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檢察信訪是真實反映社情民意,了解人民群眾訴求的重要平臺,充分發揮檢察信訪工作對外監督、對內制約的作用,有利于檢察工作進一步服務大局,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
關鍵詞 檢察信訪 來訪人 心理特征
檢察信訪是信訪人采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人民檢察院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控告、舉報和申訴,依法由人民檢察院處理的活動。檢察信訪工作在維護社會穩定中起著積極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檢察機關維護公平正義的重要手段,是化解信訪矛盾的中樞神經,更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任務。在實際工作中,從事檢察信訪工作的干警要正確履行控申檢察職能,妥善處理好控告、申訴、群眾舉報等信訪問題,化解社會矛盾,獲得良好的法律和社會效果,就要準確把握來訪者的心理動態,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動權,全力維護社會穩定。
一、來訪者非病態心理剖析
(一)失衡心理型
在心理學上,“失衡心理”指的是個體的神經系統與周圍的客觀條件的那種平衡被打破了。(1)具體到檢察信訪工作,來訪者的失衡心理往往有以下兩方面特征:一方面,此類來訪者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比較消極,看點問題較為悲觀,總覺得別人日子過得挺順利,自己卻會遇上這種難題,社會對自己太不公平。另一方面,此類來訪者只是從表面上將自己的情況與有相似問題的人進行對比、分析,不看具體問題,不問具體事實,抓住所謂的“共同點”不放,滔滔不絕,沉浸在自己陳述當中無法自拔,并且難以打斷,不斷重復來訪。
(二)僥幸心理型
僥幸心理是人為了追求個人目的且對自己的行為所要達到的結果過于自信而存在的不負責任的、放縱的、投機的一種心理狀態。在檢察信訪案件中,有些來訪者明知自己反映的問題不符合法律規定或者欠缺相關證據支持,只是想通過檢察信訪這種途徑重新獲得審判機會或者推翻法院的判決,總認為可以影響案件審理或者扭轉對自己不利的局面。
(三)情感訴說型
這類型的來訪者通常經歷比較坎坷,生活磕磕絆絆,遭遇了某種不幸,性格又比較內向或心胸不寬廣,從而沒有很好地消化負面情緒。見到接訪干警后往往講一些與所反映問題無關的經歷,以求得接訪干警的了解、同情。從某種角度,其反映的問題對于其來說并不重要,來訪者只是找一個對象來訴說自己的不滿,傾訴完了情緒便趨于穩定,加上接訪干警的勸解,一般都會得以安撫。但等過一段時間后,一旦想不通,就又會到檢察院來要求處理問題,再次訴說。
(四)偏執心理型
偏執心理型往往以偏概全,以自我為中心,固執己見,強詞奪理,認為自己說的做的都是正確的,遇到問題容易走極端,鉆牛角尖。這類來訪者只看到對自己有利的法律條文或者將法律條文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解釋,盡管干警進行了無數次的解釋、答復,都無濟于事,有的甚至還與干警進行激烈爭執,辱罵干警,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收效甚微。
二、端正工作態度,及時處理信訪事項
檢察信訪工作是聯系群眾的橋梁,也是傾聽群眾訴求與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通道與平臺。做好檢察信訪工作能夠及時掌握當前社會熱點與難點問題,最大限度地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干警特別是年輕干警總認為處理檢察信訪工作的控告申訴部門是所謂的“養老”部門,適合即將退休的老同志,工作比較清閑,很難干出工作實績。
“求木之長,必固其根;欲流之遠,必浚其源”,要扭轉思想,做好檢察信訪工作,應該做到以下三點:第一,態度端正,認真接待每一位來訪人員。群眾來檢察院信訪,是對檢察機關的信賴,希望自己的問題和困難能在檢察機關得到重視和解決。畢竟絕大多數來訪者所反映的問題關系到他們的切身利益,有的是反映過多個部門沒有得到處理才來求助于檢察機關。由此,不論來訪者反映的問題是否存在,都應重視每一位來訪者。第二,詳細記錄來訪原因,及時聯系相關科室進行處理。在接訪工作中,接訪記錄不僅是工作記錄,還為掌握來訪者心理,研究工作方法,更好的處理問題打下了基礎。接訪干警在了解來訪者反映的問題后,應及時聯系相關科室,全程追蹤問題的處理情況。第三,針對不能當場處理的,應承諾在一定時間內答復。一方面承諾的時間不應過長,如需延長時間應及時通知來訪者延長的理由。另一方面盡量將當事人通知到現場,與其面對面告知問題處理的過程和結果,做好釋法說理工作。
三、通過語言工具,平復來訪者抵觸情緒
在當前的社會需求和法律環境下,語言成為檢察信訪工作一個重要的工具。各種語言的使用及互動不僅構成了檢察信訪工作的核心,也為檢察信訪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語言要通俗易懂。來訪者的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其中絕大多數是普通群眾,對法律的了解多是通過電視節目、報紙媒體等,沒有系統學習法律的背景,接訪干警應多使用口語,必要時盡量使用地方俗語,多打比方,多舉例子。如使用語言過于書面化或專業化,不僅增加來訪者的理解難度,更會拉大來訪者與接訪干警的心理距離,增加其抵觸心理,難以取得良好的接待效果。
語言要文明有度。在接訪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情緒激動的來訪者,甚至有辱罵接訪干警的情況出現。此時,不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應保持克制冷靜,待來訪者情緒穩定后,再繼續進行接訪工作。另外,在與來訪者的溝通中,更多的要從來訪者的角度思考問題,語言做到有度有節,保持委婉有度。
四、結合心理學,取得良好接待效果
心理學大師理查德·懷斯曼曾經在他的作品中提到一個實驗:讓一些人聚在一起,讓其中一半人回憶之前的人生中被別人拒絕的經歷,讓另一半人回憶他們被別人接受的經歷,然后讓他們估計一下他們所在屋子的溫度,結果顯示前者比后者感受的溫度低。(2)
上述實驗有力的證明了心理學干預的重要性。隨著生活和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加,人類已經進入了“心理疾病”多發時期。作為從事檢察信訪工作的干警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已經成為一種必須,一定情況下將心理咨詢技術引入檢察信訪工作也是大勢所趨。
接訪干警可以閱讀心理學書籍,初步了解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有條件的單位可以邀請一些專業心理咨詢人員進行授課,進一步加強接訪干警的心理學基礎。此外,可以聘請一些專業心理咨詢師參與到檢察信訪工作過程中來。一方面在接訪干警與來訪者溝通過程中,觀察來訪者的情緒,及時給予接訪干警一定的提示,適當降低來訪者心理防御,讓來訪者更多地自由表達所思所想。另一方面可以及時矯正來訪者的不健康心理。針對反復多次來訪人員,可以建立心理狀況記錄檔案,組織干警與專業心理咨詢人員定期上門進行心理疏導,逐漸糾正來訪者的異常心理,進一步做好檢察信訪工作。
五、做好釋法說理工作,規范來訪者行為
從事檢察信訪工作的干警要全面了解法律法規,特別加強學習新的法律法規。對不了解相關法律法規的來訪者進行耐心講解;對片面解釋法條的來訪者,指出其理解的片面性,不能斷章取義為其所用。同時,來訪者反應的問題類型多種多樣,針對不屬于檢察院管轄或者屬于上級院管轄的,應向來訪者解釋檢察機關主體管轄及級別管轄的有關法律規定。對不屬檢察機關管轄的,應告知其向相關部門反映問題。
對來訪者出現極端行為的,要以教育引導說服的方式解決。打消來訪者以訪獲利的心態,讓他們意識到只有通過合法渠道爭取合法權益,我們保護的也是信訪人的合法權益。(3)接訪干警要站在人的欲求本性上,理解和包容來訪者的無理或過高要求,以剝繭抽絲的方式去疏導來訪者的怨氣,降低其心理欲求,促使其回歸正常生活,達到化解矛盾糾紛的效果。
注釋:
(1)李勃.社會失衡心理問題緣由探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6):85.
(2)胡娟.心理學與法學交融下的“正能量”[N].人民法院報,2013年2月21日第005版,第2頁.
(3)劉永生.從信訪人心理淺析纏訪糾紛的應對策略[J].201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