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2008—2012年財政收入各項指標為基礎,選取省內與我市經濟相當或地緣相近的十堰、荊州、黃石、黃岡、咸寧、恩施6個地市與我市進行橫向對比,分析我市地方財政總收入、公共財政收入、稅收收入、非稅收入、基金收入在規模、增速、結構上的發展態勢及特點。
關鍵詞 財政收入 形勢分析
近年來,全市上下緊緊圍繞“四個荊門”建設,高舉“中國農谷”旗幟,全面開展“喜迎十八大,爭創新業績”主題實踐活動,全市經濟社會實現持續較快發展。近5年我市財政收入增速節節攀升,收入規模取得較大突破:一是地方財政總收入突破100億元大關,達到105.2億元;二是公共財政收入突破50億元大關,達到50.7億元;三是地方稅收入突破30億元關口,達到36.8億元;四是政府性基金收入接近30億元,達到28.7億元規模。在財政收入規模跨上新臺階的同時,財政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區域發展更加均衡。
一、地方財政總收入
近5年來,納入本文分析的7個地市財政總收入平均增長2.3倍,其中:十堰市增長75.84億元,為7地市之首。我市在5年間,地方財政總收入由2008年的35億元規模,增長到2012年的105億元,增長3倍有余,增速較7地市最高。其主要原因是2009年的成品油稅費改革,每年為我市帶來20多億元的成品油消費稅凈增長(圖1)。
公共財政收入從公共財政收入的年均增速看,近年來我市公共財政收入年均增速為35.8%,超全省平均水平9.2個百分點,高于周邊6地市平均增速4.7個百分點,僅次于十堰40.2%的年均增速,在7地市中排行第二。
2012年我市公共財政收入規模和增幅在全省17個地市中均排行第9位,較以前年度有1到2個位次的提高。在7地市中我市公共財政收入規模排第5位與上年度相當,增幅排第2位,僅次于咸寧。
5年來我市財政收入穩步增長,但2011年的高速拉動,卻是存在一些特殊因素:一是按財政部要求,將絕大多數的非稅收入納入預算內管理,增加公共財政非稅收入約2億元;二是2011年調整省以下分稅制財政體制,稅收征管積極性增強,增加稅收約6億元;三是隨著招商引資和工業園區建設力度的加大,我市經濟發展后勁增強,增加當年稅收近3億元,僅李寧公司2011年就凈增加稅收2億元;四是價格上漲帶動以現價計算的財政收入增長,2011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6%,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15.3%,帶動以從價計征為主的地方稅收收入增收約3億元;五是熱電三期低基數帶來增收,2011年熱電三期入庫稅收1.4億元,增收1億元,同比增長206.5%。五方面因素拉動當年公共財政收入增幅64.7個百分點。
從收入級次上看,縣級收入發展加快。近5年,我市縣級公共財政收入以年均37.6%的水平高速增長,超全市公共財政收入年均增速近2個百分點。縣級公共財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由2008年的70%,提高到2012年的74%。縣級稅收收入在縣級公共財政收入中的比重為71%,稅收質量高出市本級5個百分點。與其它地市相比,5年來我市縣級公共財政收入累計實現107.8億元,37.6%的年均增速在7地市中列第2位,僅次于十堰。74%的縣級公共財政收入占全市收入比重,在7地市中排第3位,次于恩施和黃岡(表1)。
表1 近5年各地縣級公共財政收入情況 單位:億元
我市所轄東寶和鐘祥,2011年在全省102個區縣公共財政收入排位中處于靠前位次,掇刀和京山處于居中位次,沙洋排名較為靠后。其中:掇刀和東寶2011年的人均公共財政收入分別排在全省第20和28的位置,較2007年前進了31和14個位次(表2)。
表2 近年來各區縣公共預算收入全省排位
盡管近年來我市財政收入增速和增量都保持了一個較高的水平,但總體而言與全省各地市相比較,仍處于一個中等位置。
二、地方稅收收入
2012年,我市地方稅收實現36.8億元,增長27%。全市按照現價計算的GDP增長12.2%,地方稅收增幅比GDP現價增幅高14.8個百分點。但如果加上上劃中央四稅,我市全口徑稅收收入完成98.8億元,僅增長4.3%,比GDP現價增幅低7.9個百分點,主要原因為2012年底為保一般預算收入增幅,而壓庫消費稅6.8億元所致(圖2)。
近年來稅收增幅情況
圖2
2008年起我市稅收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左右,與其它6個地市增幅水平相當,2011年稅收增幅極速擴張,超過全省平均增幅46個百分點,超其它6個地市平均增幅20個百分點,到2012年包括我市在內全省各地稅收增幅均又回落到25%左右的水平。2012年我市地方稅收規模在全省排第9位,在7地市中排第5位,均與上年度持平(表3)。
表3 7地市地方稅收收入 單位:億元
從結構上看,與實體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4大主體稅種在地方稅收收入中占主導地位,各地平均占比為62%,其中:荊州最高為70%,十堰最低為54%。我市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近5年累計實現公共財政收入63.2億元,占地方稅收收入的61%,占比情況在7地市中排第4,處于居中位置。主體稅種年均增速為37.8%,在7地市中排第3位,次于咸寧和黃岡。10類小稅種5年間為我市貢獻了40.3億元的公共財政收入,占地方稅收收入的39%,年均增速為48.5%,高于其它地市平均增速14個百分點,增速居7地市之首。
分稅種上看,2008-2012年,我市增值稅年均增速為24.3%,低于全市稅收增速15個百分點,但與其它6地市增幅水平相當。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均實現了超過40%的較高年均增速,但企業所得稅增速與其它地市平均增速相比,低了近7個百分點。資源稅、房產稅、印花稅等小稅均基本實現了30%左右的穩定年均增速,但耕地占用稅和土地增值稅以年均111%和92.3%的高速度增長,居7地市之首,分別超其它地市該稅種平均增速45和30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受近年來我市加大城鎮化進程和開發區建設影響。
三、非稅收入
近5年,我市非稅收入總量呈逐年增長態勢,2012年完成13.9億元是2008年的2.7倍,年均增速為28%,在7地市中排第3位,次于十堰和黃石。但在環比增幅上,呈現出下降上升再下降的不穩定態勢,2012年比上年回落6.2個百分點。
在我市非稅收入所占比重較大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專項收入、罰沒收入和其他收入中,行政性收費2011-2012年增幅突出,分別實現70.2%和93.9%的較高增幅,其原因主要是2011年起將預算外資金納入預算內管理,導致教育行政性收費增長3.2億元。專項收入2012年同比增幅68%,主要是教育費附加收入納入預算內管理和探礦采礦權價款一次性入庫這兩項增收近1億元。罰沒收入和其它收入在近2年中出現增幅下降趨勢,2012年兩項收入均為負增長,同比減收4890萬元(表4)。
表4 近5年各地非稅收入情況 單位:億元
2008-2012年,我市非稅收入累計實現42.9億元,收入規模在7地市中排第6位,僅高于恩施。與收入規模和我市相近的十堰、荊州兩地比較,一是增長空間較小,我市近5年非稅收入占公共財政收入的比重平均為30.6%,已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比十堰高出12.4個百分點,比荊州高出2.7個百分點;二是收入結構較差,非稅收入中其它收入的比重達21%,高于十堰和荊州平均14個百分點,作為非稅收入主體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專項收入、罰沒收入在我市所占比重僅為69.3%,低于兩市近15個百分點。
四、政府性基金收入
2012年我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28.73億元,較2008年增長19倍多,但從2010年起增幅開始大幅回落,2012年較上年減收近10億,主要原因是2011年國家加強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加上近年來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連續高增長擴大了基數。2008-2012年我市累計實現土地出讓收入63.5億元,比我市5年的非稅收入總和還多20.6億元,占基金收入總量的74%。2011和2012兩年間,完成了土地出讓收入近5年總和的99.7%,63.3億元,其中2012年完成26.8億元,較上年下降26.7%。
綜合以上情況,我市財政收入的規模和增速在地級市中處于一個中等位次,從近5年的情況看,財政收入增幅一直高于我市經濟發展水平,長期處在較高位置,未來財政收入的增長空間將逐漸縮小,收入形勢不容樂觀。建議市政府:
一是打牢工業基礎,保持第二產業穩定增長。一方面鞏固重點企業,通過相關扶持政策,幫助老工業企業調結構、增產能。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切實做強“一核六片十五園區”。
二是優化投資環境,促進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加快城鎮化,實施鐵路、港區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推動建筑安裝業發展;做大做強商貿物流,加快物流中心建設,推動交通運輸業發展;加快實現村鎮銀行縣域全覆蓋,做大融資擔保業,推動現代金融業發展;大力發展旅游,優化城市綜合商業網點布局,引導住宿和餐飲等現代服務業發展。
三是加強稅收征管,強化細化征管措施。開展專項檢查,對餐飲、娛樂行業、食堂、農莊、各類培訓機構、中介機構等開展清理,清繳欠稅;改革征管方式,加強對大型商場超市的租賃柜臺稅收征管,將由柜臺分散繳納改為集中繳納,加強貨物運輸銷售混業企業稅收征管,由銷售運輸“一票制”改“二票制”征收;加強跨區稅收協調。協調鐵路荊門橋工段,將其所管轄的路段工程建設稅收在荊門繳納。抓緊搞好襄荊高速總部和煉銷公司荊門辦事處稅務對接。
(作者單位:湖北省荊門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