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對2012屆本院旅游英語專業的學生的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認為就業能力與就業質量成正相關關系,學校要根據社會發展,不斷修改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調查顯示:學校要從學生職業素質、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等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以獲取高質量就業。
關鍵詞 就業能力 就業質量 畢業生 調查 旅游
一、調查目的及內容
本次調研是為了進一步了解我院旅游英語類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正確認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與就業質量的關系,掌握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對我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改進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為學生獲得高質量就業打下扎實的基礎。
帶著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與就業質量有什么關系的問題,2013年10月,旅游英語專業調研小組就2009年入學、2012年畢業的旅游英語班44名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展開了問卷、打電話和走訪等方式的調查。截止2013年12月共收到有效的問卷答案25份,打電話與用人單位交流30多人次,走訪企業調研10余家。
二、學生現在的就業情況及分析
接受調查的畢業生按工作類型劃分,旅游相關行業占50%;行政占14%;教師行業占13%;銷售行業占15%;其它占8%。 剛開始工作時,收入在1000~1500的占11%;1501~2000占57%;2001~3000占13%;3000以上占5%;不確定占9%。一年以后學生的收入發生了一些變化,1500~2000占23%;2001~3000占34%;3001~4000占23%;4000以上占11%;不穩定的占9%。調查中我們發現單看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業質量并不高。調查結果顯示,高收入的畢業生絕大部分是學校的學生干部或活動積極分子,綜合能力相對強一些。
以我院2012年旅游英語專業的44名同學為例來分析,44名畢業生中現在工資在4000以上的11%,在校期間都是學生管理干部和各種大賽獲獎者,如三年來一直任本班班長的廖卓婭,現在中國國旅做領隊,在校期間,作為班長有很好的鍛煉機會,所以她的工作責任心、組織能力、應變能力、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遠高于其它同學,工作不久就被重用,薪水節節攀升;張杰,班上副班長,在全國高職技能大賽西式鋪床中獲二等獎,現做汽車銷售方面的工作,近兩年來做得有聲有色;駱攀,班上學習委員,多次獲得優秀學生干部和三好學生稱號,經常利用寒暑到培訓中心代課,現在宜昌華僑旅行社做線路銷售,收入很高;胡雪峰,學院體育部部長,社會活動能力強,現做導游,很受器重,是單位的重點培養對象;張書恒,省導游大賽二等獎,省普通話大賽二等獎,赤壁景區形象大使;劉培,班文藝委員,學院文藝部干部,現任某酒店經理。以上數據分析表明,我校畢業生就業能力與就業質量成正比,就業能力強,就業后工資收入就高,并且上升空間大,工資收入增長較快。
三、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質量的評價和對我校教育教學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本次調研中了解到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專業能力,特別是敬業精神、合作精神、社會責任感等方面評價較高。這說明我校人才培養方向是正確的,效果也是明顯的。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的社交能力、應變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動手能力、思維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現還不是很滿意。
用人單位希望我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課程的設置與企業的需求相結合,開設企業文化課程;加強學生實操訓練,增強動手能力的培養;多開展各項活動,增強學生的社交、組織管理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多做開創性的活動,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四、真抓實干,加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
1、抓思想教育,培養畢業生的良好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作為人們從事職業活動過程中必須遵守的準則和規范,是社會主義道德在職業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它直接影響人們的工作態度、工作熱情和行為方式。良好的職業道德是抵制各種不正之風,轉變社會風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證。
在校期間通過開展各類活動來培養學生無私、正直、勤奮、誠實、守信、堅定、勇敢等優秀職業品質是學生畢業后在工作上做出成績的必要條件,也是學生學會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較好適應社會所不可缺少的內容。
2、抓專業學習,培養畢業生賴以生存的職業技能
首先,新生入學后結合入學教育對學生進行熱愛專業思想的教育,組織學生進行校內實訓、實驗室參觀、到附近對口企業參觀,或請相關企業專家到校講座,盡早使學生認識所學的專業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想辦法通過一系列地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熱愛專業,獻身專業的信念。
其次,深入課堂教學改革,運用實用性和靈活性原則,刪減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做到專業知識學習盡量與生產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學到可用的知識。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要特別強調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實際操作教學是實現培養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要充分利用現有校內實訓場所,對學生加強技能訓練。
旅游英語實踐性教學可大膽將現代媒體、電視、錄像、幻燈、計算機等輔助教學、多媒體技術等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創設出比較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充分練習;引導學生開辟第二課堂,如英語角,英語沙龍,促進互幫互學;開展多種形式的比賽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戲劇表演比賽、唱英語歌曲比賽等,達到以賽促學的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利用假期在一些著名景點、酒店、旅行社進行專業實踐。
3、抓實踐活動,提高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一年級除了學習基礎知識、專業知識之外,還要了解將來對口的職業,雖然學習任務重,但也要適當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各方面動手能力;二年級可計劃為綜合能力訓練期,要通過參加專業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鍛煉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最好能在課余時間尋求與自己未來職業或本專業有關的工作進行社會實踐,以檢驗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并根據個人興趣與能力修訂和調整職業生涯規劃設計;三年級為崗位工作實踐期,在加強專業學習、尋求工作的同時,把目標鎖定在與實現自己的目標有關的各種信息上;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出路都應該有了明確的目標,這時可對前二年的準備做一個總結:檢驗已確立的職業目標是否明確,準備是否充分,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必要的修補。
走進企業,學校與多家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學生可分階段到相關企業,開展專業實踐活動,融入企業,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抓專業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學校和社會是有差距的,其運行規則和社會的運行規則有很大不同。這種環境的隔離,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學生對社會的看法趨于簡單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業不愿意用應屆畢業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剛畢業的大學生缺乏工作經歷與生活經驗,角色轉換慢,適應過程長。 所以用人單位在挑選和錄用應屆大學畢業生時,同等條件下,往往優先考慮那些曾經參加過社會實踐,具有一定組織管理能力的畢業生。這就要求學校在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注重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能力。
借助社會實踐平臺,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應變能力等。此外,讓他們盡早了解就業環境、政策和形勢等,以便他們就業之際盡早找到與自己所學專業的知識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質等相匹配的職業。
適者生存,生存是為了發展。對社會和環境的適應應該是積極主動的,而不是消極的等待和卻步。大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走入社會后才能縮短自己的適應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此,在不影響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大膽走向社會、積極參加校內外的社團和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專業實習,都是大學生提升自身就業能力和盡快適應社會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齊莉莉,張啟全.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與分析-以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8(2).
[2]吳芳.經管類碩士畢業生就業能力與就業質量的關系研究[D].福建:廈門大學,2008.
[3]田曉青,王曉倩.包容性增長下的就業質量研討會綜述[J].經濟學動態,2012,(2).
[4]曾凡琪.酒店管理專業畢業生跟蹤調查與啟示[J].中外企業家,2009(8) 21.
[5]柯羽.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現狀調查及趨勢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