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被譽為“博學鴻儒”“文化昆侖”,然而有意思的是,錢鐘書在個人評職稱這件事上卻是極富戲劇性的。目前,坊間流傳著三種不同版本的關于錢鐘書評職稱的說法。
版本一:據歐陽中石先生講,錢鐘書評職稱時,評委們一度曾意見有分歧,爭論的焦點在于:不知道錢鐘書是干什么的。你說他是搞外國文學的吧,他在中國文學方面比誰都強;你說他是搞研究的吧,他又擅長創作;你說他是搞創作的吧,他那幾年主要是搞毛選英文翻譯……有關評委就此請教歐陽中石的大學老師金岳霖,金先生說:“咱們換一個思路,不要問他是干什么的,而是要問他還有什么不會。”此語一出,眾人茅塞頓開,是啊,錢鐘書是學跨東西、博涉多能的不折不扣的大家!于是一致通過。
版本二:據說建國初為教授定級時,錢鐘書僅靠一本薄薄的《談藝錄》就被評為一級教授,而現代文學學科的開創者王瑤先生著作半身卻只評到三級教授(因在建國前王先生主要是研究古代文學的)。
版本三:也有人說,錢鐘書進中國社會科學院時年僅四十出頭,評職稱時著作只有《談藝錄》,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何其芳認為錢鐘書夠一級研究員,于是就被定為一級研究員。而另外一位搞當代文學批評的學者以兩部專著申請副研究員,學術委員吳世昌說他的著作不能算是學問,結果這個人就沒評上。
以上幾種說法大約都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不乏戲說的成分。那么,關于錢鐘書職稱一事,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1933年夏,錢鐘書從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當時學校有意讓他留校在西洋文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結果錢鐘書拒絕了。同年8月,錢鐘書來到上海光華大學任教。光華大學是1925年6月由退出美國教會學校圣約翰大學的數百名師生創建的一所綜合性私立大學,規模較大。按當時規定,一般大學畢業生要工作兩年后才能做助教,當上助教后要再工作幾年才能提講師。但光華大學惜才愛才,破例聘錢鐘書為外文系講師,請他講授西洋文學和文學批評兩門課程。如此禮遇實屬難得。
錢鐘書在光華大學教書一年有余。1935年春,錢鐘書報名參加了教育部第三屆庚子賠款公費留學資格考試,結果名列榜首。1935年夏,剛剛結婚不久的錢鐘書攜楊絳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1937年,錢鐘書憑借其論文《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獲英國牛津大學文學士(B.Litte,一般譯作文學學士,也有人譯為“副博士”、“碩士”)學位。英國大學不同于美國大學,學制比較保守,并非大學畢業即可獲得學位,尤其是牛津、劍橋這樣的世界老牌大學。在20世紀30年代,這些學校一般是不承認外國學校的學位的,當時這種學位也極少頒發給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錢鐘書以留學生身份能在牛津大學得到文學士學位是很不容易的。錢鐘書獲得的庚款獎學金按規定本來可以在英國留學四年,但錢鐘書因為要陪楊絳去法國攻讀拉丁語言文學,所以提前兩年畢業。當時校方決定聘請他為中文講師,但錢鐘書謝絕了聘任。
1938年上半年,當錢鐘書還在法國巴黎大學留學時,母校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馮友蘭先生即寫信給他,力邀他回國任清華大學外國文學系教授。馮友蘭在信中講,這種破格聘任在清華大學尚屬破例。因為當時清華大學有明文規定: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學生只能做講師,由講師升副教授,由副教授再升教授,但清華大學鑒于錢鐘書的才華決定破例一回。1938年9月、10月之間,錢鐘書攜妻帶女乘船回國。從香港上岸后,直奔云南昆明西南聯大。到校后學校聘錢鐘書為外文系教授。此時外文系的教師基本上還是他當年在清華讀書時的老師。就這樣,年僅28歲的錢鐘書便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之一。
(摘自《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