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留住青春保住美麗的話題,人們總會這樣說:男人的美是“累”出來的,女人的美是“睡”出來的。女人的美真的是“睡”出來的嗎?說實話,我還真不敢茍同。
這些年來,我從不會在夜晚12點之前睡覺。在我看來只有晚上的時間才真正屬于自己,也只有在晚上,大腦思維才最為敏捷。夜晚時分,我喜歡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或是和朋友在微博、微信上聊天,有時還喜歡做點自己喜愛的小手工,總之我才不把大把時間浪費在床榻上。我常和朋友調侃一種米氏睡眠理論:把一天24小時分成3等分,8小時工作,8小時睡眠,8小時業余生活時間。如果按80歲的壽命來算,3等分原則會告訴你,其實你光睡覺也就花掉了26年的時間。如果再扣除兒時懵懂的時間和年紀大了之后因為身體狀況導致的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耗費的時間,你能活出滋味的時間也就30來年了吧。于是我的理論就是:要想活出精彩,那就少睡覺,把時間擠出來。當然調侃歸調侃,每天維持基本的睡眠時間還是必要的。
其實在我身邊的更多朋友,晚睡早起也都是一種常態,很難說現在有多少女性會是在深夜十一二點之前就睡覺的,我覺得恐怕少之又少。會出現這種現象,我想大概是因為人們總是難免生活在一個又一個圈子里,隨時都需要與人溝通和交流,每個人的作息時間都會影響到圈子里的其他人,久而久之,一種約定俗成的時間概念就變成了更多人的生活習慣。于是很多人身邊都會有這樣的朋友,每天都像是打了雞血一樣的,早出晚歸,到了晚上九十點還告訴你夜生活這才開始。
不容置疑,這些年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習慣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反觀30年前,由于文化生活的匱乏和物質條件有限,大部分人都是晚上10點左右便睡覺了,有些可能還會更早。不過,可能因為沒有那么多的數碼產品和娛樂消遣,所以那時的人們更喜歡閱讀。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年輕人都喜歡閱讀中外文學名著,或者當時最為流行的熱門文學刊物,如《十月》、《萌芽》、《收獲》、《當代》、《譯林》、《世界文學》等,那時人們對文學作品的渴望和追求絕不亞于現在人們對電子商品的追求。而現在的人們工作更加繁忙,社交活動也更多,自然生活節奏也就陜了起來。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一個關于微博的調查結果:微博發布的價值最大化時間是每天晚上6點至11點。也就是說,現代人的作息時間在延后,甚至于人們的社交時間也不再有明確的劃分。一天中的每個時間段你可能都在進行社交活動,不過是方式和載體不同而已。同時這個調查還說明,人們現在獲得信息和咨詢的方式已經完全快餐化,沒有大把集中的時間用來閱讀,而對外來新鮮事物的接受變得更加碎片化。
有一晚深夜,在微信朋友圈里,我的一位職場女性朋友忽發感嘆:“女漢子傷不起啊!才開完會還要做文案,明天早上就要交稿。”這也許就是不少職場女性的生活常態吧。其實在我看來,睡眠雖不是女性美麗的根本所在,但基本的睡眠保障肯定是有益于女性健康的。不妨制定科學的作息計劃,工作、學習、運動、休閑合理分布,才能調節出一個更加自信、美麗的魅力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