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鄉(xiāng)縣衙博大精深的衙門文化被專家譽為“一座內(nèi)鄉(xiāng)縣衙,半部官署文化”,這其中,除了厚重深刻的官署文化外,不乏許多耐人尋味的衙門典故。
“衙門”的由來
據(jù)清代趙翼考史著作《馀叢考》記載,“衙門”一詞是由“牙門”轉(zhuǎn)化而來的。先秦時巡狩兵車的旗幟兩邊,紋飾如同牙的形狀,因此將這種旗幟稱為牙旗,軍營前都插有此旗,軍中聽令,必須到牙旗之下。后世遂將營門稱作牙門。后來稱公府為公牙,府門為牙門。由此可見,牙門最初只是軍中的稱謂,后來逐漸移到朝署。
《唐語林》卷八說:“近代通謂公府為公衙”,先秦時武將儀仗“像猛獸以爪牙為衛(wèi),故軍前大旗謂牙旗”,唐代尚武,乃通呼公府為公牙,“字稱訛變,轉(zhuǎn)而為衙”,于是“牙門”就變成了“衙門”。
那么,為什么“字稱訛變,轉(zhuǎn)而為衙”而沒有變成“牙”的其他同音字昵?其原因有二:一是《宋玉·九辨》中有“導(dǎo)飛廉之衙衙”,王注“風(fēng)伯次且而埽塵也。按衙衙是行列之意。后人因以所治為衙”。二是《唐書·儀衛(wèi)志》“天子居日衙”。也就是說因為衙字風(fēng)伯掃塵的成風(fēng)和有行列之意,《唐書》中有“天子居曰衙”,所以人們就把官署的牙門演繹為“衙門”。
“走門子”的來歷
所謂“門子”,清趙翼解釋說:“今世所謂門子,乃衙署中侍茶捧衣之賤役也。”“門子之名,始于唐代”。清明時的門子,其名稱來源依然與看門守門有關(guān)聯(lián),因為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或告狀,或辦事,最先接觸的乃是衙門里看門的衙役。
門子雖為賤役,能量卻不可小視。門子為官員左右親隨之人,官老爺有什么事,不分公私,都要將他們傳喚,他們實際上是官員手足耳目的延伸,是官員與民眾信息溝通的唯一通道。門子中的奸猾者,自然會利用自己的位置,為自己謀利益,而人們要到衙門辦事,便首先要過門子這一關(guān),門子的責(zé)任是“報”(為客人通報),而他們眼里盯的卻是“包”(為求通報送的門包),因此。“門子”又有了另一層涵義,猶門路。這樣,小小的門子便為中國語言增添了一個新詞——“走門子”。今天人們常說“走后門”一詞,就是由此衍生而來的。
“父母官”的來歷
“父母官”是舊時百姓對州、縣官的尊稱。《漢書·循史傳》載,西漢時南陽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視民如子”,勸民農(nóng)桑,為政勤勉有計謀,親自指導(dǎo)農(nóng)耕,常出入于田間,住宿民家。“吏民親愛信臣”,尊為“召父”。東漢建武七年,南陽郡新任太守杜詩,愛民如子,全郡百姓家家糧豐衣足。百姓拿他與召信臣相比,說“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父母官”這一尊稱從此廣傳后世。
“打退堂鼓”的來歷
打退堂鼓原指皇權(quán)官吏審案時,堂役擊堂鼓三聲,三班衙役兩廂伺立,齊聲高叫“升堂”,退堂時也擊鼓三聲。叫做“退堂鼓”。
“退堂鼓”原意是指官員審案結(jié)束之后,可以下堂休息,后來成為日常生活用語,含義卻變成做事中途退縮,可見衙門文化的影響之大。
此語出自元代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將馬來,回私宅去也。”
“明鏡高懸”的來歷
在舊時衙門的公堂上,常掛有“明鏡高懸”的匾額,其意在于標(biāo)榜公正無私、清正廉潔、斷案精詳。
據(jù)漢朝劉歆著《西京雜記》記載,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劉邦進入成陽宮,看到無數(shù)珍寶中有一方鏡,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胃腸五臟、人有疾病在內(nèi),則知病之所在,如宮人有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此鏡照宮人,膽張心動者殺之。因此鏡出自秦地,故又稱為“秦鏡”。又因此鏡功能奇特,故人們又用來比喻那些明辨是非、判案公正的法官。
后來,無論是清官,還是貪官,為了標(biāo)榜自己“公正無私、清正廉潔、斷案精詳”都在公堂上掛起了“秦鏡高懸”的匾額。隨后逐漸變?yōu)楦ㄋ椎摹懊麋R高懸”了,直至清末。
“三尺法桌”的由來
在舊時衙門的公堂上,都放有一張桌案,上放文房四寶及捕簽、刑簽、驚堂木等審案所需之物,俗稱“三只法桌”或“三尺公案”。其實,這桌案也并非三尺長(太短),也非三尺寬(太寬)。那么,公堂上的桌案為什么要稱為“三尺法桌”或“三尺公案”呢?
古代文字都是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法律代稱為“三尺法”,簡稱“三尺”。《史記·酷吏列傳》:“君為天子決平,不循三尺法,專以人主意指為獄。獄者固如是乎?”宋代王應(yīng)麟《困學(xué)紀聞》:“《鹽鐵論》乃云:‘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蓋律書以二尺四寸簡,舉其大數(shù),謂之三尺。”《明史·翟鑾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除上述典故之外,內(nèi)鄉(xiāng)縣衙還有許多有趣的典故,它們或褒或貶,或唏或笑,或揭示一個真理,或反映一段歷史。今天,雖然這些典故與我們的生活漸漸遠離,但作為衙門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