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里是地獄。”
20年前,因為一部折射東西文化差異的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這句話曾紅遍了中國的大街小巷。
適應“救急不救窮”
的理念
“當年《北京人在紐約》熱播之后,很多朋友對我說,你怎么這么摳門,自己親戚一下飛機就送到地下室,扔下500美元還說是借給他們的,太絕情了吧?”時隔20年后,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中大姨媽的扮演者慎廣蘭接受《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采訪時笑道:“這個細節在現實生活中很真實。要我說呀,這種做法現在也一樣,沒什么大改變。”
慎廣蘭說,長期落地和短期做客的接待方式當然不一樣。接待準備長期留在美國的親戚朋友,如果能夠幫他找個住的地方,幫他找個工作,然后借給他500美元,這已經做得很好了。幫他找工作受限于他的專業技能,租房自然要考慮他的承受能力。“如果留在自己家里,一來不利于他自己打拼,二來時間長了,由于各自生活習慣、作息方式、文化差異等等,難免會有矛盾,甚至最后成為仇人。短期的觀光旅游就不同了,很多人都會讓客人住在自己家里,這樣熱鬧,說話也方便。”
“美國人的社會理念是救急不救窮,這不是不講人情世故,而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慎廣蘭的這句話令記者印象深刻。
道是無情卻有情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也是世界上最開放的國家之一,美國人究竟是無情還是有情,每一個到過美國的華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
高育濱是上海一家醫藥公司的質量總監,前兩年到美國康州哈特福德為女兒坐月子幫忙,沒想到第一天就迷路了。她一個人興致勃勃地在女兒家附近散步,無意中走進了別人的小院,想起美國人保護私有財產的意識很強,擔心屋子里是不是有一桿槍正在朝自己瞄準,高育濱選擇趕緊離開。但語言不通,手機和通訊錄什么也沒帶,心中惶恐不安,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無奈之下,她攔住了一位美國人求助,中文夾著一點點有限的英語,比比劃劃,可是別人聽不明白她要去哪里。“后來那位年輕男子開車帶我在小區內一條一條馬路地轉圈,最后終于幫我找到了女兒家。我真的非常感謝他們,可他只是有禮貌地回答了一聲:‘You are welcome.’”
在美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比中國人遠,自己的事情要靠自己,不能依賴別人。一般美國人不會因為好面子而勉強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情,但你真遇到困難,許多人都會盡力幫助你。或許這就是很多中國人剛到美國不習慣的原因。
王啟明式的迷惘依舊
對于要在美國長期生活的“現代版王啟明們”而言,他們在美國依舊會遭遇語言、文化差異,如果你沒有一技之長或者專業不對口,自己謀生一樣處處碰壁。
明清出國以前是一位大學教師,小有名氣。數年前移居美國,可謂歷盡千辛萬苦。他最初沒有工作許可,找到一家中文小報打工,工資遠低于美國最低工資標準。老板還要求他到處拉廣告,他不喜歡求人,于是只好辭職。學文科出身,一見美國人就張口結舌,到英文媒體做記者幾乎不可能,在唐人街內找工作,連餐館端盤子都要有經驗,要會英語,會廣東話。后來找到一個不需要說話的活兒,到倉庫做搬運工,幾天下來腰酸背疼,只好再請辭。
最后因為肯在節假日和別人不愿意干的早晚時段工作,明清才在一家大型百貨商店找到收銀員的工作。他說,海外華文網站上流行用幾個詞匯說明出國感受:出國前“豪言壯語”——想干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下了飛機“啞口無語”——見了老外說不出英語,過了半年“自言自語”——“我這是怎么啦?何苦到美國來受洋罪?”
到美國的中國人起點高了
在紐約律師孫瀾濤看來,20年來,變化最大的是,到美國的中國人起點比以前高了。很多人懷里揣著多少萬,到美國一落地就自己開公司經商,或者自己支付高昂的學費,學一個美國的熱門專業,然后在美國找工作,根本不必像王啟明那樣從餐館打雜做起。
慎廣蘭與孫瀾濤的感受相似。“今天的留學生可比當年我們出國的時候有錢多了,他們住的是1千多美元1個月的公寓,一年幾萬美元的學費,還有些人一到美國就買車,哪里還用得著住地下室啊。我當年出國的時候,口袋里只有25美元。真是今非昔比啊。”
與20年前在美國闖蕩的“王啟明們”相比,現在走出國門的人要年輕得多。目前許多來自中國的80后已經完成了學業,進入了職場或科研單位,他們比當年的王啟明更了解美國,也更懂得利用社交媒體建立拓展自己的人脈,尋找事業發展機會。
朱捷是建筑工程師,現任美國華人創業投資協會創始人和副會長。高中時他隨母親從浙江移民美國,說起“美國夢”,他感慨萬千。原本以為“不到半年就能把英語說得和本地人一樣,真正融入主流”,到美國之后才發現這個想法根本脫離現實。
天生具有浙江人經商才能的朱捷在校讀書時就開始創業,他曾經作過珠寶生意,“折騰一場下來,既沒賠也沒賺”。幾經挫折,他懂得了利用自己雙重文化背景和專業優勢才是最佳選擇。他是學建筑工程的,于是開了一家建筑工程師事務所,目前已經小有規模,雇用了10位工程師、建筑設計師、景觀師等專業人員。同時與幾位華人一道共同創建了美國華人創業投資協會。
朱捷認為,現在華人新移民的創業環境比“王啟明”當年要好得多。“主要是中國經濟發展了,中美之間貿易以及中國人到美國投資創業大幅度增加,也給海外華人帶來新的機會。”
說起20年后的變化,他說,當年“王啟明們”創業局限于為美國人服務的衣廠、餐館等行業,如今很多中國人在美國大手筆投資房地產或者企業,美國華人因為會說中文,又了解本地市場情況,于是成為這些投資進入美國的橋梁和紐帶。目前美國華人創業投資協會正在洽談兩筆金額逾1500萬美元的房地產投資項目,而朱捷自己的工程師事務所中與中國相關的業務是成長最快的部分。“我終于找對了發展方向。”朱捷如是說。
(摘編自《國際先驅導報》,有較大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