然如魚得水、官運亨通了。山濤縱橫官場、得心應手的經驗,對今天的我們行走職場教益頗多。
(摘自作者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