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年,漢成帝駕崩,膝下無子,帝位傳給了侄兒劉欣,是為漢哀帝。哀帝尚未將龍椅坐熱,司隸校尉解光就向他提交了一份調查報告。瞬間,一石激起千層浪。
原來,這份報告曝光的是一段宮闈秘史:成帝原本有兩個兒子,一為宮人曹氏所生,一為許美人所生,但四五年前,這兩個尚在襁褓中的皇子在趙昭儀的蠱惑下,先后被成帝秘密處死。不僅如此,后宮凡有妃嬪懷孕的,趙昭儀也總是想方設法使其墮胎。成帝無子,全拜此女所賜。
趙昭儀原名趙合德,她讓成帝神魂顛倒,兩人整日如膠似漆,雙宿雙飛。可某日清晨,成帝起床,正穿著褲子,突然間一命嗚呼。一時“民間歡嘩,成歸罪趙昭儀”,趙合德百口莫辯,只能自殺。
如今事過境遷,解光翻出這一舊案來,矛頭直指趙合德之姐——太后趙飛燕及整個趙家。他認為趙合德犯下的是“傾亂圣朝,親滅繼嗣”的大罪,可如今趙家不少人仍享有高官厚祿,令天下人寒心,所以應對他們的罪行加以徹查、嚴懲。解光的建議得到了朝臣們的一致支持,于是哀帝下令將已封侯的幾個趙家人廢為平民,家屬全部遠徙邊郡。
然而風波并未就此停息,因為解光的報告中說得很清楚,此案還有一個兇手——漢成帝。他不但參與了謀殺親子的行動,更令人發指的是,許美人之子極可能就是被他親手掐死的。解光揭露真相的勇氣值得欽佩,但他或許并未意識到,這一真相已將哀帝乃至整個皇室置于尷尬的境地。哀帝是成帝欽定的繼承人,如果成帝被搞臭了,他又成了什么呢?可是此案鐵證如山,面對朝野一片非議之聲,哀帝也只能徒喚奈何。
這時,朝議郎耿育打破了這一困局。他上了一封奏書,為成帝做無罪辯護,大意是:先帝因為兩個兒子年齡幼小,怕將來主少母壯,會對國家不利,況且先帝深知陛下賢明,一心想把帝位傳給陛下,所以他才選擇了大義滅親,這正說明陛下的登基是天命所歸。可是先帝的這番苦心卻被某些愚昧的臣子肆意曲解,實在令人深感痛心!
成帝殺害親生兒子,是為了把帝位傳給侄子?耿育這話說出來,怕是連他自己都不相信。事實上,公元前8年,成帝才動了傳位給侄兒的心思。況且成帝44歲時暴亡,殺子時不過40歲左右。他一直身強體健,何以預見自己很快會掛掉,而使國家落在“少主”手里呢?成帝殘殺二子,最合理的解釋就是他色迷心竅、喪失人性,可是到了耿育筆下,這卻成了“遠見之明”“憂國之意”,實在是惡心到家了。
然而,耿育這番倒人胃口的謬論,既保住了皇室的面子,也巧妙維護了哀帝的權威。因此,哀帝欣然接受了他的“真相”。趙家那幾頭替罪羊被趕到邊郡后,這一大案就此塵埃落定。兩年后,解光獲罪,被發配到邊郡去了。
耐人尋味的是,對于這一大案的是非曲直,史家大都三緘其口。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很喜歡以“臣光日”的方式,褒貶一下古人言行。可是,對于耿育這樣漏洞百出、大可痛批的奏書,他卻只是原文抄錄,自己不置一詞。直到兩百年后,后人注解《資治通鑒》時才加上了一句簡評,稱“耿育之言是也。春秋為尊者諱,義正如此”。好一個“為尊者諱”!歷史上像漢成帝這樣的“尊者”層出不窮,這四個字可謂居功甚偉。
在漫長的等級社會中,從來不乏耿育一類“識大體”的人,當真相不利于所謂的“尊者”時,他們就會挺身而出,勇敢地用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指黑為白,混淆視聽,掩蓋真相。耿育為成帝做的無罪辯護,堪稱其中的巔峰之作。
(摘自《傳奇故事·百家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