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認為:生存環境只不過是對我們產生一種間接影響,每一個人的心靈也并不全合乎他周圍的環境,每一個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靈世界中。至于所處的世界如何,主要在我們以什么方式看待。該觀點很能闡明叔本華哲學的唯心立場。在其畢生的理念中貫穿始終的是心靈對環境的認知支配著命運的觀點,但與此同時他也傳達、描述他認為合適的生存方式。
一、關于快樂
叔本華認為快樂是痛苦的否定。
快樂是具有否定性質的,其本身并不存在,是人類幻想出來的虛無。因此,人若想要獲得快樂與幸福,并不是執著的追求,不懈的奮斗,那樣只是為自己鋪設了一條充滿苦痛的道路,并且不一定能達到預期幸福的目標。
正由于快樂是痛苦的否定,亞里斯多德命令我們不要把獲得生活得舒適愉快作為追求的對象,而要盡量避免生活中的不幸,直驅我們的真正目標。“幸福地生活”僅僅意味著“少一點不幸地生活”——亦即過著一種堅韌的生活。
叔本華關于快樂的詮釋帶給我全新的啟示,由此解開了從前許多的糾結,其結癥在于選擇道路的根本錯誤。如果充分的理解快樂的否定性質,認清能做的不是追求快樂而是避免痛苦,勢必將會免遭許多苦難。生活中許多的苦痛往往是伴隨在前期的享樂之后,而人類總是義無反顧的選擇歡樂卻在災難苦痛降臨時備受煎熬。不要痛苦的方式是同時拒絕快樂。犬儒學派的一貫做法。只可惜世人常常被幸福的紗蒙住眼睛,看不進下面深埋的苦痛。應該是但后悔無益,這與叔本華提倡享受每個此刻的思想相悖。
人生中是不存在快樂的,對快樂本身的追求就是一場對虛幻獵物的追捕。只有痛苦是真實存在的,而人類生活要做的只是逃避痛苦,享受擺脫痛苦的折磨,沒有令人厭煩的事的平緩精神狀態。沒有快樂,唯一的方式和應該做的只是擺脫痛苦。這個世界具有徹頭徹尾的虛偽性,若認不清,只會被愚弄,到頭一場空。因為快樂本身并不存在,對虛幻的追逐徒增痛苦。
二、關于痛苦
叔本華的“痛苦論”具體內容包含了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意志本身意味著欲求和渴望,欲望本身就是欠缺,欠缺帶來痛苦與煩惱.愿望不能得到滿足是痛苦,愿望滿足、實現了也是痛苦。因為愿望的實現只是滿足了眼前的利益,擺脫了短暫的痛苦,但隨之而來的是無聊和空虛,使人更加痛苦。他在其代表作《意志與觀念世界》中說“假若世界真是被意志所驅策,那必定是一個痛苦的世界。第一個理由,因為意志本身即是欲望,而所欲常超過其所能達到之范圍。滿足了一個欲望之后,留下來的是十個未滿足的欲望。欲望無窮,滿足卻有限。只要我們聽任我們的意愿驅駛,我們就永不能享有永恒的幸福或安寧。”
在叔本華看來,意志本身是向前掙扎的,這是生命意志的本質.這個意志沒有一個最后的目標,只要遇到障礙,生命意志才停止下來。如,自然現象中的重力下降,如果沒有遇到障礙,就會向前掙扎。若是遇到阻礙,就會產生痛苦,達到目標,就是幸福,而幸福從本質上說,只是短暫的,唯有痛苦才是永存的。因為達成目的,只是獲得了短暫的幸福。因為你總是趨向前,你的內心總是對自我不滿。這樣,貪得無厭的人類就只能是在滿足了愿望痛苦,愿望得不到滿足更痛苦的苦海里沉浮。
顯然,叔本華的這種認識,這種對生活的評價是純粹主觀的。在這里,他混淆了“痛苦”與“幸福”的界限。如果說愿望不能滿足實現,會有‘痛苦”的體驗。那么,愿望的實現,目標的達到,也會使我們獲得成功喜悅的體驗。可在悲觀主義者叔本華那里,人生卻無幸福可言。因為他不僅認為痛苦是痛苦,就是幸福也是痛苦。其實在奮斗的過程中,即使沒有獲得最后的成功。甚至是失敗了,可只要是付出了辛勞的汗水,努力奮斗了,那么在他前進的實踐中,也會有自豪的體驗和奮斗的幸福。而叔本華卻要人們把成功與幸福當作痛苦與無聊來嚼嘗。
第二、他提出人是最痛苦的。人越是發展完善就愈痛苦。他說:“意志現象愈完全,痛苦也就愈顯著。植物沒有感覺,所以也沒有痛苦。最低等動物的生命中經驗到最小程度的痛苦……并且智力愈發達,感覺痛苦的程度也愈高……所以一個人知道得愈清楚一一他愈聰明一一他的痛苦也愈多。”在叔本華看來,低等動物的痛苦少,人的痛苦多,知識分子的痛苦最多。他認為知識越多的人,越深思熟慮,越祀人憂天;知識發達的人往往不是為現實而痛苦,而是為過去或將來而痛苦。
不可否認,作為有著豐富知覺、感情的人類,在其漫漫人生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幸與痛苦,但這絕不與個體知識的多寡成正比。豐富的知識,主要在完善我們的人格,增長我們的才能。它可以提高人感受痛苦的敏銳度,也可以促人找到迅速擺脫痛苦的途徑,但絕不是造成痛苦的原因。理性的思考只能使我們的認識更深刻而非使我們的意志更痛苦。況且,就以一個僅具有一般理性和情感的普通人來說,多數仍以生之快樂為慰藉。正是如此,他們才始終憧憬和追求著更為美好的明天。
而叔本華的“痛苦論”卻滲透了生活的各個角落、各個方面:生存的痛苦、失敗的痛苦、婚戀的痛苦,成功后仍是百無聊賴的痛苦。總之人的一生,簡直就是一個“痛苦的世界”。叔本華從其悲觀的“痛苦論”出發,必使其解決痛苦的方法也是消極、悲觀的。他說:“瘋狂是避免痛苦回憶的一種手段。”這是他開的第一個藥方。還有其他三個藥方:自殺、放棄對人生的追求;或是干脆變更生命的狀態,達到無欲無求,即佛的超越。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叔本華對待“痛苦”的方法更表現出其哲學的消極性。哲學本是以尋求人生的意義為使命,結果卻被叔本華用來全然否定人生。“瘋狂與自殺”,會立即斷送人的生命價值,輪回涅祭,是教誨人去消極承受現世的痛苦,這些都不符合積極進取的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世界觀、人生觀。更違背了現實中大多數人的生命意志。它只能是少數意志薄弱者面對失敗時或想采取的“飲鴿止渴”的解脫方法。實質上這些主張解脫人生痛苦的途徑完全是一種宗教的欺騙。
(作者單位:武漢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