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Q98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007-02
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約占腦卒中患者的1/3,是指腦卒中后出現以快感缺失為核心癥狀的不同程度的抑郁狀態,且癥狀持續14d以上,患者中5-25%表現為憂郁(melancholia)。75~95%表現為抑郁(depression o PSD輕者可見食欲喪失、體重偏輕、信心缺乏、睡眠紊亂和早醒;重者有精神運動遲滯現象及軀體不適。PSD為腦血管病常見并發癥,腦卒中后第一年發病率為20—50%,有抑郁的腦卒中患者更容易有注意力、學習能力和記憶功能的損害,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腦神經功能恢復,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自傷、自殺等后果[1]。,但腦卒中后抑郁基礎研究相當薄弱,有關腦卒中后抑郁動物模型研究更是少見,本文在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改良了腦卒中、孤養和應激處理因素復合制備腦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2]。
1 實驗動物
清潔級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鼠齡l2~15月),體質量(320±30)g。由中國醫科大學動物中心提供并飼養,飼養期間給予大鼠標準顆粒飼料及純凈飲水。
2 實驗方法
2.1 改良的腦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大鼠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3ml/kg),麻醉后仰臥固定四肢與頭部,頸正中去毛,酒精消毒后行正中切開,仔細分離肌肉,找出雙側頸總動脈,并小心分離迷走神經,模型組及用藥組用9號絲線永久性結扎頸總動脈,縫合切口,假手術組僅做頸正中切口即予縫合。手術后每天用青霉素4萬單位腹腔注射以抗感染,連用3 天。腦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復合制備:局灶性腦缺血大鼠清醒后移人小鼠籠內進行16 天孤養,在術后1周相繼給予7 天的中度隨機的應激處理。應激因素包括:電擊腳底,寒冷刺激,熱刺激,搖晃,夾尾,禁水、禁食,晝夜顛倒。以上刺激一天一至兩種隨機抽選。以達到復合制備出腦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動物分組將3O只動物隨機分為3組,每組10只。正常組每籠5只;模型組術后每籠一只,術后1周進行慢性溫和刺激;卒中組每籠5只飼養。
2.2 行為學測試
2.2.1 蔗糖水試驗在慢性應激前以及6、13天禁水,次日進行蔗糖水試驗,即測定斷水24 h后飲用l%蔗糖溶液的量。蔗糖溶液的飲用量反映了大鼠快感反應。
2.2.2 曠野試驗所用敞箱為立柱體,長寬均80 cm、高4Ocm,周壁為黑色,地面劃分為面積相等的25塊,以動物穿越地面方塊數(四爪跨入)作為水平得分,以直立次數(兩前肢離地1cm 以上)為垂直得分,慢性刺激7天,14天后每只動物進行1次測定,每次3 min,室內隔音。曠野試驗的水平活動反映了大鼠的運動活動性水平;垂直活動的多少則反映其興趣高低。
2.3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1.0軟件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三組間差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法。
2.4 結果
表1 各組大鼠蔗糖水消耗量的變化(ml/d,x±s)
與正常組相比。*P<0.05
表2 各組大鼠敞箱試驗比較(次/3min,x±s)
與正常組相比。*P<0.05
3 討論
腦卒中后抑郁動物模型目前多采用卒中伴抑郁的復合模型,根據模型的制備方法分為線栓(或結扎)后抑郁模型和開顱腦損傷后抑郁模型,但不管哪種模型,均需要先引起動物腦卒中造成腦神經損傷,然后對卒中動物進行孤養和慢性不可預見性應激等行為學干預從而引發抑郁的發生。應激模型采用反復給大鼠施加不可逃避的刺激,可造成大鼠出現抑郁狀態,但動物耐受性較差。孤養模型主要通過將原來群養的大鼠分開單獨喂養,可模擬人類抑郁癥快感缺乏的核心癥狀,表現出自發性活動減少,興趣快感缺乏,食欲減退體重減輕,探索行為減少,易絕望等特點,具有高度的有效性,并可持續幾個月,較符合臨床抑郁模型的要求,是目前國外文獻中廣泛使用的模型[3]。臨床上腦卒中患者住院已經基本離開親友,近似獨居狀態,而腦卒中后患者所經受的各種社會、心理改變等于給其施加了不同程度的慢性應激刺激。而海馬也是應激易累及損傷的主要靶區,許多資料表明,過強、持久的應激可使機體免疫功能低下,也影響和改變中樞神經系統中與行為相關的神經元的形態和功能[4]。因此本實驗采用的改良的腦卒中后抑郁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擬臨床腦卒中后抑郁。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存在學習記憶能力的降低。
參考文獻
[1] 張偉駿,陳眉,裘濤.活血祛癬解郁法對卒中后抑郁癥大鼠海馬基因BDNF表達的研究叨-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7):1410.
[2] 司銀楚,朱培純,吳海霞.等去大腦皮層血管癡呆模型的建、及評價[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7(2):184—5
[3] 唐啟盛,裴清華,侯秀娟,等.腦卒中后抑郁狀態動物模型的建立田.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27(3):33—34.
[4] 包新民,舒斯云.大鼠腦立體定位圖讖MHE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