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和導致經濟事項不確定性因素的增多,會計職業判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文在分析會計職業判斷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指出了提高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措施。
關鍵詞 會計 職業判斷 職業判斷能力 準則
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制度》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對新制度的評價,筆者贊同蓋地教授的意見,即中國企業會計標準已基本實現丫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大同.是高質量的會計標準。因此,筆者認為,當前我國會汁改革和發展的首要任務,不是加快會計標準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問題,而是如何著力提高會計人員職業判斷水平俐題。
一、會計職業判斷的內涵
會計職業判斷就是會計人員在會計法規、企業會計準則、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范圍內,根據企業理財環境和經營特點,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處理會計事項和編制財務報告時,對所采取的原則、方法、程序等進行判斷與選擇的過程,即應采用什么樣的會計政策進行判斷與選擇。會計環境復雜多變,不確定性經濟事項日益增多,而會計標準卻日趨簡化,這是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方向。隨著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會計職業判斷的空間不斷增大,會計人員需要有敏銳、準確的職業判斷能力,如實地確認和計量企業資產、負債的價值和當期損益等。會計職業判斷貫穿會計工作的始終,它的存在是由會計理論和技術的缺陷性、經濟活動自身的模糊性以及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所決定的。在會計實踐工作中主要表現為:會計原則的選擇與協調,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會計估計,重要性原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實際運用。
二、會計職業判斷的影晌因素
(一)個人、企業利益因素。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對稱容易誘發機會主義行為,使會計職業判斷發生偏差。會計人員作為一名職業者,首先有對金錢、物質的需求,以滿足其生存需要。主要表現在:①對貨幣收入的追求。貨幣收入量的多少標志著其經濟利益需求的滿足程度。②對非貨幣收入的追求,如對在職消費的需求、要求更多的福利待遇等。豏因此,客觀上會計人員不能充當中介人的角色。在進行會計職業判斷時,會計人員往往會附和管理當局的意思或暗示,選擇有利于管理當局的政策,從而使結果有利于自己。就企業管理者而言,企業管理者的經營業績在一定程度上與本人的各項經濟、政治待遇相關。這是因為我國現行干部制度、人事制度不夠完善,有的部門沒有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片面地將完成的指標數作為考核、任用、提拔干部的標準。而我國資本市場上,公司保牌、配股都是以會計信息,特別是利潤信息為基礎的。由此可見,實證會計所支持的三大假設(管理當局報酬計劃、債務契約、政治成本)為企業管理當局利用會計職業判斷操縱利潤提供了可能。因而一定程度上致使會計主體和企業管理當局為了自身利益,選擇一種對自己有利的會計政策。
(二)會計準則內在的局限性。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不可能對各種類型的企業及其業務的會計處理做出詳盡、具體的規定。2006年財政部發布了新會計準則體系,具體包括1項基本會計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從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實施。從具體內容來看,我國新頒布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更加趨同,標志著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的實質性突破。但是,新會計準則只是對會計工作提供了指導,并沒有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經濟事項,特別是以前沒有遇見過的經濟事項,更是只能提供一些會計原則供會計人員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必然要求會計人員提高會計職業判斷的能力和水平。另外,盡管38項具體準則基本上涵蓋了現階段各類企業經濟業務的一般情況,但是在企業實際工作中還可能存在某些特殊經濟業務,這些業務暫時沒有具體準則來規范,會計人員只能根據會計準則的精神對這些經濟業務進行判斷和處理。另外,會計準則的制定出臺應當事先受到全體利益相關者的關注,應根據自身的利益進行充分的博弈。若在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中沒有經過充分的博弈,利益相關者只能是被動地接受。當會計準則與有的相關者的利益發生沖突時,其很可能千方百計地鉆會計準則的漏洞,濫用會計職業判斷以做出利己的行為。
(三)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包括會計人員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以及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兩個方面。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過程是一個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的過程,正確地運用會計職業判斷首先要求會計人員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會計人員要能領會會計法律、法規的精神,要能識別經濟業務的實質,熟悉同類業務的處理規范。其次,要求會計人員應具備崇高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職業道德,這是會計人員做出客觀、公允判斷的前提條件。為此,會計人員必須自我約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信息代表著一個企業的品質。而在會計信息的生成過程中,會計職業判斷始終面臨著客觀性與相關性、穩定性與適用性、利益驅動與公允揭示等觀念和立場的矛盾與斗爭,始終伴隨著道德因素。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會對會計職業判斷的結果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這是必須予以重視的重要因素。會計職業判斷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權衡性,作為會計職業判斷的主體,會計人員能否合理地運用會計職業判斷,對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恰當反映,確保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高低。雖然近些年會計教育得到了發展,會計人員的學歷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會計人員對新業務、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強,會計職業判斷的總體水平低下。大部分會計人員只知道照章辦事,過分依賴企業領導;在進行會計職業判斷時,往往容易忽視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和技術條件等非會計因素的影響。同時,由于受產權機制的制約,會計人員與企業經營者同屬企業管理人員,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且會計人員的工資、待遇等均由企業經營者決定,在這種情況下,會計人員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勢必會做出有利于經營者的職業判斷,從而損害投資者的利益。
(四)公司治理結構。會計人員是為特定的會計主體服務的,企業選擇會計政策的立場實際上是企業管理當局的立場,而企業管理當局的立場取決于其公司治理結構。’因此公司治理結構是約束會計職業判斷的內部監督機制,是健全會計職業判斷執行機制的基石。良好的會計職業判斷支撐環境是會計職業判斷正確行使的保障?,F代公司制企業中存在眾多利益主體,他們對公司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公司治理結構就是這些利益主體在權、責、利上進行劃分和相互制衡的機制。雖然會計活動本身并不屬于公司治理結構的一個環節,但由于很多契約的確立是以會計數據為基礎的,會計人員與企業管理當局又存在事實的雇傭關系,因此公司治理結構往往會影響某些會計行為。公司治理結構如果存在缺陷會使制衡機制的約束力削弱,為企業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提供機會,從而使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不可避免地受管理當局的干預。
三、提高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對策
(一)不斷提升會計職業判斷意識。在豐觀上樹立一種職業判斷意識,是會計人員提升職業判斷能力并能夠正確運用職業判斷的前提條件。會計準則賦予會計職業判斷較大的宅聞,這在客觀上需要會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會計人員必須從過去只需根據會計制度的明確規定作簡單的是非判斷向職業判斷邁進,提高對會計職業判斷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
(二)豐富自身專業知識,加強實踐訓練。會計職業判斷是一種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只有具備較扎實的專業知識才能做好。首先,會計人員必須重視會計基礎理論的學習?;A理論可指導新程序的開拓,增強判斷能力。其次,在熟練掌握會計知識的同時,還應掌握與會計相關的經濟,金融等相關知識,熟悉現代化的會計處理手段。最后,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新政策、新法規、新制度不斷出臺,這就要求會計人員接受后續教育。不斷充實和更新知識,認真領會相關政策、準則,制度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使之成為開展會計職業判斷的利器。同時會計職業判斷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會計人員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應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在實際工作中作出恰當,正確的職業判斷。而這種經驗是在會計實踐中通過不斷訓練積累起來的。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當對會計人頁的工作崗位有計劃地進行輪換,以促進會計人員全面熟悉各個會計工作崗位的業務。不斷提高綜合業務素質。其次,會計人員還要經常與其他專業人士溝通、討論。交流執業經驗,分析會計環境未來變化趨勢等,善于向別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我,最終達到提高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目的。
(三)提高會計判斷主體的職業道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是會計人員在執業過程中應遵循的行為標準和道德規范,包括會計人員在執業時所體現出來的執業品德、職業紀律和職業責任感等。會計準則賦予會計人員會計判斷的空間越大,就越需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尤其是當法律法規無明確規定時,會計職業道德的作用就越顯得重要,它能使會計人員自覺抵制各種利益的誘惑,不受權勢和偏見的影響,確保判斷所產生的會計信息能客觀,公允地反映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因此,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的會計人員在執業時將會正直、誠實、公正和客觀,具有良好的職業紀律的會計人員在執業時將會合理地約束自己的行為。要做到這些,會計人員必須增強法制觀念,自覺接受職業道德教育,不斷提高職業道德水平。
(四)建立健全治理結構,加強內部控制體系治理結構是約束管理人員職業判斷的內部監督機制,是健全職業判斷執行機制的基石,完善的治理結構能有效地發現會計舞弊,督促職業判斷公允,降低會計職業判斷的風險。首先,內控體系的設計要使會計人員便于熟悉單位組織的不同部門和業務流程,真正參與經營管理,對具體業務有較深的了解,具有全局性觀念,其作出的職業判斷才是完整的、準確的。其次,在會計機構中增設專門的財務分析部門或崗位,對已作出的職業判斷進行驗證分析,評估并修正職業判斷,同時會計崗位也能相互制約,防止濫用會計職業判斷。另外,建立對重大的不確定事項集體決策制度,防止因個體的局限性而造成的失誤。由財務會計決策中心對不確定事項進行分析、研究,判斷,多渠道采集信息,按程序規范操作,確定多個方案的比較及優選,提供給企業管理層決策。最后,完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會計職業判斷的有關信息,包括重大會計政策的選擇、重大事項的會計處理方法、或有事項對財務成果的影響等,讓會計報表使用者全面掌握會計信息,認識到不同的會計職業判斷及選擇的結果,避免發生法律糾紛,滿足不同相關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四、結語
綜上所述,建立健全他律與自律相結合的規范管理制度,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在會計實踐中逐步培養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最終能促成會計人員從他律走向自律,真實、客觀、公允的進行會計選擇。這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需要會計主管部門,社會集體和會計人員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夏博輝.論會計職業判斷.會計研究[J].2003:4.
[2]劉蘭蘭.會計職業判斷的現狀及對策[J].管理,2007:3.
[3]蓋地.大同小異:中國企業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準則[J].會計研究,2000(7):34-4l.
[4]劉玉廷.關于金融企業會計改革的幾個問題[J].會計研究,2001(6):4-5.
[5]普華,永道著.王立彥等譯.首席財務官:公司未來的建筑師[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唐松華.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學分析[J].會計研究,2000(3):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