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諾貝爾的遺產只有3100萬瑞朗,迄今為止,諾獎已經頒發了112年。那么。為何諾貝爾獎金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曾在前90年里一直“貶值”
最初諾獎金額并不高,1901年首次頒獎,根據諾貝爾當初的遺愿:一位教授20年的工資。但此后獎金數額開始縮水,甚至1 923年已經降到了最低11.49萬瑞朗。盡管此后獎金名義數額在增大,但因瑞朗的幣值貶值,實際價值一直難以達到1901年的水平。
直到1991年,諾獎金額升至600萬瑞朗,才與1901年首次頒發的實際價值相當。也正是從1991年開始,諾獎金額連年上升,到2001年已經上漲到1000萬瑞朗,并一直維持到2011年。雖然2011年諾貝爾基金會投資不力,但總資產仍然高達28.6億瑞朗,是設立之初的92倍。3100萬瑞朗竟然花了111年?
其實,諾獎設立在100多年前,正是因為投資理財,所以現在不但沒花光,獎金數額反而不斷上漲,基金的盤子也越來越大?;饡①Y金投資于資本市場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不過由于基金會的特性使然,因此這部分資金更加注重資產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據悉,諾貝爾基金最早只是投資于國債與貸款等安全的證券上。但是由于每年獎金的發放與基金運作的開銷,到1953年,該基金會的資產只剩下300多萬美元。為了能夠持續運營,諾貝爾基金會開始了投資股票、房地產為主的理財,由此資產快速增值,獎金額也不斷上漲。
股票、不動產為主的投資功不可沒
據了解,諾貝爾基金會的理財并不是一帆風順。運營初期,由于投資策略比較保守,加上賦稅較重,所以經營狀況很不理想。直到1946年,基金會終于獲得了瑞典政府的免稅待遇。1953年,瑞典政府允許基金會獨立進行投資,可將錢投在股市和不動產方面,這成為基金會投資規則的一個里程碑式的改變。
20世紀80年代迎來真正的黃金期,由于全球股市增長迅速,不動產也在不斷升值。然而1985年,瑞典又提高了不動產稅,令基金會的收益大打折扣,于是諾貝爾基金會將基金會擁有的所有不動產轉到一家新成立的名為“招募人”上市公司名下。1990年初,諾貝爾基金會在瑞典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將持有的“招募人”公司股票全部出售,大大賺了一筆。2000年1月1日,基金會的投資規則有了新的改進,允許將資產投資所得用于頒獎,而不像過去那樣,獎金只能來自于直接收入,即利息和紅利。它也意味著基金會可將更高比例的資產用來投資股票,以獲得更高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