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使用無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隨機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中選取140例。采用隨機法,做對照試驗,將140例患者隨機的分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一組都是70例。讓對照組處于常規的治療下,而觀察組是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再采用無創呼吸機來進行治療。通過監測治療前后的血氣,對觀察組和對照組進行pH、PaCO2、PaO2的對比,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評價對患者治療的效果。結果:觀察組和對照組這兩組的患者的臨床指標都有了相應的改善,但相對來說觀察組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的比較差異是滿足統計學意義的。結論:使用無創呼吸機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來說是很有效果的,它可以有效地改善通氣的狀況,可以有效地減少患者的痛苦度,可以有效地糾正缺氧的情況,可以減輕co2的潴留,治療效果是相當明顯的。
關鍵詞:無創呼吸機;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毙约又仄诤喜ⅱ蛐?;呼吸衰竭患者;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6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05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這是一種氣流受限性質的疾病,它的臨床特征是:不完全可逆性、進行性。它導致的癥狀有很多,比如說反復的呼吸道感染,還可能使呼吸肌疲勞和氣道堵塞的情況加重,從而導致co2潴留、缺氧和呼吸性酸中毒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這是慢性堵塞性肺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死亡的原因。這次研究選取了1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了無創呼吸機治療后的效果進行了探討,探討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10月到2013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1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患者中年齡不等,50到80歲都有,平均年齡在60到70之間。其中男患者120例,女患者20例。意識還算清楚的126例,已經嗜睡的14例,這些患者都可以自主呼吸。
1.2 診斷標準:這些患者的診斷都是符合2002年中華醫學會修訂后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的相關標準的。除了昏迷的、痰液多并且無力咳痰、不配合合作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以外,其他患者都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早期診斷的標準。
1.3 分組:把140例患者隨機的分配,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的患者各是70例,這兩組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的差異是沒有統計學意義的(P>0.05),有可比性。
1.4 方法:患者入院后對其進行血氣結果的分析。對照組采用常規的治療方案,根據患者的病癥,可以采取抗菌抗炎、低流量吸氧、呼吸興奮劑、利痰等措施對癥治療。而觀察組則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再采取無創呼吸機治療,采取S/T,呼吸的頻率在每分鐘10-15次,吸氣壓剛開始時先設為8-10cm H2O左右,隨后再逐漸增大,可調至到10-20cmH2O,呼氣壓可為4-6cmH2O,在此期間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再具體的調整。然后觀察這兩組的血氣變化,研究分析在同一治療期間的這種變化的原因。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的軟件來統計分析數據,計量資料正態分布數據用均數±標準差描述,采用t檢驗,計數的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前對照對和觀察組的血氣結果的差異沒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治療后就不同了,治療后兩組的PaO2、PH的值都升高了,PaCO2的值都下降了,跟治療前相比差異有了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的結果見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的血氣分析結果(x±s)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病癥,急性加重時期由于會產生呼吸道黏膜腫脹、黏液分泌量增加、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等的癥狀,所以會導致出現呼吸功耗增大、呼吸阻力加大等現象,還非常容易出現呼吸肌的疲勞。使用無創呼吸機后可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使用之后可以減輕患者吸氣時的做功,可以降低呼吸阻力,可以降低耗氧量,可以擴張呼吸道,可以幫助呼吸肌的恢復,保證有效的通氣量。
本實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了無創呼吸機后,大大改善了CO2潴留和低氧血癥。無創呼吸機操作簡單,不需要氣管上插管,不會產生氣管切開并發癥,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疼痛,不需要進入重病監護室在普通病房即可進行,大大減少了呼吸肌相關性肺炎的產生,而且對于患者本身的循環系統影響也是比較小的。無創呼吸機有可間斷、可持續的特點,由于在治療期間患者可以正常的說話、正常的飲食,所以很容易被患者接受??偠灾宰枞苑渭膊〖毙约又仄诤喜ⅱ蛐秃粑ソ呋颊?,在使用了無創呼吸機治療以后,減輕了CO2潴留,有效地糾正了缺氧,改善了通氣狀況,治療效果十分顯著。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內科雜志,2007,46(30):254.
[2] 俞森洋,主編.機械通氣的現代理論和實踐(M].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569—603.
[3] 葉任高,主編.內科學M3.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4 142.