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的前半生,幾乎和唐太宗沒有任何區別,重用姚崇、宋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出現中國史上罕見的盛世——“開元盛世”,甚至超過“貞觀之治”。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李隆基算是史上一等一的明君。
但人生是分階段的,在英明了一陣之后,唐玄宗開始偷懶,將政事委托給李林甫,私生活上寵愛楊貴妃,任用楊國忠,過度擴張武力,讓安祿山的地方武裝膨脹。唐王朝在一路繁華中走下坡路,終于導致安史之亂,長安陷落。
在逃難路上,唐玄宗的聰明秉性卻又一度顯示出來,危機讓他變得聰明了。例如,在叛兵趕到之前,唐玄宗經過國庫左藏,楊國忠這個混蛋請示說,把國庫燒了,不要留給敵人,“無為賊守”。唐玄宗很憂愁地說:“算了,留著吧,賊兵來了,如果得不到國庫里的財富,就會對長安老百姓橫征暴斂,不如讓安祿山得到它們,反而不會去加重老百姓的負擔。”
在逃難路上,楊國忠又出餿主意,要燒掉便橋,不讓追兵追上來。唐玄宗一聽,馬上制止道:“大伙都在逃命,干嘛要絕掉他們的生路。”說完,他立即讓高力士帶人去滅火,一直等滅了火,他自己才逃命。
唐玄宗畢竟曾是一代明君,知道怎么處理危機。他不燒掉國庫,寧肯將其留給敵人,其實是挽留長安市民的民意,向他們表明:我李隆基雖然逃跑了,但還是愛護你們的。人雖然跑了,但民意留下了,為以后奪回長安奠定基礎。
在撤退路上破壞交通設施,滯延敵人的追擊速度,這本是軍事常識,但唐玄宗的高明之處在于,自己逃難的時候,也給別人生路,維護唐王朝的支持度;另一方面,燒毀橋梁只會導致撤退時的混亂,乃至節外生枝,反而妨礙逃生。
在逃難路上,唐玄宗丟了很多年的一代英主的素質又回來了,可惜,稍稍遲了一點。
(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