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典型報道作為我國新聞報道的一種特殊樣式,它的出現是與我國的社會環境、文化傳統以及執政黨的性質密不可分的,典型人物報道自40年代起就是報紙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宣傳黨的方針路線,引導社會輿論,統一價值規范,促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等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典型人物報道走向式微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不近報道的數量減少,而且效果也趨于弱化。
關鍵詞 典型 典型人物 習性 刻板印象
一、典型人物報道概述
1、什么是“典型”
“典型”一詞原本與新聞報道無關,而是從文學和美學中引進的,目前中國新聞界普遍可以接受的‘典型’定義是:同類事物或人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個別事物或人物。(2)蔣孔陽認為:“凡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比較集中地突出地說明某一社會現象或某一社會集團的本質特征的人物或事件,我們都稱為典型。”(3)最早的“典型”概念出自古希臘的藝術和美學用語。希臘文中的“典型’’(Tupos),其原義為鑄造用的模字,與Idea(模子、原型)同義,由此派生出Idea1(理想)之義。典型即“最接近理想之型的具體之型”。(4)
二、以《人民日報》有關牛玉儒的報道為例
(一)定量分析
《人民日報》對牛玉儒的集中報道主要是在2004年11月至12月期間,總共42篇(表1)。
表1 報道分類分析
可以看出比重較大的是第一位:價值評價;第二位:人物影響;第三位:任內事跡(表2)。
表2 配圖分析
據表,“任內事跡”13張,占總圖表張數的68.4%,基本上為工作照,如參加義務植樹活動與市民親切交談、抗爭在非典第一線等。“其他”類共4張,占總圖表張數的21.1%,其中3張頭像,1張為“共產黨人”的歌詞。
表3 報道方式分析
(1)特點:8種報道方式,多樣化;(2)消息和短評較多,再次為通訊、評論員文章、專欄、讀者來信、特寫;(3)其他類別包括詩歌、語錄、短信等(表3)。
(二)文本分析
1、受新聞源的制約,典型人物的形象失真。
由于典型人物報道具有濃重的政治色彩和時代特征,因此事實的敘述并非獨立于政治、經濟之外,所謂的這些“事實”也并非完全客觀,它只是經過選擇、重組而得到的“事實”。同一個人物由于定位、敘事視角等方面的不同,受眾對該人物的認識和感覺也是不同的。
群眾視角:牛玉儒出門時愛“打的”。不少“的哥”不經意間就成了書記的“高參”。“的哥”楊樹林就在一個周日上午拉過牛書記,向他抱怨為找廁所,得繞行好遠才能找到,道路擁堵也影響出租車生意。此后不到一年,呼市街頭一下子冒出了許多現代、新穎的公廁。原來擁堵的馬路,幾個月內就拓寬了。路暢了,出租車生意就好。“的哥”成了牛玉儒的鐵桿“追星族”,提起他就贊不絕口。
同事視角:與他共過事的人都說:牛玉儒身上有股“魔力”,他到哪里,哪里就發展;他到哪個崗位,哪里工作就有起色;他到什么地方,很快就會有好口碑;他接觸到誰,誰就會被激起干事創業的欲望。“跟他干很苦很累,要求也嚴,可不知為什么就是愿意跟他干!總覺得有一股沖勁,能成就一番事業!”
家庭視角:不少老家的親戚朋友聽說牛玉儒當大官了,去找他辦事,他總是婉言拒絕,然后讓妻子好好招待,領他們上街逛逛,帶上路費,送他們上車.一些人說他“六親不認”.但身為老黨員的父親理解他。聽說牛玉儒果斷拒絕了親人們的相求,老人卻感到欣慰。他在電話中勸道: “玉儒,親戚越罵你,老百姓就會越信任你,親戚以后會理解的……”
社會關系角度:博士張伯旭是北京來的掛職干部,電子信息專家。本來沒分在呼市,硬讓牛玉儒給“截”了過來。本屬禮節性的初次見面,竟一談兩個多小時。“我見過許多領導,很少有人肯這么長時間興致勃勃地聽我講專業問題。”張伯旭說,“他是那種人,讓人見過一次就忘不掉,見過他的人就還想見,還想與他打交道。”
三、小結
1、報道傾向性明顯,單一的宣傳主題,造成受眾的排斥。
我國的典型人物報道講究與時代精神相吻合,在宣傳主題上,都是歌頌式的。對受眾進行價值觀念的宣傳,直接在報道中進行評論和號召學習,在文章的標題當中也可以看出來,例如:《胡錦濤做出重要指示號召廣大干部做牛玉儒式的好干部曾慶紅也就學習牛玉儒做出指示李長春會見牛玉儒先進事跡報告團》、《中紀委、中組部、中宣部等聯合發出決定 開展向牛玉儒學習活動》等。
2、報道時效性較弱,篇幅較長,無視受眾的心理承受能力。
對牛玉儒的報道的時效性較弱,是在其去世三個月之后才進行的報道,從報道的篇幅來看,篇幅較長,尤其是6篇通訊,平均超過4000字,并且報道時間呈現不規律排列,時多時少,沒有安排好報道的節奏,在對典型人物的宣傳報道時,無視受眾的心理承受能力,進行瘋狂的狂轟亂炸。
3、刻板印象,使典型人物報道喪失活力。
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說道,“每當我們試圖描繪真正功成名就的人士或闡述實際發生過的事件時,總是賦予它們己被成見所預設的特性\",這里的“成見”即是一種“刻板印象”。(5)刻板印象運用到典型人物報道中,就是將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傳播的信息,與受眾“刻板印象”進行直接的碰撞,通過對多個典型人物報道,從而影響受眾,并形成全社會共同的“刻板印象”。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背景和大眾的心理需求進行傳播理念與傳播方式的改革與創新,在典型宣傳中就要加強對典型的經常性、后續性、回顧性報道,既要防止對典型的“一推了之”,更要防止典型宣傳的“一陣風”。根據不同時代而挖掘出典型身上不同的時代內涵,體現典型的永恒價值和魅力,使典型形象長留人們心中。
注釋:
(1)麥尚文.新時期中網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變遷與突破[J].2005.
(2)李良榮.關于典型和典型報道[J].2006.
(3)蔣孔陽.形象與典型[M].1980.
(4)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1979.
(5)沃爾特·李普曼[M].公眾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