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第208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提出抗訴或檢察建議,該規定把檢察機關對調解書的監督限定于“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而在目前司法境況下,法律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未作出明確規定,違反法律規定損害第三人利益是否屬于“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存在爭議,在我國的理論界和實務界一直存在分歧。由于法律規定的不明確,檢察機關對損害第三人利益的調解案件無法監督,利益受損的第三人常常申訴無門,損害了法律的權威,危及人民群眾對法律的信任。
1、檢察機關對調解書無法監督造成約75%的案件成為法律監督的盲區。法院調解作為我國民事訴訟的一項重要原則,達成協議是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審理案件的結果,調解活動實質上是審判活動的一種方式,因此,調解協議作為法院審判活動的結果與法院生效判決、裁定具有同等效力,直接關系到當事人的實體權利。民事調解書作為審判活動的結果,自然屬于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范疇,不能僅限于“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調解書作為抗訴或檢察建議的對象,否則人民法院將有約75%民事調解案件成為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盲區。
2、同樣是第三人利益被侵犯,只因侵犯人采用判決或調解的程序不同,被采用調解的形式侵犯的第三人就失去檢察機關監督的保護,對當事人明顯不公平。《民事訴訟法》第208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提出抗訴或檢察建議,該規定把檢察機關對調解書的監督限定于“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而在目前司法境況下,法律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未作出明確規定,違反法律規定損害第三人利益是否屬于“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存在爭議,如果原案當事人通過法院判決損害第三人利益,檢察機關可以監督,而如果原案當事人通過法院調解來損害第三人利益,檢察機關則不能監督,對于同樣是利益受損害的第三人來說明顯不公,且實際生活中原案當事人采取調解的形式損害第三人利益較多,不利于公平公正及社會和諧穩定。我院2012年,我院辦理在離婚訴訟中一方當事人與其兄弟姐妹相互串通,虛設夫妻共同債務并向法院訴訟,最后雙方自愿達成調解結案轉移夫妻共同財產,損害另一方當事人利益案件4件,均向人民法院發出再審檢察建議書并將四人以防害作證、幫助偽造證據罪移送公安機關處理。而2013至2014年上半年共發現利用法院判決、調解損害第三人利益案件3件,其中判決1件、調解2件,判決是將法院已進入執行程序查封的機械設備質押給他人,經法院判決質權有效損害原債權人利益;調解是將法院已進入執行程序查封的不動產經法院調解以房抵債償還他人債務,同樣是第三人利益受損害案件,由于違反法律規定損害第三人利益是否屬于“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存在爭議,我院只能對以判決方式損害第三人利益的案件向法院發出再審檢察建議書,而對以調解方式損害第三人利益的案件告知其向法院申請再審或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該兩案至今遲遲未能得到解決,對當事人明顯不公平。
3、檢察機關對損害第三者利益的調解書無權監督造成許多利益受損害第三人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因最高人民法院對第三人撤銷之訴未出臺司法解釋,對第三人撤銷之訴應當依照什么程序辦理、能否上訴、原審當事人法律地位等均未作出規定,人民法院不敢輕易對該類案件受理立案,而損害第三者利益的調解案件由于多數沒有進入執行程序或無需進入強制執行程序,第三人因生效調解受到損害卻無法通過申請再審得到救濟。第三人既無法通過行使第三人撤銷之訴又不能通過申請再審維護自身利益,檢察機關對損害第三者利益的調解書無權監督更是造成許多利益受損害第三人申訴無門,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4、檢察院對損害第三者利益的調解書無權監督造成部分人以調解為手段規避法律監督,破壞國家審判權威。如果檢察院對損害第三者利益的調解書無權抗訴或提出再審檢察建議,無權監督,容易滋生司法腐敗,在結案方式上給極少數人有規避法律監督之嫌的人以可趁之機,使個別審判人員借口調解而當事人一方而損害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破壞國家審判權威。
5、對損害第三人利益的案件進行監督,是維護司法公正的客觀需要,也是檢察監督權的應有之義。對損害第三者利益的調解案件不能進行有效的法律監督,必然影響民事抗訴再審工作的順利進行,也影響民事抗訴再審案件的質量。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在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同時,也負有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因此,對損害第三人利益的案件進行監督,是維護司法公正的客觀需要,也是檢察監督權的應有之義。
(作者單位:南安市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