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12日,天津市政府在天津文廟舉辦祭孔表演。表演隊穿著清裝,一些參加的官員也穿著清代官服。方哲萱(網名“天涯在小樓”)試圖就此問題與主辦方溝通,但毫無結果。無奈之下,她一個人到偏殿換上漢服,出來向孔子虔誠祭拜。事后,她擬寫《一個人的祭孔》,在網上廣泛傳播。文章結尾說:“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一個人。多年以后,我想我會記得這天,一場盛大的祭禮,一次對儒家文化的呼喚,一群崇尚傳統的中國人。只是,我依然堅持的相信,這是一個人的祭禮——白衣勝雪、不染纖塵?!痹跐h服祭孔的呼聲下,2012年9月,天津文廟祭孔表演終于改穿漢服。在推廣漢服的前幾年,方哲萱穿著漢服走遍全國,甚至遠赴澳大利亞、德國。她曾被認做外國人,被路人不理解,甚至被網絡攻擊,但她認為這些都是先行者必須面對的。近年來,她致力于舉辦關于華夏衣冠的講座,尤其注重成人禮和拜師禮的現場展示。
2007年10月28日,網友“溪山琴況”(又名“天風環佩”)因心疾逝世,享年30歲?!皾h網”“天漢網”“百度漢服吧”等紛紛哀悼?!跋角贈r”生前任“天漢網”管理員及百度“漢服吧”吧主,提出并主持“天漢網”民族禮儀復興、節日復興和漢服產業化三大計劃,首次用綱領形式將漢服運動與華夏文化復興相結合,提出“華夏復興,衣冠先行”的理念。他首倡的冠笄禮計劃、華夏正婚禮計劃、中國式學位服計劃、奧運禮服計劃均獲得社會廣泛關注。在彌留之際,他留下遺言:“華夏復興,天風魂牽夢繞,至死不忘育我民族,死后怎舍夢里衣冠。始于衣冠,再造華夏,同袍之責,我心之愿。華夏復興,同胞幸福,天風叩祈蒼天。”“溪山琴況”逝世后,有網友將其文章編成《溪山文集》,在網上廣泛傳播。這幾年,面對漢服運動瓶頸,很多圈內人感慨:“如果‘溪山琴況’還在世該多好……”
2007年10月28日,網友“溪山琴況”(又名“天風環佩”)因心疾逝世,享年30歲?!皾h網”“天漢網”“百度漢服吧”等紛紛哀悼。“溪山琴況”生前任“天漢網”管理員及百度“漢服吧”吧主,提出并主持“天漢網”民族禮儀復興、節日復興和漢服產業化三大計劃,首次用綱領形式將漢服運動與華夏文化復興相結合,提出“華夏復興,衣冠先行”的理念。他首倡的冠笄禮計劃、華夏正婚禮計劃、中國式學位服計劃、奧運禮服計劃均獲得社會廣泛關注。在彌留之際,他留下遺言:“華夏復興,天風魂牽夢繞,至死不忘育我民族,死后怎舍夢里衣冠。始于衣冠,再造華夏,同袍之責,我心之愿。華夏復興,同胞幸福,天風叩祈蒼天。”“溪山琴況”逝世后,有網友將其文章編成《溪山文集》,在網上廣泛傳播。這幾年,面對漢服運動瓶頸,很多圈內人感慨:“如果‘溪山琴況’還在世該多好……”
葉茂(網名“百里奚”)曾在武漢新東方學校教授美國口語,后來到武漢某高校教英語。在這些英語講臺上,葉茂卻穿著漢服上課。學生們對他口里的“西方”(英語)和身上的“東方”(漢服)的強烈反差產生濃厚興趣,而葉茂通常會“現場教學”:“你們看,這就是漢服的深衣(禮服),圓袖和方形下擺,代表天地,天圓地方;上衣的四片衣料,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下身衣服由12塊布料組成,代表12個月……”在課堂上,他往往會再帶幾套漢服,讓學生們體驗漢服在身的莊重感。幾年來,估計有一萬多名學生上過他的“漢服英語課”,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試穿漢服,后來還成為漢服的擁躉。葉茂認為,“與其把漢服看作歷史塵埃,不如用新的方式詮釋漢服。”
已近耳順之年的宋豫人曾是河南平頂山市外事辦的干部。當年,在工作中,一批比利時外賓曾開誠布公地告訴他,最反感中國人平時無論什么場合都穿西裝打領帶,因為西裝本是禮服,但中國人無論收破爛還是干重體力活都穿。外賓說:“既然是禮儀之邦,怎么穿我們的禮服干這些事?”宋豫人由此關注漢民族自己的服裝。2005年4月26日開始,每逢周六日,宋豫人在河南鄭州城隍廟身著漢服,為游客講解《漢家基礎知識》等講座,后整理成《漢家講座》系列。如今,宋豫人已經攢了幾十套漢服,每天從早到晚就穿漢服。他希望人們能通過漢服找回“華”字,通過漢禮找回“夏”字,再通過“讀經”和“知恥”教育找回華夏民族的內在文明。
2012年3月6日,留學英國的網友“璇璣”,身著漢服在英國街頭表演吹笛子,并特意制作了英文的漢服介紹展板。“外國人的素質非常高,我表演的時候就在邊上靜靜地聽,報以善良的微笑,有時還點頭,或者給我拍照,……總是有人給了錢以后說:‘看你的展板之前我一直以為你是日本人,天啊,你們中國姑娘太優秀了。’” “璇璣”在人人網的個人日記中寫道。這次街頭表演的照片傳回國內后,走紅各大網絡社區,璇璣覺得“莫名其妙”,因為她當時不過剛好考取英國街頭藝人執照,而她此前對漢服就頗為了解。這兩年來,“璇璣”在英國頻繁組織、參與一些漢服活動。2014年,她推出自己策劃、制片并出演的公益禮儀宣傳片——《禮儀之邦》MV,獲得廣泛好評。
在蘇州大學的校園里,曾經有一個姑娘,從大一到大四,每日云鬢輕挽,裙裾飄飛,身著漢裝,腳踏青鞋,在來往上下課的學生人潮中顯得格外惹眼。這位“漢服女孩”名叫秦亞文,曾就讀于蘇大藝術學院。她說,86版紅樓夢、老三國等一些較早期的電視劇是她結緣漢服的“媒婆”,當時年幼的她對漢服文化一無所知,卻打心眼里認同漢服的華美,甚至“披床單”模仿電視劇里的演員身穿漢服。上大學后,她將漢服作為日常生活的便服,盡管惹來無端的猜測和指責,她依舊“我行我素”。她在學校舉辦漢服講座和活動,改變了很多同學對漢服的看法。大學畢業后,秦亞文在蘇州創立初塵居漢家生活館,試圖分享傳統文化點滴,倡導用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