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被認為是天才的大綱,包含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而《提綱》第十一條歷來被人們所引用,被看作是解讀“馬克思哲學革命”實質的一把“鑰匙”,被銘刻在馬克思的墓碑上。本文從表面意思和深刻內涵兩方面解讀了《提綱》第十一條,并針對第十一條的內容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其他哲學的不同。
關鍵詞 馬克思 哲學家 解釋世界 改變世界
1845年的春天,27歲的馬克思在一個筆記本上寫下了一份11條的提綱,他在筆記的上端寫著:“關于費爾巴哈”。1888年,恩格斯在馬克思的舊筆記本中發現了這個提綱。恩格斯認為,“這是匆匆寫成的供以后研究的筆記,根本沒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是非常寶貴的。”因此將它發表。
“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恩格斯準確地判定了《提綱》在馬克思主義形成、發展中的歷史地位。《提綱》在國內也被認為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核心的新世界觀創立的標志,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的標志。
一、對《提綱》第十一條表面意思的理解
《提綱》第十一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是馬克思的經典名句,雖然只有24個字,然而它并沒有因為人們的熟悉和頻繁的引用,以及語句的簡短,而變得簡單易懂、內涵明了。它蘊含著的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可謂是《提綱》的畫龍點睛之筆,構成了馬克思思想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一環。
首先,從這句話的語言表述來看:從“哲學家們只是……”,“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句話,很容易使人感受到它強烈的感情色彩和要求改變世界的行動意志,從而能夠為馬克思這句話所蘊涵的厚重的使命感和現實感所震撼。它一方面表達了馬克思對于以往哲學家們的不滿;另一方面表達了一種關于自身的強烈的使命感和行動的要求;更重要是表達了一種由于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即找到了問題的關鍵之處,因而導致馬克思對自身思想處于徹底轉變、根本變革之關鍵點的清醒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受。它清楚地表明,馬克思此時已經意識到了其思想發展思路的根本性轉變。
再者,從這句話表達的內容來看,“哲學家們只是……”,“問題在于……”之斷語,不僅是馬克思對于以往哲學家工作的一種評價或總結性闡述,而且更重要的是他點破了——“問題在于……”這一要害,表征著馬克思在揚棄以往哲學家的不足和缺陷的基礎上,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處,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以往的舊哲學的根本不同的歷史使命,或者說他已經開始建立了新的問題。因此,人們在解決“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或者馬克思哲學與以往哲學的實質區別等問題的時候,不可避免地都非常重視對這句話的解讀。
二、對《提綱》第十一條深刻內涵的理解
首先,《提綱》第十一條中所說的“哲學家們”,不是指馬克思以前的一切哲學家,而是特指德國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家;不是說馬克思以前的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完全不想和不去改變世界,而是特指德國青年黑格爾派哲學家實質上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不敢用革命的實踐改變德國黑暗的現實世界。這是當時德國資產階級軟弱性的理論表現。青年黑格爾派只進行宗教批判、哲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不敢進行政治的批判、實踐的批判、武器的批判。青年黑格爾派并非完全不希望改變德國的現實,只是他們改變德國現實所采取的方法不能在實際上使德國的現實發生改變,所以從實質上和實際效果上說,他們的哲學只是解釋世界,而不能改變世界。
其次,關于“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的關系問題,學者們莫衷一是。有人認為 “改變世界”是馬克思在哲學思維方式上的變革:舊哲學是從先驗的理性原則出發的,“解釋世界”,就意味著他們要讓現實的世界去屈從理性的抽象原則,“改變世界”則是從現實世界出發,而不是從抽象原則出發。還有人認為,馬克思說出“改變世界”的名句時感悟到了“做”的問題,這是西方哲學史上明顯忽視了的問題。
顯然,馬克思在這里已經把重點完全放在“改變世界”上。但更重要的是,“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的關系中隱含著二者不可分割的、并非并列和等重的關系,“改變世界”是包含著“解釋世界”這一層的。所以,雖然從文字的排列順序上看來,《提綱》第十一條將“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各自平行地置于前后半句中,似乎把二者等量齊觀;但是實際上,“改變世界”是更根本、更基礎的,“改變世界”本身包含著“解釋世界”,并且是優于、重于“解釋世界”的。
“改變世界”不是盲目的,總是需要以“解釋世界”為前提的。這無疑是正確的。但馬克思談論的不是問題的這個方面,或者不是在這個層面上談論這個問題。實際上,馬克思的思維更深了一步,強調的是實踐自身的獨立性、本源性,強調實踐對于理論的優先性。實踐是根本的,也只有實踐是獨立的;實踐包含理論,理論是第二性的,是根源于實踐的,是由實踐所派生的,是實踐或者現實世界的一個方面、組成部分。即使像哲學這樣的理論具有超越性,那種超越性也是來自實踐本身的。并且理論問題的提出和解答,都不是理論自己的任務,而根本上是實踐的任務。
實踐觀的確立使“改變世界”成為馬克思為之奮斗一生的思想總綱領。實踐能把居于能動與主導方面的主體和居于依據與基礎方面的客體聯結起來,形成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是人能動地改造世界的活動。馬克思把實踐觀點引入哲學,強調即使我們對世界作出了正確的說明,提出了非常科學的理論,這件事本身并不會引起世界的任何改變。要改變世界,只有使理論回到實踐中,使之成為對世界進行物質改造的巨大力量。同時,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使說明世界的理論得到檢驗和發展,從而使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化;認識的深化又反過來促進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以改造世界為根本目的,是建立在正確解決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之上的。馬克思要告訴人們,只有一個世界,那就是現實世界,實踐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 正因為如此,才有必要突破作為“解釋世界”的哲學本身的限制,進入“改變世界”的現實中去。
最后,在《提綱》第十一條中,馬克思的具體指向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中前半句“解釋世界”是指向哲學,而后半句“改變世界”已經從哲學轉向了現實世界。以往的哲學家或者哲學只是解釋世界,解釋世界既是哲學或者理論所及的范圍,又是它無法逾越的界限。改變世界的邏輯力量在于,應該并且必然能夠突破如此的限制。問題只有在現實世界中,在改變世界的過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
從《提綱》第十一條看出,馬克思從一個“哲學家”轉變為“共產主義者”,從一個舊式的、傳統哲學家轉變為實踐唯物主義者了。他思考已經是“改變世界”本身了。“改變世界”的“問題”,不僅僅是或者不再是哲學家和哲學的問題,而是屬于一個全新的問題,它必然地應該在一個新的、更廣闊的領域里得到解決,就是現實世界。改變世界的問題是屬于馬克思所謂的實踐的唯物主義者的任務,實踐的唯物主義者能夠突破作為“解釋世界”的哲學本身的限制進入“改變世界”的現實中去。“改變世界”的活動能夠突破哲學家或理論家的限制,使他們加入到實踐的唯物主義者的行列中去。
總之,《提綱》第十一條表達了馬克思對于世界(包括自身和哲學)的看法、態度、觀點的根本性轉變,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往舊哲學的根本不同的歷史使命,也是“馬克思的哲學革命”的實質所在。
三 、《提綱》第十一條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在馬克思之前長達兩千年的舊哲學里,唯心主義的最高代表是黑格爾,唯物主義的最高代表是費爾巴哈。他們都是舊制度的維護者,都不懂得實踐對舊制度的改造作用,都不懂得理論對實踐的依賴關系,因此,不能科學的解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關系問題。他們只能在各各自的理論研究中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做出這樣或那樣的解釋。
馬克思則一反兩千多年的哲學傳統提出,哲學不僅要解釋世界,弄清楚世界的本質和規律。更重要的是運用這種對世界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通過實踐,能動的改造世界。馬克思把實踐的觀點引入哲學領域,科學的解決了理論與實踐、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關系問題。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在于,它不僅要說明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不僅要從理論上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動中,在社會實踐中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改造世界的哲學,是批判的哲學,是實踐的哲學。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張培培.從哲學家到共產主義者--<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的一種新解讀[J].寧夏社會科學,2012(3).
[3]趙家祥.如何理解<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J].哲學與時代,2010(4).
[4]蒙運芳.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的新理解[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