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R24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007-01
先天性馬蹄足也叫做\"垂足\"、或者\"尖足\",是一種發育性過程中的畸形,一出生的孩子就可能發現,是腦癱的一種表現形式。大多是腦發育不全造成的,往往提示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宮內發育異常、早產等多種因素引起的運動及姿勢異常。馬蹄足是單側發生或雙側發生,發育過程中,部分韌帶或肌腱的發育不正常,未能與整個足的發育保持平衡。而且它們導致足骨處于異常的位置。使足的后內側被向下牽拉、扭轉,最終足部僵硬,且不能回到正常位置[1]。如能早期適當處理,大多可獲較好的畸形矯治,如不治療,則將終生殘疾,影響生活和工作。先天性馬蹄內翻畸形的真正病因迄今不清。
1 臨床表現
足部畸形,分為內因型即僵硬型以及松軟型(外因型)。
1.1 僵硬型:
畸形十分嚴重。距骨畸形,能從足背側皮下摸到距骨頭并且很突出。在脛骨下端后側有跟骨后端上翹隱藏,好似無足跟,所以類似“棒形足”。從后側看,跟骨前足均向內翻。舟骨隱在足內側深處,骰骨在足外側突出,同時足內側有凹陷趨勢而且皮紋增多,相反外側和背側皮膚緊繃且薄。患兒站立困難,走路推遲,跛行,扶持站立時可見足外側或足背著地負重。年齡稍長,跛行明顯,軟組織與關節僵硬,足小,小腿細,肌萎縮明顯,但感覺正常。長期負重后足背外側可出現增厚的滑囊和胼胝,少數發生潰瘍。患者常同時有其他畸形。
1.2 松軟型:
畸形不嚴重,足跟大小沒有明顯的隱藏,踝和背外側有皮膚增多但并不明顯,小腿肌肉萎縮也不是一眼可見。容易矯正,被動背伸,外翻可起到較好效果,療效比較鞏固,預后良好。
2 診斷
2.1 嬰兒出生后即有一側或雙側足部蹠屈內翻畸形。
2.2 足前部內收內翻,距骨蹠屈,跟骨內翻蹠屈,跟腱,蹠筋膜攣縮。前足變寬,足跟變窄小,足弓高。外踝偏前突出,內踝偏后且不明顯。
2.3 站立行走時蹠外緣負重,嚴重時足背外緣負重,負重區產生滑囊炎和胼胝。
2.4 單側畸形,走路跛行,雙側畸形,走路搖擺。
2.5 X線攝片:距骨與第一蹠骨縱軸線交叉成角大于15°,跟骨蹠面和距骨縱軸線夾角小于30°
3 治療以及機能訓練方法
3.1 手術療法適用于非手術治療失敗或年齡較大,超過2歲以及短肥型足的患者。手術可分為軟組織松解、肌腱移位及骨手術三種[2]。手術治療不當可產生各種并發癥且術后需加用矯形支具。非手術治療方法適用于新生兒、幼兒期患者,如手法矯正結合膠布固定、石膏逐步矯形、“丹尼斯朗”夜用矯形支具等。
3.2 功能訓練。此處介紹的是以手法按摩、功能訓練為主,結合蠟療、物理電刺激、針灸、穴位注射藥物等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方法。中頻神經機物理電刺激腓骨長短肌,中頻導平物理電刺激梁丘、陽陵泉,低頻痙攣肌物理電刺激足內側肌、小腿三頭肌松解痙攣肌,刺激興奮拮抗肌,下肢功能位保持,先矯正足前部內收,再矯正距骨下關節內翻,然后矯正踝關節的跖屈。手法應輕柔,以免損傷骨骺,但須穩定有力。先屈膝90。避免手法中韌帶被牽拉而松弛,助手握住脛骨上端。手法中第一步手掌大小魚際固定足跟,另一手抓住前半足向外展,外展時每次保持20—30秒。前半足內收糾正后,同樣握住足跟,進行外翻。手法糾正內收、內翻,足內側較松可以外展、外旋后進行背伸。背伸必須將整個足底托住向上背伸,否則會出現前半足翹起、后半足馬蹄的舟狀畸形[3]。
治療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的首要原則,以矯正畸形為第一位,時間越早,足功能恢復幾率越大。當然要在考慮患兒年齡、畸形程度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最初可采用機能訓練方法如手法等,此病的治療是一項系統長期的工程。還要求治療師制訂因人而異的個性的治療方案。手術矯正更要考慮其對不同年齡患兒的破壞性,可因不同目的分次進行。
參考文獻
[1] IgnacioPonseti.馬蹄足:潘塞緹治療法[M].第2版.Clobal—HELPOrganiza—tions,2005:4—27.
[2] 余亞雄,童爾昌.小兒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60.
[3] 杜青,趙黎,潘少川,等.實施健步行動——中國先天性馬蹄內翻足Ponseti治療方法推廣計劃的進展和思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008,16(5):39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