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釣魚采訪”事件頻繁發生,這種采訪手法也頗受爭議,這引發人們對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問題進行深刻反思。“釣魚采訪”看似為弱勢群體說話,但從其負面作用而言,卻是加劇了社會個體間的疏離感和不信任感。在新聞職業規范和道德的判斷上,從業人員應當遵循采訪的道德底線。
關鍵詞 釣魚采訪 新聞道德 媒體公信力
一個以促進社會公正為終極目標的媒體,它自身的行為必須首先是公正的。在新聞職業規范的判斷上,記者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能夠明辨是非。道德應是一般采訪應遵循的底線,法律法規則是特殊情況下必須遵循的底線。
一、事件回顧
事件一:趕集網事件:2011年9月26日,某知名媒體一篇標題為《趕集網被指含不良信息:部分交友帖實為網絡招嫖》的署名報道現諸報端,牽扯的話題極為敏感。相關文章發布后,各界評論的焦點卻并不在于趕集網,而在于該文章本身諸多的疑點,比如新聞來源、報道意圖以及記者的采訪手段都存在不少問題,甚至存在釣魚采訪的嫌疑。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報道中關鍵的新聞線索來源中,竟有一個有主動嫖娼意圖的出租車司機。
事件二:“茶水發炎”事件
2012年7月29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播出“男科門診的秘密”,記者對一些規模頗大、看上去很正規的民營男科醫院進行暗訪,用綠茶代替尿液檢測,結果好好的身體被驗出了形形色色的疾病,需要進行各種各樣的治療,花費多少不等的錢財,揭露了其中的部分黑幕。
二、什么是釣魚采訪?
中國新聞界對于“釣魚采訪”的定義很模糊,因其合法性從未得到正名。一般認為是記者不公開身份的暗訪,并與利益一方站在一起,假借問答、以話套話的工作方法,有時還附帶假身份證明和針孔攝像頭。
暗訪又叫“隱性采訪”,可以分為介入式和非介入式兩大類。在暗訪分類上,“釣魚采訪”屬于介入式暗訪,即記者假冒身份與事件的當事人交往,以獲得新聞信息。另一種是非介入式暗訪,是指記者不顯露自己的身份,也不介入或干預事件的發展,僅僅以旁觀察者身份獲得新聞信息。(1)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經過調查發現,3309名受訪者中,近一半人認為,媒體的這次策劃意在維護公眾利益,算得上大快人心之舉,而超過四成的人卻表示,此舉不符合新聞操作規范,背離了新聞職業道德,并且在事實上不利于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2)
三、如何看待“釣魚采訪”?
1、目的合理性不能成為不適當手段的理由
2005年中宣部印發的《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工作的實施辦法》第四條第四點就規定:,“通過合法和正當的途徑獲取新聞素材,不得采取非法和不道德的手段進行采訪報道。不搞隱蔽拍攝、錄音。”民法學者張新寶認為,“采用間諜式采訪方式一般屬于不正當競爭的采訪手段”。(3)“茶水發炎”事件,是一件再清楚不過的記者們違規采訪的事件,其他傳媒應該旗幟鮮明的對其提出批評。此后,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指出,該報道有悖于媒體記者的職業道德的規范要求,誤導公眾,不利于維護正常的醫療秩序,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然而,我們在多數媒體看到的對此報道傾向,是小事化了。
記者把自己凌駕于社會公認的準則和道德底線之上,在曝光社會不良行為的同時,也造成了記者社會角色的錯位和傳媒社會功能的喪失。例如《俄羅斯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俄羅斯新聞工作者大會1994年通過)規定:“……在從事新聞工作中,新聞工作者不得采用不合法和卑鄙的方式獲取信息。他們承認并尊重自然人和法人不提供信息和拒絕問答問題的權利,除非法律規定必須提供這些信息……”(4)
2、采訪手段成為“看點”
從“茶水發炎”事件的呈現方式來看,最大的看點已經不再是新聞事實本身,而是其獲得新聞事實的手段。采訪手段無形中變成了目的本身,這種“事實”經過一定程度的積累,使得不少記者和受眾習以為常,以為這就是新聞工作。從類似新聞涉及的內容來看,絕大多數都可以通過正當的、迂回的采訪手段達到揭露的目的。然而,為了追求故事的生動和“鐵證如山”的轟動效應,現在多數采用了記者造假、說謊和偷拍偷錄的方式,在手法上人為地加大事件中的沖突要素。媒體面對各種社會問題,承擔著揭露、評論和引導輿的職責。傳媒輿論監督的目的,不是圖一時之快,而是要著眼于解決問題。然而,現在傳媒采用造假的手段來“揭示”問題,恰恰同時也揭示了傳媒的問題:傳媒的行為突破了人的道德底線。孫立平在他的著作《守衛底線》中寫道:底線“實際上是一種類似于禁忌的基礎生活秩序,這種基礎生活秩序往往是由道德信念、成文或不成文的規則、非正式的或正式的基礎秩序混合在一起構成的。”比如“不許殺人放火”、“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等等。(5)
不說謊恐怕也是人的基本的道德底線,人人都說謊,結果必然是大大增加每個人確認真實的成本,這是一種維系社會正常運行的“最低道德保障”。“底線”根植于人最基本的道德信念中。“說謊”或“造假”這樣由記者制造的看點如果不堅決加以制止,傳媒的公信力將喪失殆盡。
3、何時可采取“非常規”手段?
(1)事件的價值高于新聞的職業價值
報道該事件的意義比維護新聞職業自身的聲譽更重要。通過報道該事件可以實現更大范圍的公眾利益,為此可以適當犧牲職業聲譽和道德,這體現了公眾利益高于職業利益的原則。
(2)暗訪是唯一獲取信息的手段。
有時候由于環境的約束,為了獲得一個重要報道,就必須采取暗訪這一手段,否則公眾利益就會受損。誠實的選擇是在采取任何形式的欺騙或不正當手段之前經過深思熟慮才進行的。合理的理由是除了暗中的調查之外,沒有其它手段可以得到所需材料。(6)
如果上述條件能夠滿足,介入式暗訪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接受的。但為了減少道德瑕疵,在具體操作上必須盡量少用欺騙手段。如《芝加哥太陽報》的工作人員去暗訪的私人診所求職時,提交的個人履歷中只是隱去從事媒體職業這一項,其它內容完全屬實,這就可以盡可能地彌補道德缺陷。
此外,記者還需要嚴格把握暗訪的“不道德程度”。無論如何,暗訪手段的使用不應該逾越法律的底線。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作為一種非權力性規范,它更多需要個體的自律來維持。而自律是有彈性的,它的邊界就是法律。如果記者在暗訪中違法,即使理由再充分,也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記者在危急時刻出于對公眾利益的維護而“不得不”違法也只能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來考慮減免刑責,這與普通公民見義勇為沒有什么兩樣,公眾利益的理由不是記者可以違法的“通行證”。
注釋:
(1)陳力丹.暗訪新聞要謹慎[J].新聞與寫作,2006(12).
(2)董偉,方奕晗.“茶水發炎”事件牽出新聞倫理爭論[N].中國青年報.
(3)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M].法律出版社.
(4)廣播電視節目審議規則(建議稿).
(5)孫立平.守衛底線[J].
(6)克里德福·G·克里斯蒂安等.媒介公正: 道德倫理問題真的不證自明嗎[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