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生命留出空間
高光勃:著名美國華文電視主持人、瑜伽導師、中國素食聯盟副主席。
在過往的歲月里,我曾無數次想起小林一茶的俳句:春至陋室中,無一物中萬物足。
在佛法中也有與之相應的道理,它被叫作“從容中道”,經文里則叫“適得其中”。適,是洽合的意思,得是契會,中則是中道。
我不確定自己是否在這些話中,明心見性,卻總能讓我回想起生命剛開始的那些時間。那是一段清風明月般的歲月,夏日的陽光總是溫煦如初,照耀著我心中的熱情。我的熱情總是流連在家中高高的書架,以及床頭那個承載無數悄悄話的芭比娃娃。除此之外,屋后的柳樹是我最常去的地方,躺在樹下,看天空舞臺上云朵變幻上演著不同的故事。
無意沉溺于過往,只是感慨歲月的流逝,令原本清純的世界,成為如今這個繁雜的世界。有太多難以抗拒的誘惑,太多防不勝防的陷阱,太多需要處理的關系……太多成為這個世界的代名詞。就連日常生活也被無意義地復雜化了。因為這種復雜,讓人變得唯唯諾諾、謹謹慎慎,甚至傷痕累累。于是,在多年的戰戰兢兢下,我分明看到無數曾懷有生命本初美麗的人,漸漸因為復雜,丟失了坦蕩,丟失了誠信,丟失了自在,也丟失了曾視為生命的自尊和本性。代替它出現的,則是一個只會抱怨,只會無奈,只會越活越累的人的形象。
這讓我感到恐懼和憎恨。也是因為這些恐懼和憎恨,讓我一次次想到“無一物中萬物足”的感慨。物質時代春去春來,我們生活的世界因為多而惑,因為易得而不珍惜,不再是因少而懂得,也不再是因稀而貴。
當回歸簡單生活,被稱為一種藝術的時候,也便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卻也是這個時代最應回歸的方向。簡單的生活,也并非回到過去節衣縮食的生活,或者去過一種毫無誘惑力的生活。與之相反,簡單的生活,恰恰是一種更加富裕、有趣、充實、長久而健康的生活。簡單不是減少,而是精選。通過嚴格限制自己的需求,留意那些極為有限的物品,便是真正意義的精挑細選。這會促使我們更多地去關注細節,無論是衣服、家具、汽車、社交、職場,都在這種精選之下而更具細節魅力,也因考究而深具美感。
集約化生活也不是一種盲目的行為,它的依據是只保留符合你靈魂特質的東西。在生活的每一個領域,這都將成為簡單生活的藝術。而節省下來的空間,就留給我們自己的生命吧。而我,則要盡量平靜地度過并不寂寥的時光,盡量從容地品嘗無聊的滋味。這對于我,或許還有你,都是一個回歸簡單的機會。
集約式生活的12個活法
生活變得復雜容易,重新回歸簡單卻并不容易。紛雜的事務會不斷地誘惑你,而如何正確地精選生活同樣是一種需要磨礪的藝術。跟隨Hers精選的生活提示,你將能簡化回歸簡約生活的道路。
關于家居
提示1:打造熱情的家
即便一套簡單的公寓,也應該是舒適和熱情的。一個令人不快的小地方會讓情緒更加紛繁混亂,一旦情緒亂起來生活也會跟著混亂起來。而舒適和熱情的房間則會讓情緒明朗起來,讓生活在積極的主干道上快樂前行。
色彩對于熱情家居有著奇妙的作用,它能夠輕易而快速地左右我們的情緒,無論是熱烈的、沉靜的、優雅的,還是嚴肅的、時尚的、華麗的色彩,找到適合自己的色彩,總能夠通過色彩表達出內心深處的想法。
提示2:保持家居秩序
古代人的生活更為簡約,或者說是因為生活更有秩序和更整潔。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實用價值,日常生活中的每個行為也都要深思熟慮。理性與實用,讓家居保持井井有條的秩序,也不會擾亂你的身心,讓你陷入過剩的陷阱當中。
隨用隨歸位的方法,可以將生活對家居布置的破壞性降到最低,能夠讓家居始終保持有秩序的狀態。
提示3:懂得取舍
崇尚簡約家居的人,需要懂得取舍。任由欲望泛濫,無限添置物品,只能讓家里成為物品堆積的庫房。過多的物品,也會互相干擾,造成家居布置的混亂,更難以形成自己的風格。而運用自己的智慧,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可以讓合適的物品出現在合適的位置,恰到好處地表現你獨特的家居風格。
學會確定重要的物品,同時也要分辨出哪些是不值得保有和擺放出來的物品和布置。有了主次之后,就更容易對家居布置進行取舍。
提示4:形成自己的風格
如果能夠真正地認識自己,形成自己的風格,生活便會自然而然地簡約起來。形成自己風格的人,會擁有一套非常明確的系統,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以及什么是最適合自己的。她們只保有自己需要的物品,也只進行適合自己的布置。
只與自己達成一致,而不是與各種夢想中的自我達成一致。
關于職場
提示5:別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
有人聚集的地方,就容易復雜化,更何況職場這樣充斥著各方利益的場所。但如果每天都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工于各方利益的糾纏,只會把自己搞得很忙,卻沒有真正做太多事情,白白做了無用功。真正聰明的做法是,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按照自己的指標和計劃,專注于自己的工作。
把那些混亂的辦公室政治斗爭,看作身邊上演的宮斗劇,認真看戲即可,切莫入戲。
提示8:專注于自己從事的事情
每天,有太多的事情會讓你分心。無形中在摧毀你著眼于當下的機會。好高騖遠并不能幫助你前行,艷羨他人也并不能為你圓夢,唯一能夠拯救你的是非常認真地專注于自己從事的事情,這會讓你遠離干擾,始終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當你把應對無關事務的精力集中起來,專注于一件事情的時候,試想一下你能做到多倍于之前的事情。
提示6:為自我保鮮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困擾,在工作幾年之后,自己會陷入事務主義當中。這是一種自我被工作消弭的狀態,預示著你進入了職場半衰期。而每一個人都需要在職場中時刻為自我進行保鮮。你需要在工作中保持自我,感知自己的需要、自己的特性,讓鮮活的自己主宰每一刻,這樣才能保持自己長久的競爭力。
從工作與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努力去塑造自我。當你將自己的個性與創意,融入每一件小事,這個世界就將為你打開另一扇門。
提示7:在工作中創造樂趣
有些人總是習慣于向遠方尋找快樂,而聰明的人則會在身旁創造快樂。人,有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是在工作當中度過的,如果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忽略了自己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注定會擁有一個苦悶的職場經歷。工作不僅僅意味著付出,更是在孕育收獲,收獲應有的物質報酬,也收獲一份來自靈魂深處的快樂。
把工作當作一種創造性活動,你會發現工作的結果完全不同,更能從中收獲一份成就感與滿足感。
關于社交
提示9:懂得忘記就會感到幸福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難得的不僅是對友誼和過往的記住,同樣也應該是忘記。無論對于結交尚淺的朋友,還是對相知多年的朋友,忘記與包容對方的缺點與差異,才能長久相處。而忘記生活中的碎片,才會懂得珍惜,獲得更為純粹的友誼。
在與朋友的相處過程中,多去記住對方的優點與好處,就不會刻意計較對方的瑕疵。
提示10:精簡你的朋友
這是一個不缺少朋友的年代,而你需要精簡你的朋友。認識即為朋友的方式讓你的朋友圈子更廣,但可以深交的人并不多。朋友交往如同馬拉松長跑,一路淘汰,能夠最終跑到終點的沒有幾個人。及早精簡朋友的數量,可以從數不清的應酬和應付當中解脫自己,你會發現原本忙忙碌碌沒有縫隙的生活,忽然之間就有了充裕的時間。
從虛與委蛇的泛泛之交中,留出充足的時間給自己和真正的朋友,享受清風明朗的友誼。
提示11:難予能予,難舍能舍
在朋友有困難的時候,需要幫助的時候,即便自己有困難,也應該勉力而為。為了朋友,心頭難舍的也可以舍棄。這是自古至今,亙古不變的朋友相處之道,也是這兩個字真正的含義。反之,你同樣可以從朋友處得到相同的待遇。
當你懂得舍棄的時候,你并不是失去,而是收獲了朋友的給予。
提示12:密事相語
朋友相處不僅是事務上的互相幫忙、協助,更重要的是心靈相交,尤其是能夠分享自己心中的秘密。無論是情感之上的困擾,還是人生觀、世界觀的迷茫,朋友之間的分享能夠讓你放下壓力,在心靈與精神上有所啟發與開悟,更為清醒地找到正確的道路。
那些分享心理秘密的朋友,她們的生活與心靈是交織在一起的。
海晨在繁華中擷取純凈
沉浸在青花瓷韻中的海晨,在繁華都市中,構建著屬于自己的空間,摒棄遠處的燈火闌珊,將心,于沉靜中安放,守住心中那一份沉靜。
海晨:“海上青花”品牌創始人暨主設計師,當代陶藝家。
海晨的海上青花品牌專賣店,在上海外灘附近的福州路。那是一座百余年老式建筑,襯著老松木青花瓷家具,滿是古樸和淡然的情調,又不乏濃濃的里弄民居味道。
海晨第一次見到這座老房子,它半圓形的門洞以及鬧中取靜的風格,便讓她喜歡上了——盡管這座房子門前的棕櫚樹,已經成為游客丟棄垃圾的場所,它的內部也已經是72家房客那樣被分割。她忙跑去旁邊的地產公司,幾經周折租下了房子的一間。在將后來加上的墻體清理以后,老房子露出原本石砌的墻體。海晨還找來很多老木以及上世紀20年代初的圖紙,來修復已經爛掉的拱門結構。經過一個半月的休整,海晨的海上青花專賣店便在這座百年老屋中開業了。如今,海上青花已經從20平米擴展到80平米,海晨也每年不停地在恢復和休整這座老房子。
這份鬧中取靜,也是海晨心中理想家居的必備特征。這大概也緣于她曾生活過的環境。她自幼在上海靜安區的一座老房子長大,房子并不大,后來還陸續住進了其他人。但那時候車很少,也沒有那么多嘈雜的東西,房子周圍都很安靜。每天放學后,她總會和小朋友們在弄堂里玩耍。小時候她也會經常回到外公外婆在蘇州的老宅子。這座好幾進的老宅子,離蘇州觀前街不遠,后面便是蘇州的小橋流水。回憶起那時和表兄弟姐妹一起住在那里,海晨說就如同度假一般。
2001年,海晨和父母從北京回上海定居。也是用了兩年時間,尋到一處理想的老房子。此房子位于公共租界,是段祺瑞兒子段宏業遺留下來的產業。英式中世紀風格吸引了海晨,而最終良好的光照和通風,以及干燥的地板讓她決定安家此處。拆了3個月,前后修復了9個月,著實將家人折騰了一番。但在海晨看來,這是完全值得的付出,因為她確信這是一處有趣且能讓她靜下來的住所。
在繁華都市中,尋找一處世外桃源是很難的事。超高的人口密度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而唯一可以選擇的便是主動創造屬于自己的桃花源。海晨說她有朋友自己設計了空中花園,也有朋友會選擇有超大陽臺的房子,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回到家里還能擁有一片安靜的天地。
海晨將這份安靜交付給了瓷器。從在工藝美院陶瓷藝術設計系求學,到留校成為老師,再到法國多年的游學經歷,海晨成為當年那批同學中難得的還堅守陶瓷的人。更為難得的是她回到國內后,改變了自己的作品風格,從純藝術的裝置、觀念藝術作品,轉為設計可以日常使用的作品,也由此誕生了她的原創設計品牌——海上青花。
形于水墨的寫意韻味,是青花的最可貴之處。它是青花料在瓷坯上的濃淡變化,也是藝術家酣暢淋漓的個性創作。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重新研習中國民窯青花中的傳統工藝以及文人繪畫的精髓,海晨所為的正是要把藝術變成中國人自己可以親近的生活之美。把做藝術的心態放到生活中去,是她的事業理念,也是她的生活理念。她說生活中無處不存在美,而陶瓷便是可以點綴生活的藝術之美。它也許是冷門的家具材質,但只需一兩件點綴,哪怕是在角落里,就會讓人看一眼過去心就能靜下來。就像海晨在巴黎讀書期間,曾住過的麻雀籠子房間,那是豪華大公寓的頂樓,為傭人準備的房間。房間里沒有衛生間,只有12平大小。但從洗手盆到床、書桌,甚至是兩個電磁爐大小的爐灶,都一應俱全。整個房間都十分溫馨,讓海晨晚上回到家中,都會覺得十分舒服,而透過窗戶就能看到燈紅酒綠的夜巴黎。
她的集約式生活智慧
我們的瓷器作品,小到一個筷子架,大到十幾米的屏風,每一道工序都是我們親自純手工制作,每一件作品也都不雷同。我希望用慢工細活的磨練,成就一個真正屬于中國的原創設計奢華品牌。而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舒心家居和生活,同樣需要慢工細活的磨練。
麥小麥回歸有溫度的交往
從一時興起到堅持4年多,她伴隨“愛讀書會”一起成長,以期在紛亂嘈雜的城市里尋一片凈土,用撞擊心靈的交往來滋補心靈、調理生活。
麥小麥:本名鄭裕敏。作家。現居廣東。著有《發什么呆》《安徽行知書》《每個女子都該有心計》《輕熟女詞典》。
讓麥小麥感到意外的是,廣州“愛讀書會”居然堅持了4年多,而且非常有意思,她沒有厭煩,大家也很熱情。
她依然記得那一天是2009年11月2日,她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寫下了《“愛讀書會”章程》。而最初這只是她和幾位朋友心血來潮成立的一個私人文化沙龍,當她和黃佟佟、姚遠東方、曾敏兒敲定讀書會時,完全沒想到第一次聚會就來了十幾個人,讓十幾平方米的辦公室甚至都集不齊足夠的椅子。
而讀書會帶給她的驚喜還未停止,通過讀書會的方式,她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令她感觸最深的是2010年3月份,在白云山山莊旅舍的一次活動。那次討論的是顧城的散文集《樹枝的疏忽》,談論書的過程中討論到生死觀、愛情、極端的友情等話題。在旅舍漂亮的會所討論完以后,她們又去了房間繼續討論。深夜的房間里,幾十個人一起,床上的床上,地上的地上,每個人都談了自己的情感和生活。這種掏心窩的感覺讓所有人的心貼得很近,不單單成為書友,更成為了密友。
漸漸地讀書會聚集了媒體人、廣告人、寫作人,以及其他各行各業的愛書人。每次活動,少則20余人,多則上百人,也讓許多人都成為生活中的好朋友。麥小麥說讀書會的形式是對現實社交的一種回歸,大家真真實實地坐在一起聊天,我可以看到你,你可以看到我,聊高興了,可以握手,也可以擁抱,這讓參加讀書會的人感受到這是一個真實的可以觸摸的社會。而且在讀書會,與朋友們在一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這種形而上的、思想上的交流是非常容易貼近的,也能讓參與讀書會的人收獲友誼。
讀書會的意義不僅是讓人們回歸到真實的社交,而且更讓都市人群在物質生活之外有了個精神集會的群體。麥小麥說尤其對于都市女性,讀書會尤其重要。因為女性到了一定的年紀,很容易因為事業、工作繁重,以及家庭拖累大,而變成為別人活著,有時候甚至會忘了自己的存在和內心的需求。但當人們為了一本書、想法、念頭坐在一起討論的時候,就真的會很強烈地感覺到“我在這里”。
而且讀書會涉及眾多主題,讓女性得以觸及心靈更多的角落。比如愛讀書會的第一次活動,主題是:孤島一本書——如果將你無限期流放荒島,只能帶一本書,你會帶哪本?她們曾經閱讀《世界觀》、《最好的女子》,分享彼此的世界觀與感情觀;她們也曾在“最感動我的情詩暨情詩朗誦會”中深情吟詠;又或者是開放地探討情色文學與情色影像。而在最近的活動中,她們則舉行了一次關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絲·門羅的活動,認真、嚴肅而開放地探討文學與女性生活。
林林總總的話題,總能激活人的某一處已被塵埃蒙蔽或是尚未被啟發的角落。用麥小麥的話說,讀書會的形式是一種撞擊心靈的交往。而她自己在組織愛讀書會的這幾年,愈發在社交上感覺自己需要這樣的撞擊心靈的交往。前些年曾經常出席一些場合忙得焦頭爛額的她,早已不再需要虛頭巴腦的場面上的應酬。從那些酒會、派對中回來,她無法產生任何感覺。而在讀書會,與朋友間則能很深入地交談,每次談完回來都能從中獲得友誼的力量和思想的收獲,人就像充了電一樣,滿是積極的正能量。在她看來踏踏實實的觸及內心的交往,會讓生活慢慢變得簡單起來,因為它能讓你認清你的內心,明確你所想要的和不想要的。
她的集約式生活智慧
這個時代太雜亂,每個人欲望很多,每個人面對的可能與選擇也很多,如何保持簡約生活,最重要的是你心里要明確:你到底是誰,你要什么,你如何得到想要的東西。一旦想清楚這幾個問題,你的生活的細枝末節就不會太多,就能走在一條很主道的路上。
趙格羽低沸點,高身段才有機會
在職場風云中,學會把自己幸福的沸點調整到一個適當的位置,感受當下的幸福;并堅守自己本真的內心,不要把夢想磨平,潛心完善自己,才能有機會游刃有余地去拼搏和生活。
趙格羽:“索斯比女人”、“水立方女人”概念創始人,致力于都市女性幸福和快樂指數課題的研究。
趙格羽身上有數不清的身份:暢銷書作家,編劇,千萬名博博主,新浪、搜狐、騰訊、網易、世紀佳緣特邀情感專家……而且還有很多時間,去旅行、看風景。
對于多數人,這都是一個可以稱為成功的成績單,以及足以稱之為幸福的生活。但剝離開這些紛繁的頭銜,趙格羽說自己只是一個簡簡單單地創作,簡簡單單地生活的女人。她對物質的要求并不高,不是名牌控,也不會著急去賺錢,所以她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生活。
她說自己的幸福緣于心態,把自己的幸福沸點放低,就會發現幸福并不遙遠。在她看來成功是外在的,幸福卻可以自己定義。你可以因為養的花開了而幸福,也可以因為今天炒的一個菜好吃而覺得幸福。把生活過得簡單一些,返璞歸真,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紛繁復雜,盡量讓自己過得簡單點,這樣會更幸福快樂一些。
尤其對于職場女性,放低幸福的沸點更為重要。它可以讓女人在職場中,即便面對再差的環境,再苦再累的加班以及紛繁復雜的明爭暗斗,也能從容處之。而且這能讓你更加腳踏實地,從所處的職場環境和經歷中吸取養分。趙格羽坦言自己便是這樣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她在大學畢業后也是從別人的助理做起的,做著很繁瑣而且自己并不喜歡的事情。但她將自己的心態調整到合適的位置,努力從這個崗位中去鍛煉自己,也努力從這段職場經歷中去了解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終,她在最基礎的崗位上,從大學畢業的學生成長為一個社會人。而無論是之后的圖書編輯工作,還是記者工作,她都抱著吸取養分的心態,讓自己不斷地在職場中完善和成長。
放低幸福的沸點,并不等同于放低夢想的沸點。恰恰相反,趙格羽說在腳踏實地的基礎上,每一個人都應該在職場中調高自己的夢想沸點。因為失去了夢想賦予的動力,女人也便失去了突破自己的機會;相反,在夢想賦予的動力支持下,你能夠做到的永遠會比你想象的要多。
25歲的時候,趙格羽在一家報紙做記者。她時常被邀請去各地旅行,這看起來是一份很被人尊重和認可的工作。但她意識到,這種尊重更多是因為自己背后的平臺,如果有一天自己離開這個平臺,很可能什么都不是。她期待著自己也能成為一個品牌,受人尊重的品牌。于是她為此做了一個決定——辭職寫小說。
辭職時,趙格羽很快明白,夢想為現實埋單不一定能如常所愿。
她第一部小說《一輩子做女人》的16萬字初稿,就在這種情況下完成了。寫完小說之后,她卻遲遲找不到愿意出版的地方,而她已經接近彈盡糧絕。不得已,她只能暫時放下出版小說的夢想,重新回到職場中。
生活就是這樣,當你刻意想要得到的時候不一定能得到;當你對它不太在意的時候,生活卻會給你驚喜。重新工作的趙格羽,在朋友的介紹下,將自己的小說給一位圖書編輯看了,在經過修改后,她的第一部小說終于得以出版。此后,趙格羽一發不可收拾,她一邊工作,一邊維持著寫作的速度,6年的時間,出版了8部小說。而且她也嘗試了自己創業,也成為了職業作家,做上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和過上了自己喜歡的生活。談及這些,趙格羽說她并非鼓勵職場中的女人都和她一樣,將喜歡的事情變成事業。這畢竟是一條充滿風險的道路,也并非適合每一個人。她所希望的是將自己堅持的一面分享給大家,因為這是所有取得成功的人都具有的品質,也是紛繁職場中能讓你前行的中流砥柱。
她的集約式生活智慧
不管職場中多么浮躁、拜金、喧囂和充滿斗爭,盡量避免讓自己受到影響,關注自身的成長。因為只有當你撥開這些浮云,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道路,也才能收獲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