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對徽商成因的分析,土地匱乏、生存壓力顯著,徽州人利用水路交通發達和物產資源豐富等有利條件,互幫互助,發展商業。行商過程中以儒家優良傳統思想為指導,講究仁義、恪守誠信、重視教育,體現徽商的“賈而好儒”的特色。
關鍵詞 賈而好儒 仁愛 誠信 重教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往外一丟”民間的這首歌謠形象的描述徽州人因生活窘迫而背井離鄉的場景。古徽州包括了今天的歙縣、休寧、婺源、祁門、黟縣和績溪縣等地區,徽商就是這些地方的商人所組成的地域性群體,活動范圍“幾遍宇內”,“無所不居”,其中以“鹽、典、茶、木為最著”,形成了“無徽不成鎮,無績不成街”的傳說。孜孜不倦的“徽駱駝”們崇尚仁義,以儒經商,明清時期一躍位居全國十大商幫之首。
一、徽州的地理和社會情況
清代詩人黃仲則在《新安灘》中有這樣的描述徽州獨特的地形特征的詩句:“一灘復一灘,一灘高十丈;三百六十灘,新安在天上”,皖、浙、贛三省交界處的徽州依山傍水,地勢陡峭,擁有黃山、天目山、齊云山等諸多山脈,新安江、青戈江、婺江、漳水等水系流經于此,群山環繞、云霧繚繞的生態環境為茶葉的生長提供了天然的保障,徽州所屬的六縣都產茶,如屯溪制作的“屯綠”,休寧的“松蘿茶”,祁門制作的“祁門紅茶”,歙縣研制的“老竹大方”,產于黃山的“黃山毛峰”,猴坑一帶的“太平猴魁”等等。徽州物產豐富,杉木、松木、藥材、蘑菇等也產量頗多。
徽州地區在古代很少發生戰亂,百姓安居樂業、人口數量迅猛增多,有限的生存資源已經不能滿足需要,越來越多的人需要自謀生路,遠走他鄉。古代通常有兩種途徑來緩解生活壓力:一是讀書,金榜題名;二是經商,發家致富。《論語·子張》篇中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出仕和學習成了一個可以循環往復過程,兩者并不矛盾。“學”是“知”,“仕”是“行”,明代的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觀點,“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實踐依據理論,理論在實踐中才能體現出價值。徽州人也十分重視教育,“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由于科舉制度招錄人員的有限性和幼時家境貧困無錢供讀,成千上萬的人走上了從商的道路。徽州水運交通便捷,物產豐富又為徽商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基礎和交通。
二、重視教育、振興儒學是徽商的文化傳統
(一)孔子對“學”的態度
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顏淵》)孔子重視“學”,博覽群書掌握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用禮制來歸正行為,也就接近于“道”。還要“學思結合”,《論語·為政》篇中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而不去思索就會惘然,一味的去思索而止步于學習就會懈怠,“思”和“學”同等的重要,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視域范圍的有限導致思想的匱乏,終日苦思冥想而沒有獲得任何的長進,學中思,思中學,帶著問題意識去閱讀古代經典,并還原經典本身的語境,為我所知、所用。在徽州,民風淳樸,重教興邦。
(二)儒風盛行的現象
《東關馮氏家譜》說:“宗族之大,子孫賢也;子孫之賢,能讀書也。能讀書則能識字,匪特可以取科第,耀祖宗,即使未仕,亦能達世故,通事體,而挺立于鄉邦,以亢厥宗矣。”徽州被世人稱為“程朱闕里”、“東南鄒魯”,新安理學和徽派樸學源遠流長,流芳千里。在徽州“十戶之村,不廢誦讀”,崇文興教,最光宗耀祖的事情就是讀書并參加科舉然后在朝廷為官任職。對于徽商來說,人生的終極目的也是儒學思想的追逐,在獲得巨資的時候,大多人選擇了棄商從儒,或者是亦商亦儒。例如歙縣商人江登云“連第進士,膺殿廷選,侍直禁衛”。還有一部分的徽商加強對子孫后代的栽培,徽商凌珊“殷勤備脯,不遠數百里迎師以訓子侄”,不遠千里迎請老師來教導子和侄的學業,對后代的成材給予莫大的關心和無微不至的照顧。徽州人還有團結互助的美德,在商業方面,以宗族關系組合起來共同經營,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教育方面,為了讓族人和鄉人都可以獲得文化知識,他們辦義學,建書院,設書屋。
在徽商雄厚資金的支持下,明清時期人才輩出,中舉甚多,出現了“一門八進士”,“一鎮四狀元”,“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壯觀景象。這些從徽州走出去的官吏深受儒家思想影響,通過父母祖輩的言傳身教對徽商的經營模式和發展狀況頗有了解,仁愛百姓,克己奉公,結合徽商實際向君主積極獻言進策,提出對徽商發展十分有利的法律制度和行業規定,維護儒商利益,為其帶來難得的商業機遇和寬裕的從商環境。
三、以儒經商、發揚儒學是徽商的立業之本
儒家倡導要有仁愛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覺得不好的物品不要給別人來使用,不能損人利己,乘人之危。糧商汪平山在鬧饑荒的時候沒有大發橫財,而是將蓄積的大米“悉貸諸貧,不責其息,遠近德之。”如今食品安全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對基本公德心的培養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徽州,徽商吳鵬翔購進一批胡椒,發現有毒后就全部燒毀,防止人員食用后的中毒和傷亡。《論語·子路》篇中說:“言必信,行必果”,為人以誠相待,做事堅決果斷,商人在買賣貨物的時候,都以物美價廉為承諾,吳鵬翔的舉動就體現誠信的人格和對質量的嚴格要求。墨商胡余德也如此,他堅持用“易水法”制墨,花費重金購買原材料,不顧經濟成本提高,精心研制,反復琢磨,終于讓“蒼珮室”墨名聲遠揚。徽商吳南坡說過:“人寧貿詐,吾寧貿信,終不以五尺童子而飾為欺”,人在任何時候都要講信用、重承諾,童叟無欺,所做的承諾應切合實際,這樣才可以實現。
徽商的精神在于對“學”的敬重,對“知識”的重視,使儒學在徽州不斷發揚光大。同時以儒道經商,從商注入道德的血液,以儒家的倫理道德來規范商業經營活動,形成了良好的商業道德。
資金項目:安徽大學研究生學術創新研究項目(yfc100109)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績溪.東關馮氏家譜卷11.族約篇[M].
[3]張海鵬,王廷元.明清徽商資料選編[M].黃山:黃山書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