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PAI-1 4G/5G多態性與膿毒癥發生發展的相關性。方法:對我院2010年8月到2012年8月收治的60例膿毒癥患者以及60例正常人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將60例膿毒癥患者作為試驗組,正常人員作為對照組,根據MODS的診斷標準采用聚合酶鏈反應結合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方法(PCR-RFLP)分析各組中PAI-1和TLR4單個核苷酸多態性,比較試驗組組和對照組中PAI-1基因型同等位基因的頻率分布差異,比較PAI-1 4G/5G多態性與疾病發生的相關性。結果:在兩組中,試驗組中PAI-1 4G/5G在膿毒癥組織表達中,試驗組膿毒癥組中,4G/5G多態性同膿毒癥的易感性與轉歸呈正相關,兩者之間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5)。結論:在臨床中,檢測出PAI-1 4G/5G多態性與膿毒癥的發生有關,在膿毒癥的發生發展中與PAI-1和TLR4基因多態性有相關性,根據PAI-1 4G/5G變化提示,可以做好對膿毒癥患者預后工作,值得在實際中推廣。
關鍵詞:PAI-1 4G;PAI-1 5G5;膿毒癥;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R63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009-01
膿毒癥在全球每年的總病例數約為1800萬例,膿毒癥的發生多與嚴重感染有關,會導致人體的多器官功能障礙甚至衰竭, 因此在實際中預防手術后嚴重感染,并合理救治患者是臨床醫生以及從事感染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
我院2010年8月到2012年8月收治的60例膿毒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作為試驗組,男患者為36例,女患者為24例,患者年齡在25歲~65歲,平均年齡在36.3±4.8歲,患者在檢查前均沒有使用類固醇激素以及其它免疫抑制劑;再選擇60例身體正常的人員,使其作為對照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齡在25歲~65歲,平均年齡在36.3±4.8歲;兩組中人員均簽署知情書,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抽取兩組人員的靜脈血2 ml,應用2%乙二胺四乙酸二鈉(EDTA)抗凝[1],并在-80e凍存備用。在DNA的提取中,應用2% EDTA抗凝靜脈血1m,使用酚-氯仿提取DNA,在紫外分光光度儀下進行定量。之后,擴增目的DNA片段,可以采用聚合酶鏈,根據其反應(PCR)特異性來擴增PAI-1基因序列。最后,對其進行多態性分析,可以應用5U Bsl1限制性內切酶對5Ll PCR產物進行酶切。由于Bsl1酶,以此來識別序列,將99 bp(5G)片段酶切成77 bp片段和22 bp片段,并以16%濃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設置電為壓180 V,時間為2.5 h,并在凝膠成像儀下觀察溴化乙錠染色后的結果,從而確定基因型。
1.3 統計學處理:
對本次的試驗結果,采用SPSS13.O統計軟件[2]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且對于試驗組與對照組指標的陽性率將會采用APACHⅡ評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的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中膿毒癥患者同正常人員的研究中,分析兩組中的PAI-1基因型電泳結果,PAI-1基因4G/5G多態性與膿毒癥發生發展表現出相關性,兩組對象中的PAI-1 4G/5G基因型分布中,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5),患者的PAI-14G/5G基因型攜帶頻率是0.44, 5G等位基因攜帶頻率是0.65;對照組中的分別是0.25與0.50,同時在實驗組膿毒癥死亡與存活患者中的PAI-1 4G/5G基因也存在多態性,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中PAI-1 4G/5G基因型分布對比
表2 試驗組存活與死亡患者PAI-1 4G/5G基因型分布
結果PAI-1 4G/5G的多態性,同膿毒癥的易感性與轉歸呈正相關,具有一定相關性,對改善膿毒癥患者預后有積極的影響。
3 討論
據悉,膿毒癥的基礎病因目前還不清楚,先前研究中多認為與細胞因子炎癥、纖維化有關。PAI-1 4G/5G多態性,就是指在基因轉錄的起始上游-675bp位置中,存在鳥苷插入與缺失,從而表現出三種多態性,導致 PAI-1基因的PCR產物也形成三種基因型,產生4G/5G基因型、5G/5G基因型、4G/5G基因型。
3.1 當前膿毒癥治療進展:
在醫院臨床治療中,膿毒癥作為預后差的疾病,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已成為治愈膿毒癥的關鍵。明確攜帶PAI-1那種基因型及等位基因膿毒癥患者容易發展成MODS,攜帶那種PAI-1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患者死亡率高,比較PAI-1 4G/5G,TLR4 Asp299Gly和Thr399Ile基因型的分布在各組的差異,根據PAI-1和TLR4基因多態性結果,綜合膿毒癥患者臨床表現進行全面分析,科學提出膿毒癥患者預后情況。
3.2 PAI-1 4G/5G多態性與發病之間的相關性:
PAI-1基因多態性與膿毒癥發病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患者PAI-1 4G/5G基因型頻率高于正常人群,攜帶4G/5G基因型的個體,其發生膿毒癥的風險較高;還有就是4G/5G基因型個體PAI-1活性水平高, 降低纖溶活性,使細胞的外基質更加穩定,加速了膿毒癥的發展。
3.3 預后措施:
在膿毒癥患者預后中,4G純合子以及4G等位基因,是人體易感膿毒癥的預警指標,基因多態性與膿毒癥的發生發展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對此有助于實現對膿毒癥的個體化防治。
由上可知,在臨床膿毒癥治療中,根據PAI-1 4G/5G多態性與病情發展具有相關性,通過PAI-1 4G/5G多態性變化對膿毒癥進行診治,降低誤診的發生,提高診治準確率,而且也將會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
參考文獻
[1] 倪俊學,王亞軍,李平,付紅敏,馬燕,萬健. 膿毒癥患兒血漿膽固醇、白細胞介素-6水平變化與病情危重度的關系[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07(18):41-42.
[2] 饒小平,朱綠綺. 動態監測血乳酸對評估小兒膿毒癥的臨床意義[J]. 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14(12):76-77. [J]. 實用藥物與臨床,2011,06(3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